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亞 發自香港
在首批銀行系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名單出爐后,如何設計QDII產品是近期香港銀行業關注的問題,從香港當地銀行的態度來看,初期推出的QDII產品會以保本型產品為主。
6月底,銀監會公布了首批6家獲得QDII資格的銀行名單,允許其開展境外代客理財業務。匯豐銀行是本次獲得開辦QDII業務的銀行之一,該行執行董事王冬勝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匯豐銀行會跟銀監會商討計劃推出的產品及其風險。王冬勝表示,由于市場普遍預期人民幣升值,匯豐銀行在設計產品的時候,會考慮讓這些產品的回報高于人民幣預期的升值幅度,同時注重QDII產品的保本性。
王冬勝還表示,匯豐銀行的伙伴交通銀行在網點和客戶網絡上有優勢,而匯豐銀行的專長在于風險管理,所以會同交通銀行合作以及通過匯豐銀行在內地的分行推出QDII的相關業務。
工商銀行(亞洲)董事兼副總經理黃遠輝則告訴《第一財經日報》:“內地投資者對QDII產品需要有一個認識的過程,銀行初期產品設計會采取保守的態度,以保本型產品為主,在保本的基礎上,再爭取較高的回報。”
黃遠輝表示,工商銀行(亞洲)會在QDII制度下設計一些財富管理的產品,由總行通過旗下的網絡銷售給內地的客戶。由于銀監會還沒有公布分給銀行的額度是多少,細節上還不得而知。黃遠輝估計馬上還會有5到6家銀行獲得批準,按每家銀行大約有3000萬到5000萬美元的額度,意味著第一階段10多家QDII流入香港的內地資金大約在人民幣35億元。
黃遠輝認為,QDII的推行是逐步完善的,初期產品設計會有局限性。香港本地銀行的主要角色是QDII資金的托管銀行和產品供應商。他表示,在QDII制度下,涉及到貨幣兌換的程序應該是由內地銀行來處理,因為國家還沒有向香港銀行開放資本項目下的兌換業務。
對于可能存在的匯兌風險,黃遠輝指出,在人民幣緩慢升值的背景下,匯兌風險主要是由客戶來承擔,內地銀行要面臨的風險有限。他說,盡管市場上有人民幣遠期合約NDF可以作為對沖工具,但該產品的溢價很高,從銀行角度來說成本太高,并不是一個理想的對沖產品。
首批QDII資金只限于投資境外固定收益產品,包括具有固定收益的債券、票據和結構性產品,但不得直接投資股票及其結構性產品、商品類衍生產品,以及BBB級以下證券。香港金融管理局副總裁韋柏康日前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他相信內地會陸續批準香港本地銀行開辦相關QDII業務,韋柏康還表示香港其他的銀行同樣也做好了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