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行改制蹊徑:將富余員工轉變為股東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10日 01:38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文/尹中余 李 薇 目前公開討論的中國農業銀行改制方案基本可概括為整體改制和分拆改制兩大類,其中分拆改制方案又分為按區域分拆和按業務分拆兩個子類。但每一種方案都存在難以克服的障礙,操作難度和風險都很大。根據多年從事國有企業改制的實踐經驗,我們提出一種全新的改制思路,以拋磚引玉。基本思路如下:
第一步,國家對農行注資3500億元左右,使農行具備可持續經營的基本條件。2005年底農行不良資產規模為7400億元,已計提壞賬準備360億元。2005年底農行賬面股東權益約800億元,假設上述不良資產實際損失率為70%,則國家注資3500億元到位后,農行經充分計提后的實際股東權益雖然仍為負數,但絕對金額已顯著縮小,基本具備可持續經營的財務基礎。 第二步,2005年底農行員工約48萬人,國家以所擁有農行20-30%左右的權益作為買斷工齡的對價,分流農行1/3在職職工,約16萬人。分流出來的16萬農行員工將集體成為農行戰略投資者,持有改制后農行20%-30%左右的股份。如果自愿分流的職工人數超過預計人數,則可適當降低買斷工齡的補償標準;反之則可適當提高補償標準。為了盡快提高農行資本充足率,國家可與擬分流員工約定,未來5年內農行原則上不實施現金分紅。 第三步,在改制后的5年內,國家每年應有條件向農行提供300億-500億元的后續注資,用于注銷不良資產,保持股本結構與數量不變,但國家的后續注資不改變分流員工在農行的持股比例。為了確保農行在改制后繼續服務于三農,國家后續注資的具體金額應當與農行當年涉農信貸規模和資金投向掛鉤。在5年期滿后,國家可根據當時農村金融發展的現狀取消對農行的補貼或調整補貼標準。假設每年注資金額為500億元,5年可累計注資2500億元;2005年農行為每名職工支付的現金成本是6萬元,分流16萬職工每年可節約成本100億元左右,5年累計可節約成本500億元;與其他三家銀行的改制方案相比,改制后農行經營機制的轉變將最為徹底,可使其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占據明顯優勢,自身盈利水平將顯著增強,未來盈余也將成為農行未來核心資本的重要來源,因此5年后的農行有望成為一家真正健康的全國性商業銀行。 與現有大家討論的農行改制方案相比,本改制思路的優點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將人員包袱轉化為改革的動力。農行現有員工48萬人,占到全國所有金融機構從業人員總和的1/4,而資產規模僅占全國的1/8,沉重的人員包袱已經成為內部機制轉換的巨大障礙。本改制思路分流出16萬員工并將他們的身份轉換為公司股東,不僅有利于農行內部機制的轉換,而且還將成為農行改革的巨大動力。因為,一方面分流職工所持有的股份可能是他們未來退休養老的主要資金來源,他們有足夠的動力去實現所持股份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他們已經離開農行,可以無所顧忌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將會有力地督促未來農行董事會和管理層更好地做好改制工作。如果未來農行改制工作不徹底,那么農行的股東大會就不可能走過場,每年的董事會工作報告就沒那么容易通過,甚至董事個人都將實實在在地感受到股東訴訟的威脅。 第二、通過16萬股東的群防群治,緩解經營鏈條過長與風險控制之間的矛盾。為了形成有效的內部控制機制,其他三家國有銀行的改制都普遍采取了收縮基層網點、縮短經營鏈條并將業務逐步向中心城市集中的做法,因為國內銀行業的管理能力確實還難以有效控制經營鏈條過長所帶來的經營風險。農行的改革必須服從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一國家戰略,不能撤銷基層的營業網點,也不能縮減涉農業務規模,但農行的管理水平又是四大國有銀行中最差的一家,經營鏈條過長將嚴重威脅農行的經營安全。本改制思路分流出的16萬員工分布在全國各地,他們熟悉農行各個業務領域所存在的問題和弊端,他們成為股東后將可以對農行實施全方位、立體化的監督,具有任何其它外部監督力量都不可比擬的優勢。,只要精心設計好職工股東表決制度和其它配套的公司治理制度,使他們能夠暢通地表達自己的意見,16萬股東的群防群治功能就一定能得到很好的發揮。 第三、可有效緩解政府一次性注資的壓力。有人測算,農行若要在整體改制后實現不良貸款率在8%以下,資本充足率達到8%以上,則至少需要政府注資5700億元;也有人認為農行整體改制大約需要政府注資1000億美元。不論準確數字是多少,整體改制需要政府出資的金額必將是十分巨大的。但根據本改制思路,政府對農行的注資可分步到位,政府出資的壓力將顯著減輕,而且在政府注資全部到位之前,作為戰略投資者的職工股東即可發揮監督作用,可有效防止政府注資再次被浪費,這是其它任何方案都不具備的優勢。不僅如此,政府后續注資的相當部分還可以來源于農行自身的稅收,2005年度農行累計上繳稅金約130億元,隨著改制后盈利能力的提高,農行納稅金額必將大幅度上升。 第四、緩和了農行改制與發展農村金融之間的矛盾。除了將政府對農行的后續注資(或補貼)與涉農信貸規模掛鉤以外,本改制思路還可能從根本上緩和、甚至消除農行改制與發展農村金融之間矛盾。陸磊研究后發現,農行下屬的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新疆建設兵團等8家一級分行一直堅持從事農業信貸,但他們的盈利能力和市場份額都居于當地金融機構的領先水平,農業信貸的不良率也較低。盡管農戶的經營收益率低,但其信用狀況未必比企業低,關鍵在于銀行自身是否具備完善的激勵機制和風險控制手段。如果農行在本次改制后實現了經營機制的根本轉換,則農行完全可能自愿加強涉農業務。在其他三家國有銀行收縮基層網點后,農行在農村和涉農信貸方面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壟斷優勢,只要激勵機制和風險控制手段到位,改制后的農行一定會不斷強化自己的競爭優勢,而不是扎堆于城市。 第五、可以避免國有銀行單一改制模式可能帶來的系統性風險。雖然前三家銀行的改制模式有所差異,但基本上都沒有擺脫“注資——引入戰略投資者——上市”這一模式。目前還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這一模式是完全成功的,近期不斷出現的金融大案已經給我們以警示。除此之外,境外戰略投資者與國有股東之間的磨合也才剛剛開始,潛伏的風險可能尚未暴露。如果農行也采取同樣的改制模式必將加大上述系統性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仍有很多人對員工持股抱有成見,他們認為職工持股容易形成大鍋飯、吃光分光,甚至會擾亂金融秩序。其實員工持股可能存在的某些問題同樣存在于上市公司公眾投資者身上,試問有哪位公眾投資者真正關心過企業的長期成長?有哪位投資者不希望上市公司多分紅、多派現?為什么公司上市就意味著進步,員工持股就意味著落后?聯想集團、TCL、特變電工、宇通客車等一大批知名企業正是依靠員工持股的制度優勢獲得了長足發展。如果我國政府能夠拿出監管證券市場的資源和決心發展員工持股,恐怕包括國有銀行在內的國有企業改制局面早已今非昔比。 (尹中余系上海隆瑞投資顧問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李薇系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