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銀行:安全升級與騙術翻新的較量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18日 10:49 金時網·金融時報 | |||||||||
陶冶 對于習慣于通過互聯網完成銀行業務的人來說,網上銀行為他們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只消輸入用戶名和密碼,查詢、轉賬、交費等業務統統可以輕松完成,既不耗時,又不費力。然而在美國,這樣的便利很快就會打一個小小的折扣。上月12日,由美聯儲和美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組成的聯邦金融機構檢查委員會正式要求美國各大銀行在2006年底前提高自身
如今的網絡詐騙高手竊取銀行客戶密碼的技術已經越來越純熟,特別是被稱為“網絡釣魚”的惡性事件不斷發生。犯罪分子利用人們相信權威的心理傾向,向銀行卡用戶發送一些難辨真偽的電子郵件,將警惕性不高的用戶引向冒牌網站,騙取用戶銀行卡數據,進而盡數吃空卡內余額。據研究機構Gartner估計,去年全年約有1/5的美國人成為“網絡釣魚”的攻擊目標。而據倫敦安全分析及咨詢機構MI2G的數據,仿冒的電子郵件涉及包括西班牙、新加坡、澳大利亞、加拿大、香港甚至瑞士的全球35家銀行,而其首要攻擊目標是北美和英國。被仿冒的皆是大名鼎鼎的銀行,像荷蘭銀行、美國運通、美洲銀行、匯豐銀行、巴克利銀行甚至英國央行———英格蘭銀行。 然而,就在金融詐騙行為已經引起了廣泛關注且手法日益純熟的情況下,出于網站成本和復雜度的考慮,各大銀行似乎仍不愿采取積極行動加以防范。畢竟,互聯網一向被認為是銀行的低成本平臺,其較之柜臺服務或電話服務的最大優勢在于維護和使用成本的低廉。據統計,2004年全球自助式網絡銀行服務的運營成本只有1.37億美元,這樣高的成本效益完全可以彌補銀行因金融詐騙所帶來的損失。因此網上銀行安全措施采取不力的原因不言自明。正是基于這種嚴峻形勢,美國監管機構才不得不強制要求各銀行網站實行所謂的雙重因素驗證以維護低成本銀行業務平臺上的交易安全。也就是說,僅依靠用戶名和密碼作為驗證手段的時代即將結束。 事實上,不少高度重視數據保密的歐洲銀行早就部署了二級驗證模式。比如說,他們會交給客戶一些專門的硬件工具來防范密碼被盜取,包括“智能卡”或者隨機顯示一連串密碼的小型電子設備等。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6月份發布的報告顯示,目前已經有部分美國銀行向客戶發放這種提供隨機變化密碼的電子設備。密碼是由設備內置的運算程序自動生成的,可以在中心驗證服務器上得到驗證,因此要想猜出這些隨機密碼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這些設備本身也是麻煩多多,不僅部署成本昂貴,而且會導致服務電話使用率激增。原因很簡單,一旦用戶遺失或暫時忘記攜帶這種電子設備時,他們就要撥打服務電話求助,從而造成銀行成本的增加。 顯然,對成本十分敏感的美國銀行不愿采取這么大的動作。相反,他們更傾向于從軟件著手,在自己的網絡服務器上采取較低成本的措施加強驗證。他們可能會采用一些軟件,自動對可疑登錄情況采取進一步的驗證措施。比如一向在丹佛登錄的某用戶有一天突然在丹麥的某個地方登錄,那么銀行就會通過詢問一系列只有用戶本人才可能知道答案的問題來驗證用戶身份,這些問題可能是他最后一次償還抵押貸款的金額,也可能是他從小長大的街道名稱等等。 目前較受大銀行歡迎的方法就是發行加密的電子身份證明書,用戶可以將這種文件存儲于自己的計算機中。通過這些電子證明書,銀行就可以確定用戶是真是假了。一個加密得當的電子證明書只有在其真正發行商的網站上才能響應,這樣就可以有效地同時保護用戶和銀行。銀行可能還會要求客戶在下拉菜單中輸入密碼或電腦上隨機拼排顯示的PIN碼。采用這些技術的目的就是為了防范那些旨在竊取用戶密碼而趁客戶不備時植入客戶計算機中的特洛伊木馬和鍵盤監視器程序。 另一種基于軟件的解決方法就是美國銀行推出的SiteKey服務。在每一次網上交易開始的時候,該銀行的網頁上將呈現用戶事先依照個人喜好選擇好的圖片和文字,并會隨機詢問用戶此前選擇的秘密問題提示。如果用戶所選擇的圖像不能彈出則表明登錄的是一個虛假網站。但是,即使這種方法也可能出現漏洞。比如,詐騙者會向警惕心理不強的用戶發送一些看上去合理的信息,讓用戶相信他們此前選擇的SiteKey圖片已經變更等等。 因此,實現反金融詐騙全面勝利的前提是大多數用戶都能清楚地認識到在網站與犯罪分子之間所展開的曠日持久的斗爭。做不到這一點,人們仍會不斷相信騙子的謊話,陷入一個又一個為應對最新安全技術而衍生出的新陷阱。從這個角度看,亟待解決的真正問題在更大程度上是存在于社會工程學領域而非技術領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