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行業動態 > 正文
 

銀行賽跑:15分鐘預審撬動零售銀行格局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09日 03:23 每日經濟新聞

  同樣花一塊錢買一個包子。你是愿意花4個小時排隊付款,還是愿意從蒸籠上拿起來就走,順手丟一枚硬幣到收款臺?

  99%的人可能會說:當然是選后者。甚至會說,這是什么問題!根本不值得回答。

  別急,如果把包子換成個人貸款,這個問題就一點都不荒謬了。而且,審批速度之爭
,已經撬動了中國銀行業“肥大”的身軀,甚至成了一些銀行求生的“法寶”。

  汽車貸款的15分鐘快速審批

  從這兩年“比較煩”的汽車貸款上說起吧。

  盡管在不良資產率、資本充足率乃至資本規模這樣的關鍵數據上落后于很多競爭對手,但在讓所有銀行都頭疼的汽車貸款上,深圳發展銀行卻走在行業的最前頭———至少在上海地區如此。

  過去的4年中,中國按揭貸款市場增長迅速。以41%的復合增長率突飛猛進,遠遠把GDP和扎眼的外貿增長甩在后面。

  而汽車按揭市場卻呈現出另一番景象。從2002和2003年,國內汽車按揭貸款迅猛增長,從不足70億增長到200多億,年增長率分別達到100%和180%。但2003年之后,汽車貸款迅速滑坡,2004年度出現了9.12%的負增長。并且有數據顯示出,今年的負增長將擴大到12%以上。

  就在這個時候,深圳發展銀行上海分行的汽車貸款卻呈現另一派景象。據悉,該行目前在上海地區的市場占有率已經達到50%,穩居頭把交椅。并且不良率只有區區不到0.5%,幾乎達到了外資銀行的不良率水平。

  為什么會這樣?功不可沒的正是一套可以在15分鐘之內自動完成預審批的軟件系統。

  通過這套系統,銀行的后臺系統和4S店的柜臺相連接。銷售人員只要在4S店內輸入一些數據,15分鐘內就可以大致知道貸款是否會被批準。這還包括輸入數據的5-7分鐘時間。

  但這還不是最終的結果,預審批只是減少了無用功,為最終的決策提供了相當充分的依據。而根據系統提供方的測算,通常在實施三年后,只有10%的貸款需要人工審批。其他90%則完全由系統自動處理。

  這意味著貸款從“跑銀行”變成了鼠標一點,手工作坊式的放貸變成了工業流水線。而系統自動決策的依據則是經過千錘百煉的若干項個人信用指標。銀行再也不必擔心信貸員為了完成指標而在審批的過程中摻水,也不必擔心新上手的審批員因為經驗不足而放過了有不良嫌疑的貸款申請。

  更重要的是,用同樣的人手,銀行可以處理10倍于往常的業務量。在貸款競爭異常激烈的今天,這意味著,銀行可以給消費者更多的讓利,而不影響自己的盈利能力。

  在車貸領域大獲全勝后,深發展近期將這個系統應用到了房貸和小企業貸款上,房貸的預審時間也被縮短到15分鐘,貸款從申請到發放也可以在數天內完成。而此前,銀行發放住房貸款的時間通常在2個星期,甚至一個月以上。

  效率締造生存奇跡

  別小看了這個細微的改變,深發展借此拿下上海車貸龍頭寶座可能還只是一個序幕。過去幾年中,美國零售銀行業的格局變遷表明了速度對銀行意味著什么。

  美國個人信貸市場規模龐大。到2004年,個人信貸余額達到12.65億美元,新增貸款余額也達到了3.5萬億美元。

  但市場競爭也非常激烈。美國商業銀行的數量在1990年高達12000家,而到了2000年,則只剩下不到8500家。十年間,有3500家銀行被淘汰。到目前為止,美國商業銀行的數量仍然有8000家左右。這還不包括放貸總量與銀行相當的個人金融公司和成千上萬的信貸中介機構。有統計顯示,在每一個市場,至少有200-1000家放貸機構在爭奪消費者信貸。

  在如此激烈的競爭環境之中,生存變得很不容易,“出位”更是異常艱難。但借助快速審批系統,最近幾年內美國個人消費信貸格局卻產生了諸多“奇跡”。

  第一資本公司就是一個“瘋狂”的例子。這家公司15年前成立時只擁有40名員工,業務只局限在

信用卡領域,隨時都可能被市場淘汰。

  但憑借自動審批系統,該公司最近幾年迅速壯大。運用該系統,消費者可以在網上直接申請汽車貸款,公司在60秒內做出反饋。15分鐘內,發出電話通知。三天內,用于

購車的支票就可以送到申請者的手中。憑借這一“殺手锏”,第一資本公司在四年中成為第二大汽車貸款銀行。

  在車貸領域的經驗也被迅速應用到其他業務上。現在第一資本公司的雇員已經達到25000人,市值上漲到220億美元。業務則覆蓋了車貸、房貸到小企業貸款等諸多領域。

  銀行業的第二生命線

  盡管自動審批的威力已經得到驗證。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卻被國內的同行們所忽略。更為嚴重的是,中國的銀行在為不良率傷透腦筋的同時,卻忘記了另外一件事情:效率和風險同樣重要,讓銀行身處困境的不僅僅是壞賬,缺乏業務競爭力則讓銀行失去造血功能。

  當眾多的國內銀行發現其盈利越來越依賴

零售業務時,效率仿佛一夜之間成了一個大問題。

  無論從國際經驗還是目前國內的發展趨勢來看。銀行的利率來源都越來越集中在兩端,一方面是不依賴資本率的中間業務,一方面則是直接面向消費者和小企業的零售銀行業務。

  當習慣了財政為貸款兜底的國內銀行開始依賴單筆數額不大的零售業務生存時,他們發現了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每一筆貸款的數額都很小,必須發放足夠多的貸款筆數才能彌補大客戶轉向直接融資帶來的損失。更別說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為數量眾多的小企業提供小額貸款了。

  業內普遍認同的一個說法是,目前國內一個信貸員每年可以有效管理的貸款大約在10-15筆。每年能放出去20筆企業貸款而又不出什么大差錯的信貸員已經相當優秀。而發達國家這個數字通常在150以上,并且由于借助了自動審批的幫助,不良率遠遠低于國內銀行業的“手工操作”。

  美國第二大小企業貸款行———美惠銀行,擁有兩個小企業貸款審批基地。每個基地每天可以審批1500筆小企業貸款。而這個數字,可能是中國很多銀行半年乃至一年的貸款發放筆數。

  15比150,當2006年中國銀行業全面開放之后,國內銀行能在外資銀行的虎視眈眈下保住零售銀行這條生命線嗎?

  其實用不著等到2006年,預演早已開始。根據上海銀監局早先提供的數據,今年前9個月,上海外資銀行在資產規模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利潤增長超過70%,增長速度是中資銀行的4倍。不良率卻不到0.5%。

  而中資銀行在零售領域的短腿并不是單單改變觀念,引進一套系統就能解決的。系統背后是一整場革命。

  為深圳發展銀行提供自動審批系統的是美國阿玻羅金融科技公司。由于國內征信系統不完備,無法照搬美國的審批體系。在進入中國市場后,這家華人創辦的金融IT公司耗費巨資,對3417名信貸員和1373名銀行管理人員進行的調查,并且綜合了20萬個小企業財務數據,才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審批系統。

  但阿玻羅和國內銀行業的合作,仍多局限于分行層面。真正已經接受了類似自動審批的只有深圳發展銀行上海分行等少數分支機構。

  繞了一大圈之后,又回到原點:花四個小時賣出去一個可能質量有問題的包子,還是不停手的大甩賣———這對國內銀行是個大問題。

  作者:王磊 每日經濟新聞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72,2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