外匯查詢:

銀行傍官要不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6日 14:07 《理財周刊》

  佟琳

  國內一家赫赫有名的銀行日前制定了個人信用與官職“聯姻”的最新標準。該行在全國范圍內推出的個人信用循環貸款業務,其山東、河北等部分分行“下文”規定:級別相當于副處級(含)以上的人員,最高可循環信用貸款30萬元;科人員則可貸20萬元;級別與一般公務員相當的人,則能貸10萬元。

  如此標準讓人生嘆。這甚至讓人不由得又想起封建社會與官職相關的各類殘余思維,讓我等這般無官無職無權無勢的人一下子自覺毫無信用,由此更顯自卑。不是已經引入外資,已經上市了嗎?我們的商業銀行,盡管脫下了“舊衣裳”,但最終骨子里還是走不出“官本位”的旋渦?

  “官本位”是什么?它把是否為官當成一種核心的社會價值尺度去衡量個人的社會地位和價值。盡管這個興起于上世紀80年代的稱呼已經越來越少被聽見,但作為一種封建意識的殘留,它還無處不在地滲透在社會的各個角落。比如,就銀行“傍官”而言,據筆者了解的情況,這類現象肯定并非這家銀行獨家:此前,真真假假的“民生銀行推出鉆石信用卡的目標人群包括了副部級以上官員、透支額度達300萬元”的新聞曾經讓輿論吃了一驚;之后,廣州市5萬公務員享受到了廣東商業銀行的“信用特惠”也是熱點之一;而在筆者的采訪中,也曾遇到有國有銀行公開聲稱他們的信用貸款是邀請式的,誰又能保證這種邀請不也是根據職位來定額度的呢?而如今這家銀行信用貸款的案例,不過是一種更高級的延續而已。

  如此,明眼人已經知曉,銀行“傍官”應該也算眾多“潛規則”之中的一個。有的銀行是做了沒說,而這家偏偏演繹的強烈了一點,根據官職來制定出個標準來。正如“受賄”、“假按揭”一樣,每次有“潛規則”被人揭發出來,總有某戶人家會感到陣痛,之后也會自我安慰,自己會被當‘耙子’不過因為比較倒霉而已。

  然而正是這些“潛規則”讓我們震驚。從逐利的角度思考,銀行“傍官”本也無不可,但如果公開以“官”來叫賣,則已經把“以人為本”徹底甩在了身后,是對普通群眾的輕視,而拋棄了普通儲戶,商業銀行也就拋棄了自己的立身之本。

  然而,級別高的官員,信用等級就一定高嗎?連銀行自己都無法保證。據2005年2月22日的《中國青年報》報道,海南省共有3144名黨政機關工作人員拖欠農村信用社貸款本息共計8746萬元,有些人已拖欠近20年,追討非常困難。據悉,這種情況在全國普遍存在,為了收回這些欠款,全國搞了幾次大規模清欠行動,賴賬問題始終未能根除,可見,官員的信用等級未必可靠。

  既然不一定可靠,銀行為什么還會群起而上?其根源,就是為了從官員那里得到利益,將國有金融機構的信用與政府信用、官員信用捆綁在一起。如此一來,已經腐敗的可能會更加腐敗,已經被放大的政府權力可能會再次得到放大。而它無形中造成的另外一個影響是,如果因為做官有特權,就可以滿足個體的包括信用貸款在內的諸多私利,人們會再次把當官、進入政府部門作為自己的擇業取向和光宗耀祖的重要途徑,并把它作為衡量人們社會地位的標準。

  更重要的是,如果政府或者官員成了“信用的標尺”,起碼表明社會信用體系作為一種剛性機制而被“虛置”,這對于我們未來信用經濟的發展是極其有害的。我們的信用體制才剛剛起步,個人貸款記錄、信用記錄剛剛被組建成個人征信系統而在全國推廣,它急切需要在商業銀行那里證明自己,而如果它最終還是扛不過“官職”這個標尺,征信體制又如何得以最終健全呢?

  查閱更多精彩

理財文章,請登錄第一理財網(www.Amoney.com.cn)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