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戈 來源:中國經營報
農村再次成為中國金融改革的試驗田。
根據央行的部署,四川、山西、陜西、貴州四省在年內將進行民間資本的信貸試點,一種完全由民間資本構成的“只貸不存”金融機構將在四省部分農村地區進行。“試點工作
真正展開在今年年底。”有參與此事的內部人士表示。
有學者認為,央行此次在四省農村進行民間資本放貸試點,事實上給予了民間借貸這種“草根金融”一個合法身份。但就目前農村金融體制和運行狀況的復雜性而言,此次四省試點的效果還有待實際的檢驗。
試點年底推出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日前透露,此次試點的具體政策措施央行和銀監會目前正在積極研究當中。
據了解,民間資本面向農村放貸的試點工作在央行內部醞釀已久。作為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此項工作早在半年之前就已列入央行工作計劃。
按照央行已確定的試點實施框架,由民間資本成立的貸款組織必須遵守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只貸不存”。而股東最多不能超過5個,同時在不違反《高利貸法》的情況下,民間貸款組織的資本金、貸款利率并沒有受到特別限制。
作為四個試點省份之一的四川省,中國人民銀行成都分行在此前數月已經開始著手進行試點工作的準備。該行金融穩定處負責試點推進工作,而貨幣信貸處等其他部門則協同參與。
參與此次試點推進工作的成都分行人士向記者表示,中國人民銀行成都分行目前已就試點的初步實施方案向四川省政府和總行進行了上報,目前正在等待批復。據介紹,由于實施試點的四個省份經濟特點、農村金融發展狀況各有不同,在民間資本放貸試點的政策和具體實施細則方面不會搞“一刀切”。在總行確定的試點政策范圍內,四省央行各分行將根據所在地區的特點,制定具體試點實施細則。
正名“草根金融”
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是,在央行決定進行民間資本放貸試點之前,民間借貸就已在包括四個試點省份在內的各地農村大量存在,而且在農村金融活動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
四川省社科院農村經濟研究所課題組曾在去年開展了對四川省農戶金融供求現狀及影響狀況的實地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近80%的農戶獲得資金的方式是依靠民間借貸。接受過農業銀行和信用社貸款的農戶僅占被調查農戶的22%。
而據中國人民銀行四川遂寧市中心支行的調查測算,截至今年3月末,該市民間借貸總額已達到12億元,其中涉農民間借貸資金達到近4億元,占到該地區來自各渠道的涉農資金借貸總額的70%以上。
四川省社科院農村經濟研究所(以下簡稱“農經所”)在這次調查中了解,貸款額小、使用期短、缺乏抵押能力是農村金融的典型特征。而這是農村正規金融機構難以適應的,特別是在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商業化改革進程不斷加快的背景下,正規渠道的金融供給將進一步偏向城市,與普通農戶短期、小額為主的金融需求產生了嚴重的錯位矛盾。
“這種錯位的情況在中西部農村是大量存在的,”組織此次調查的四川省社科院農經所所長郭曉鳴表示,“正是這種錯位,使得民間借貸這種‘草根金融’事實上已成為農村金融的重要力量,但一直沒有獲得合法地位。這在很大程度影響了民間借貸的正常發展。”在他看來,央行此次在四省農村進行民間資本放貸試點,“在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方面具有重要的突破意義,這事實上是對民間金融作用的肯定,給予了民間借貸一個合法身份。”
績效之辨
雖然距離四省試點開始實施還有一段時間,民間借貸合法化的試點仍引起不少的爭議。焦點主要集中于制度設計和實施效果方面。
按照央行的規定,在試點民間資本的股東方最多不能超過5人,業務是“只貸不存”。央行對此的解釋是,避免出現非法集資,擾亂金融秩序。但西南財經大學經濟研究所的周曉明博士認為,如果在試點之初,沒有制定出一套完善規范的實施細則,“非法集資”的情況不僅會在業務后端出現,甚至可能在剛開始的環節就會出現。“比如在股東組成這個環節上,如果沒有有效的審查和驗資制度,就完全有可能出現股東非法集資增加注冊資金的情況。”而央行成都分行的內部人士也坦承,有關實施細則的制度設計是否得當,確將關乎試點的成敗。
此外,央行還表示,允許民間資本組建商業性貸款組織,最直接的目的是為了補充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資金不足的問題。同時也在農村金融中引入競爭性服務手段。
但這一制度目標能否實現,觀察界也有不同的預期。郭曉鳴認為,從資本逐利的本性而言,民資的貸款組織在參與面對農村放貸時,很難將借貸資本投向利潤少但農戶急需的短期小額貸款,而是更愿投向利潤更高的農村內部二、三產業以及具有高附加值的種植業領域。他認為,從這個角度來看很難對實際實施效果抱以良好預期。
而周曉明對此保持樂觀,她表示,從現實情況看,普通農戶的短期、小額貸款需求在中西部農村廣泛而大量存在,“在風險性并不太高的情況下,資本不會拒絕‘積沙成塔’帶來的這種利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