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為中國國有銀行改革作小結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10日 00:37 中國經濟周刊 | |||||||||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劉永剛/北京報道 ”這些大型國有銀行的實際運作幾乎沒有任何變化,許多銀行仍將大量資金貸給國有企業,貸款幾乎或完全沒有根據商業風險進行定價。”4月1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表的一份工作報告給正埋頭于上市、股改的四大國有銀行提了一個醒。
該報告稱,盡管中國已將數百億美元的政府紓困資金注入大型國有銀行,并將銀行的大量股權出售給外國投資者,但這些銀行目前仍沒有進行商業化運作。 和IMF固定發布的其他報告不同,此次發布恰逢中國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準備赴海外上市,且國內銀行業按照中國加入WTO所做出的承諾,將于年底向外資完全放開之際。“這個時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給四大國有銀行一個善意提醒是非常重要的。”4月4日,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王寶華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銀行上市不是銀行改革的終結,而改革更需要從根本上提高服務,進行商業化運作,因為它面對的是廣大民眾。 IMF:中國國有銀行改革并未改變運營方式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這份報告內容頗多,包括回顧了四大國有銀行截至2004年年底的7年內的貸款業務;還有,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農業銀行接受了數百億美元的政府資金,用以銀行重組和資本結構調整;銀行重組行動包括將建行、中行和工行3家銀行的少數股權出售給外國投資者,如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蘇格蘭皇家銀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和新加坡政府投資機構淡馬錫(Temasek)等;報告還分析了國有銀行赴境外上市,如建行已在香港上市,中行與工行兩家銀行也定于今年緊隨其后。 報告在稱贊了建行和中行上市籌備工作中取得進步的同時,也指出盡管政府進行了投資,監管機制也更加嚴格,但信貸定價仍“沒有根據商業風險進行區別對待”,且貸款基本上仍由以儲蓄存款形式提供的資金推動。 該報告還稱,這些大型國有銀行不僅沒有考慮貸款企業的盈利能力,而且在強盈利能力企業更多的省份,銀行的貸款份額“實際上在下降”,“大型國有銀行一直在持續地將市場份額拱手讓給其它金融機構。” 該報告因此得出結論:公司治理結構的各項改革措施對“銀行運營方式的影響(可能)很小”,并建議引入“一套標準的銀行經理人業績激勵機制”,通過激勵銀行經理人,讓這些機構的業績得到可持續的改善。 國內回應:不回避問題 但改革需要時間 該報告發布的第二天,《中國經濟周刊》采訪了國內銀行業界的多位人士,但他們大多不愿就此發表評論。不過,農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國內銀行改革的現實環境必須讓銀行“先放下一頭”,“這是歷史問題,改起來需要時間的!痹撊耸刻寡浴 事實上,對于如何解決銀行系統存在的問題,中國已經進行了多次嘗試,包括對銀行的部分資產進行重組,按賬面價值將這些銀行的呆帳予以剝離等。 但是,中國的銀行業盡管進行了大膽改革,目前依然還有一些問題。中信銀行行長陳小憲此前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指出,目前,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NPL)占貸款總額的比例依然很高;而外國投資者在談及對中國投資面臨的風險時,也常常把銀行系統的危機排在首位。 而在王寶華教授看來,中國的銀行改革還出現了一種潛在風險。“金融資源沒有有效地配置到先進生產力的領域之中,就是說資金還沒有用在刀刃上! 王寶華介紹說,金融就是將資金或資本有效配置給那些能夠創造財富的企業或個人。不管現代金融的技術色彩如何濃厚,體系如何復雜,金融的這個本質功能可謂亙古不變。 如果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銀行的改革本質功能已經發生異化。國有銀行在降低不良資產的同時,將信貸資源高度集中在大城市、大行業、大項目且具有壟斷性的領域,也就是說,國有銀行信貸資源分配越來越集中在非市場因素所形成的壟斷行業和企業。 而對于能吸納普通百姓就業的廣大中小企業和個人創業,則得不到信貸資源的有力支持。眾多的中小企業在“渴求資金”,但依然被晾在銀行資金浸潤不到的“旱地”上,這是地方政府和眾多中小企業深感困惑的現實問題。 此外,亞洲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首席經濟學家湯敏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現在中國大量存款都集中在國有銀行,隨著銀行業全面開放,或許會有1/3存款轉入外資銀行,這可能會造成國有銀行的流動性風險。 何為“商業化運作”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中國四大銀行改革缺乏商業化運作,那么,商業化的本質是什么?王寶華教授說,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激勵機制,不遵從非商業性的行政指令才是四大銀行走向商業化的標志。他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新加坡、英國、法國都有國有控股的企業和金融機構,但他們上市之后,并不聽從非商業性的行政指令。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唐旭的觀點與之不謀而合。他此前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在金融改革中,激勵機制是根本性的問題。在行政機制下,決定國有企業和銀行領導人最終命運的,依然是政府,與股東利益、市場反應、機構投資者關系都不那么直接。這樣的激勵機制如果沒有根本改觀的話,就只能是把銀行運行中的矛盾和風險往后推,使問題潛伏下來。 他認為,盡管國有銀行改革措施初見成效,但這種成效十分脆弱。資產風險和道德風險,始終是困擾中國經濟安全發展的隱患。 不過,摩根大通中國區董事總經理、研究部主管及首席經濟師龔方雄則顯得比較樂觀,他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內地銀行尤其是國有銀行前往香港上市是中國金融業改革的必然之舉,也是最終解決壞賬機制的必然手段。這可以有效地切斷銀行與政府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海外機構尤其是跨國銀行的參與,將給國有銀行建立新的機制提供有利條件! 事實上,銀監會最近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都表明銀行改革正在加快市場化步伐。如國內銀行股權的多元化、要求提高服務客戶運行效率、建立與國際慣例接軌的會計標準、要求企業和銀行的各種信息必須公開透明等。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份報告中也表示:“即使這些銀行成功地進行了大規模、高層次的改革,要從根本上改變國有銀行的業務操作,將不可避免地需要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