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理財 > 行業動態 > 《商務周刊》2005 > 正文
 

匯金秘密注資交行 國有商業銀行第一股進入沖刺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19日 16:03 《商務周刊》雜志

  □記者 寧南

  市場再次突然獲悉匯金向交行注資的消息,但事情早在8個多月前就完成了。交通銀行發言人宋峰在接受《商務周刊》采訪時稱,中央匯金向該行注入了相當于人民幣30億元的外匯資金。他表示,注資發生在2004年中期,當時交通銀行就沖銷并轉讓了巨額不良貸款。 交行北京分行一位副行長為《商務周刊》做了進一步介紹:2004年交行以6月30日為財務重
組基準日,順利完成了財務重組的各項工作。除了財政部和中央匯金公司分別注資50億元和30億元外,社保基金理事會投資100億元,老股東增資11.36億元,成功發行120億元次級定期債務,以及以賬面價值50%的價格向信達資產管理公司出售了414億元可疑類貸款,對可疑類貸款出售后的損失及損失類貸款進行了一次性集中核銷。

  經過不到一年的大規模財務重組,目前交通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198億元,不良貸款占比為3.43%;按監管標準提足各項準備,撥備覆蓋率為72.77%。按照這位分行副行長的表述,特別是2004年年中財政部和中央匯金公司的注資,增強了交行的戰略投資者匯豐銀行的信心,以第二大股東身份持股19.9%,向交行投入了144.61億元人民幣的真金白銀。

  “目前按照國際會計準則計算,交通銀行核心資本充足率達到8.43%,資本充足率達到11.62%,遠高于國際標準的8%。”在他看來,交行上市條件已經創造成功。他暗示說,交行已向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雖然,A+H的上市模式還未最終獲得監管層敲定,但交行香港和內地同時上市的目標不變。

  然而,和中建兩行一樣,這種不遺余力的外匯注資重組遭到了不斷的質疑。兩會期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對外匯資金注資的“不循程序”和“鉆法律漏洞”給予了激烈批評。前外匯管理局局長兼匯金公司董事長郭樹清的解釋是:“很多事情如果都拿去討論,可能十年八年都解決不了,從而貽誤改革的時機。”他舉例說,“現在對中國工商銀行的注資方案遲遲定不下來,主要是因為人們對程序問題有異議。”

  交行此次外匯資金的秘密注資行為顯然是在這種邏輯指導下完成的。作為業內人士,銀河證券總裁朱利針對交行這類國有銀行改革的“匯金模式”的肯綮所在,向《商務周刊》介紹說:“國有商業銀行采取匯金的模式,是一個符合中國國情的、考慮到我們國家現實的階段,而且特別是通過市場化手段來解決的一個很好的模式。”

  在他看來,這個模式的妙處就在于,“國家可以用最小的成本,把一個壞銀行變成了好銀行。”在采取匯金模式之前,這些國有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和壞賬損失率都不符合國際標準。朱利介紹,“改革并不是采取過去那樣的方法,簡單地把財政資金填進國有銀行不良資產‘無底洞’,而是國家利用金融市場本身形成的金融資產來負擔改革成本,即外匯儲備來作為資本金。” 這些通過市場形成的金融資產,在銀行上市后,完全可以依托資本市場這個平臺將國家改革的成本收回來。“國有銀行上市了,升值了,國家就可以把原有的那部分錢拿回來了。”朱利說。

  所以在匯金模式下,交行改革要成功,就必須上市,否則外匯注資就變成了政府救助,而起不到絲毫積極作用。“國有商業銀行都是全國人民的,外匯儲備也是全國人民的。如果注資后上不了市,外匯資金收不回來,責任就都在中央銀行這兒。”在朱利看來,期間風險是非常大的。

  央行深知其間的風險,注資交行不同于450億美元直接注資中建兩行,注資交行出現了新變化。中央匯金公司副總經理李笑明此前表示,“入股交行的資金并不是國家外匯儲備,中央匯金公司的注冊資金也沒有任何變化,這些資金應該是以負債的方式取得的。”

  專家分析,匯金入股交行的30億元資金可能與交行向信達資產管理公司按50%價格出售賬面價值414億元人民幣的可疑類加損失類不良資產有關,即信達實際回收資金與207億元收購價間的差額。但此說法未獲信達公司與匯金公司確認。

  目前,在近期中建兩行頻頻發生負面新聞的襯托下,交行重組上市顯得意氣風發。“希望在5月完成20億美元的籌資,我們將爭取國有商業銀行第一股。”那位交行高管最后告訴記者。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交行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繽 紛 專 題
春意融融
綠色春天身臨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場啦
請輸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專題 繽紛俱樂部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