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發行重組波瀾四起 20%持股上限阻擋花旗腳步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13日 11:58 經濟參考報 | |||||||||
本報記者:黃玫 李圓 20%持股上限阻擋花旗腳步,寶鋼加盟法興或將改變結局 “集體失語”似乎現在可以用在“廣發行重組”的當事人身上了:本報通過新華社上海、廣東分社記者就重組事件分別詢問花期銀行、法國興業銀行、廣東發展銀行、寶鋼集團
近一年多來,廣發行的重組牽動著國內外投資者的心,方案的敲定時間卻一再讓預測者失望。正當一些媒體已在宣稱“花旗”勝出的時候,又傳來廣發行重組進入“加時賽”的消息,興業銀行聯手寶鋼集團在資本市場上掀起波瀾。 廣發行重組波瀾起伏 廣發行成立于1988年,是一家股份制金融企業,發起股東包括各家專業銀行、廣東省各級財政和大型企業集團。1996年10月,廣發行收購了被央行接管一年的中銀信托從而獲得由地區性銀行擴張為全國性銀行的機會。 受制于體制之限,廣發行一度步履蹣跚。根據《財經》報道,盡管審計數字至今未明,但目前可以確知,廣發行五級分類口徑下的不良貸款將超過300億元。此外,廣發行資本金也嚴重不足。根據目前公布的年報數字,其截至2003年底的資本凈額為87.79億元,資本充足率為3.87%,核心資本充足率僅2.59%。2005年銀監會和廣東省開始重組廣發行。 廣發行的重組可謂波瀾起伏。據了解,在2005年,已經展開了多次競標。國際投資者紛紛邀請大型國有企業集團來組建投資團,從而加大各自在政治上的砝碼。展銀行(原新加坡發展銀行)、荷蘭銀行、花旗集團、法國興業銀行等國際投資機構先后加入到對廣發行的追逐之中,國內投資者則有平安集團、中糧集團、中國普天、華聞控股、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 在2005年底第6輪投標中,以花旗為首的投資團以32億美元購買廣發行85%股權,其中花旗獨家持股超出40%,超過法國興業銀行投資團3億美元。但這一方案并未得到銀監會的完全認可。就在市場幾乎認定花旗將成功的時刻,法國興業銀行投資財團引來了寶鋼集團作為新的合作伙伴代替原來的華聞集團,從而把這場競購爭奪戰拉到了第七輪,寶鋼集團的加入這使得廣發行重組的決定性因素變得更為復雜。 在改革重組的關鍵時期,各方仍相持不下,廣發行本身交出了一張帶“亮色”的答卷。記者從廣發行總部了解到,該行2005年全年實現經營效益36.55億元,實現中間業務收入逾9億元,兩項均創歷史新高。 持股上限困花旗 寶鋼加盟救法興 為什么決策者在花旗投資團與法國興業銀行投資團之間難以做出決定?一個顯而易見的理由是:花旗出的價格雖然高于法國興業,但花旗的持股比例(不少于40%)超過了規定的單個外資機構持股不超過20%的規定。 用銀監會設定的對國有商業銀行引進戰略投資者的三個標準來評價和衡量花旗銀行與法國興業銀行的話,花旗銀行無疑是有明顯優勢的,其世界一流的銀行業務和雄厚的財力是法國銀行無法比擬的,另外其多出3億美元的價格對廣發行的主要股東(廣東省各級財政和相關機構股東)也是相當有吸引力的。但對于銀監局而言,花旗持股超過40%,就意味著花旗銀行將成為廣發行的控股方。《華爾街日報》年前曾有一篇報道稱,花旗收購廣發如獲成功,將“開創一個時代”。因為這將是第一起外資機構大比例控股中國擁有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案例。 一旦花旗成功控股廣發行,這將再次引起“金融安全”的爭論和現實之憂。 法國興業銀行對于入股廣發行的毅力與努力是值得敬佩的。據報道,法國興業銀行通過拉入大型中央國企——寶鋼集團來增加自己的砝碼,法國人的智慧還在于牢牢守住中國的政策底線:持股比例不超過20%。有報道說,法國興業銀行表示,如能讓其持股比例超過政策規定,其將提高其入股價格。 寶鋼集團,這個地處上海的巨型國企集團有意于在金融領域的擴張,目前寶鋼集團已通過其集團財務有限責任公司和華寶信托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參股浦東發展銀行、交通銀行、華泰財產保險公司、新華人壽保險公司、福建興業銀行,太平洋保險集團(并且是第一大股東)。而且寶鋼和法國興業銀行以前就曾有過合作,2003年寶鋼和法國興業銀行合資成立了華寶興業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如果寶鋼集團和法國興業銀行能提高價格,并在持股比例上達成共識而又不突破政策規定的話,那么法國興業銀行就有望扭轉目前不利的局面。 現在,我們無法得知這兩個投資團競標的最新的內容,但無論其內容如何,對于決策者而言都是個兩難決策抉擇,因為這需要在多重指標之下做多重考慮。 專家呼吁民營資本進軍金融界“國民待遇” 2006年底,我國銀行業將全面對外資開放。屆時的市場競爭是全面的,也可能是激烈的,甚至是殘酷的。專家建議,民有資本的進入應該成為銀行改革的長期方向,這樣在外資巨頭和國有銀行之間可以建立緩沖帶,分散外來金融資本可能帶來的風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說,外資入股中資銀行之所以逐漸成為外資進入中國銀行業的首選路徑,除了外資銀行看好中國市場的發展潛力和投資環境外,在WTO的保護過渡期外資通過入股中資銀行可以規避法規對外資銀行網點和業務領域的限制,同時可以利用中資銀行積累的客戶資源,通過入股,從地域、業務范圍和客戶群三個維度更廣泛地深入中國市場。另外,2005年是對外資銀行全面放開中國銀行服務市場之前的最后一個過渡年,搭乘末班車搶占有利市場競爭位置是外資選擇時機集中入股的重要因素。 專家建議,民營資本的“國民待遇”也應該成為改革的大方向之一。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稅系主任、博士生導師林江說,對銀行的開放要給予平等的競爭門檻,目前一些勢力強勁的外資巨頭反而獲得了“超級”待遇,這樣他們提前占據了競爭的有利地位,很有可能是“引狼入室”。國有銀行與外資巨頭直接對壘的結果是十分危險的,要考慮在兩者之間建立緩沖地帶。民營銀行的進入是改革的長期方向,這樣可以更好地實現風險分散,可以考慮在廣東、浙江、上海等金融較為成熟的地方率先進行試點。巴曙松認為,在對外資大規模開放的同時,中國同樣應當推進對內資開放銀行市場,在開放的過程中保護民族金融業的利益。到目前為止,內資進入銀行市場還往往遇到這樣或者那樣的障礙,值得進一步改革。 也有專家對外資銀行帶來的沖擊表示憂慮。廣信律師事務所律師廖治超認為,外資銀行的興趣是“控股”,而非“參股”。外資銀行在看似嚴格的約束條件下進入中國,并不是圖一時之利,應及早完善金融的監管法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