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聯姻風頭正好海外市場嶄露頭角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27日 00:58 中華工商時報 | |||||||||
□本報記者 傅春榮 盤點2005中國銀行業(上篇): 如果說2004年是中國銀行業含羞待嫁的一年,那么,可以說2005年,“新嫁娘”們在一片喜氣洋洋的吹吹打打聲中完成了歷史的蛻變,并以令人眩目的姿態亮相國際資本市場,
因此有人把2005年定位為中國銀行業對外開放年。面對著即將完全對境外投資者敞開的金融業大門,中資銀行在今年里充分感受到了并存的機遇與壓力,他們都希望能抓住這一個最后的機會,為自己的未來爭取多一點贏的把握。 交行建行爭奇斗艷 首先上場的是交通銀行。 2005年6月,交行宣布引進匯豐銀行、社保基金、中央匯金公司等境內外數個戰略投資者,其中匯豐斥資144.61億元,持有交行19.9%股權,成為其第二大股東。 6月23日,交行“財務重組—引進外資—公開上市”的整體改革三部曲終于完成了“收官”環節,在香港聯交所正式掛牌上市。對于內地銀行在海外的首次亮相,國際投資者給予了熱切關注,交行H股香港公開發售部分獲200倍超額認購。 交行的上市被視作國內銀行與國際規則接軌的“試金石”。緊隨其后,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之一的中國建行以更加磅礴的聲勢挺進國際市場,讓全球金融界對中國銀行股刮目相看。 6月17日,在經過一系列慎重選擇后,建行宣布與美洲銀行簽署戰略投資協議。根據協議,美洲銀行將分階段對建設銀行進行投資,最終持有股權可達到19.9%。此次首期25億美元投資,加上在建行海外首次公開發行時認購5億美元股份的交易,再一次刷新了外國公司對中國公司的最大的單筆投資紀錄。 緊接著的7月4日,建行再次宣布了與淡馬錫控股(私人)有限公司的合作,此次合作的主要內容是淡馬錫通過旗下的全資子公司亞洲金融控股私人有限公司對建行進行股權投資,亞洲金融將在建設銀行計劃的海外首次公開發行時以公開發行價格認購10億美元的股份,并將根據政府批準的情況購買中央匯金投資有限公司持有的部分建設銀行股份。 建行有關負責人在談到引進淡馬錫這個第二家戰略投資者時表示,此舉標志著建行在推進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方面又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同時也表明建設銀行引進戰略投資者的談判工作已基本完成。 10月5日,建行上市路演在香港正式拉開帷幕后,立即以中資企業中“全流通”上市第一股的身份受到全球機構投資者的熱烈追捧。建行將IPO價格指導區間由1.80-2.25港元調高至1.90-2.40港元。到10月19日公開認購結束,香港公開發行部分超額認購達42倍,國際配售部分超額認購達9.2倍,發行市凈率為1.96倍,為近年來國有企業在港上市的最理想定價,達到國際先進銀行的市凈率水平,并創下香港歷來上市集資金額的最高紀錄。 這些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結束后,終于在10月27日上午10點,代號為“0939”的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聯交所正式掛牌上市。雖然建行上市首日的表現遠不如交行那么火爆,但作為國務院決定對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實施股份制改造兩年來,首家實現公開發行上市的中國國有商業銀行,建行的成績還是受到了海內外的關注和肯定。 序幕拉開好戲在后頭 交行、建行的登場僅僅拉開了中國銀行業大戲的序幕。 據記者了解,中行目前已經完成了股份公司的設立和引進戰略投資者的工作,正積極準備上市;工行接受中央匯金公司注資150億美元,保留財政部原有資本金1240億元,啟動了公司治理及內部管理各項改革,其股份有限公司已于10月28日正式掛牌成立。與此同時,其他商業銀行的改革也在積極推進,不久前也傳出了民生銀行、招商銀行、北京銀行、中信銀行等等將計劃于明年上市的消息。 實際上,就像中國銀監會副主席唐雙寧所說的那樣,2005年各大中資銀行的種種表現,只不過是20多年來中國銀行業堅持改革開放成果的集中反映。 尤其2003年新一屆政府成立以來,一方面出臺了一系列金融改革政策和措施,啟動了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另一方面全面履行入世承諾,不斷推進銀行業對外開放。 唐雙寧的觀點是,外資銀行有好的體制、人才和技術,隨著市場深化和競爭加劇,其優勢是遞增的;中資銀行有龐大的客戶群和機構網點,但由于是勞動密集型的,其優勢是遞減的。因此,為適應新的金融形勢,銀監會致力于促進中外資銀行合作與“雙贏”。 總體看,銀監會的動作取得了良好效果。到目前為止,18家境外金融機構入股了16家中資銀行,投資總額近130億美元。具體情況是:對國有銀行,美國銀行和淡馬錫公司投資建行54.66億美元,蘇格蘭皇家銀行、瑞士銀行集團和 亞洲開發銀行投資中行36.75億美元;對股份制銀行,亞行、花旗和匯豐銀行等投資了交通、光大、民生、興業、浦發、深發以及籌建中的渤海銀行,投資額為26億美元;對城商行,加拿大豐業銀行、澳大利亞聯邦銀行、荷蘭國際集團、德國投資與開發公司、國際金融公司等投資了北京銀行、上海銀行以及西安市、濟南市、杭州市和南充市商業銀行,投資額為12億美元。 是否“被賤賣”爭論不休 事物的發展總有兩面性。2005年如此大規模的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也引發了一些學者關于“中資銀行被賤賣”的討論。 這樣的擔心似乎不無道理,就拿建行上市來說,在香港公開認購超過40倍、國際機構超購9倍,而此前建行出售給境外戰略投資者的價格明顯低于公開發行價,這種現象很難不讓人產生別的想法。 對于這樣的觀點,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肖鋼認為,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全面、客觀認識國有商業銀行的現狀。事實上,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與國際先進銀行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境外投資者購買國有商業銀行股份是為追求利潤而來的,但同時也要承擔風險。 肖鋼表示,引進戰略投資者和公開發行上市是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兩個環節,雖都涉及定價,但機制、對象、策略有很大不同,兩種情況很難直接比較。戰略投資者愿意與引資企業長期業務合作,共擔風險,往往要承諾較長的股票鎖定期,承諾競爭回避。因此,戰略投資者在IPO前入資的認股價格一般要低于IPO價格。另外,從定價策略看,引入國際知名機構作為戰略投資者有助于提高引資企業無形資產,提升引資企業形象和市場價值。因此,在引資定價過程中,按國際通行慣例,通常都要考慮無形資產的價值。所以不存在有些人所擔心的中資銀行被“賤賣”的問題。 實際上,盡管存在種種爭議,但每個人心里都明白,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確實提升了中資金融機構的競爭力、促進了中國金融業的改革步伐、促進了監管水平的提高,這些才是中國銀行業最應該看重的東西。 最后,可以用建行董事長郭樹清的話來總結一下2005年中國銀行業的狀態:掛牌上市,不是股份制改造的完成,而是宣告了一個新的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