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商業銀行改革的提速,各種名目的收費接踵而至。紛紛擾擾了一陣子的“銀行卡跨行查詢收費”,在交通銀行的帶頭下,以四大商業銀行的及時跟進終成定局。在支付了銀行卡年費、小額賬戶管理費等“這費那費”之后,大多數持有銀行卡的老百姓,從6月1日起又要多付一筆費用。
為何總以“國際慣例”為名
2006年5月9日,交通銀行率先舉起跨行查詢收費的“大旗”。宣布旗下的太平洋卡施行跨行查詢收費,標準為境內跨行查詢手續費0.30元/筆。18日,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及時跟進,宣布自6月1日起,它們將收取ATM跨行跨境查詢手續費,境內ATM跨行查詢每筆手續費0.3元。
對于此次收費,率先行動的交通銀行方面表示,其依據是“中國銀聯的有關規定”。而中國銀聯執行副總裁劉永春解釋了收取跨行查詢費用的原因,是“境外卡組織都對這一服務收取費用,且目前查詢功能已經占用了銀聯網絡近三分之一的資源”。言下之意是,跨行查詢收費,是有“國際慣例”可循的!
又是一次以“國際慣例”為依據。記得當時銀行卡開征年費時,有關方面的說法,也是因為“國際慣例”和“占用網絡資源”;而此前銀行開征小額賬戶管理費時,依據還是“國際慣例”和“整合網絡資源”。收費,為何總是以“國際慣例”為依據?
服務為何不與“國際慣例”接軌
據業內人士介紹,在西方發達國家比如美國,銀行不僅收取賬戶管理費,賬戶開立、提款、休眠等都可能要繳納一定的費用;同樣,針對銀行卡的收費也很多,比如跨行查詢收費。但是,國內銀行界的人士心知肚明的是,在國外,與向客戶收取這費那費相配套的是優質的服務、良好的信譽以及較高的效率!斑@一點,國內商業銀行還存在很大欠缺,這也是國內銀行需要向國外學習的地方!币晃唤鹑趯<艺f。
其實,現成的例證就在眼前。近來股市行情火爆,通過“銀證通”進行股票買賣的人越來越多。但是,近期“銀證通”轉賬屢屢“擁堵”的反映卻不斷傳來。
相關證券公司在媒體采訪時提供的解釋是,“線路擁堵”;而銀行方面則表示,銀證轉賬無法交易一方面可能是一時出現了特別大的交易量,造成銀行系統線路擁堵,另一方面問題有可能出在證券公司,“問題不在銀行身上”。典型的一個“踢皮球”行為!
用的是銀行卡,走的是中國銀聯的網絡。當持卡人遭遇如此難題時,“國際慣例”到哪里去了?無論是發卡行還是中國銀聯,有沒有按照“國際慣例”,對“銀證通”可能給持卡人帶來投資機會的損失,進行反思和整改呢?
很明顯,在日漸增多的銀行收費中,“國際慣例”的選擇卻是非均衡的:能帶來利潤的“國際慣例”學得很快,像改善服務這類可能需要增加成本支出的“國際慣例”不僅不學,而且會以“國情差異”為擋箭牌。
警惕某些領域的壟斷格局
此次銀行卡跨行查詢收費,銀行成為眾矢之的。其實,人們忽視了其背后“巨鱷”的存在。那就是跨行查詢收費的始作俑者: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
此次銀行卡跨行查詢收費中,存在這樣一個“轉嫁鏈”:中國銀聯-商業銀行(發卡行和收單行)-持卡人。很顯然,當中國銀聯提出收費時,它面對的是銀行而不是單個的持卡人。基于國內商業銀行與中國銀聯的特殊利益關系,使得這場收費博弈事實上演化成銀行與中國銀聯“合謀分利”的成本轉嫁,埋單的永遠是處于弱勢地位的持卡人。
分析人士指出,這是因為中國銀聯在這場博弈中掌握了定價的主動權。通俗地說,就是這個市場存在壟斷。所以,盡管有網絡調查顯示“九成人反對收取跨行查詢費”并“不認同”中國銀聯和銀行方面提出的“以收費來彌補成本、提高服務質量等理由”,但是,在中國銀聯的強力推動下,反對的聲音不過是“秋風過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