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信社脫農 上海崛起金融新勢力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01日 02:09 每日經濟新聞 | |||||||||
張誠 NBD上海報道 雖然改制后的名稱“上海農村商業銀行”中還保留了“農村”字樣,雖然上海農信社對“三農”方面的貸款占到上海同類金融機構的85%以上,但毫無疑問,在上海這樣一個農業總產值占GDP比重還不足1%的城市中,人們很難把即將取得銀行牌照的上海農信社視為“支農”機構。
上海處于中國金融的中心,隨著經濟和城市化的進展,規模巨大的金融資產和金融人才向中心城區集中。已扎根上海50年的農信社,卻因為特殊的身份在業務和地域上受到限制,難以與其他銀行平等分享上海的金融資源。歷史上,上海農信社被限制不得進環線內設點,只能眼睜睜看著越來越多的外來銀行爭奪城區的高額利潤,自己卻守著并不富足的土地。 但上海農信社的“進城”沖動從未止歇。早在2003年,上海農信社就提出了創建零售銀行的戰略舉措;隨后借道便利店曲線進城,開通“如意24小金融便利站”,3個月內在市區布放了100臺ATM機;此后又和外資金融機構澳新銀行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 在本次公布的改制方案中,上海農信社首先在股東上實現“脫農”。央行票據和地方政府注資以及其他法人股東的介入,將徹底改變原有合作制的格局,使其成為一家以股定權的商業機構。 在業務領域,雖然上海農信社依然將自己定位于“服務‘三農’和市郊經濟的社區型零售銀行”,但也明確表示,“并不排除改制后按照商業化經營的原則在全市開展全方位商業銀行業務”。從其發展目標來看,信用卡業務以及中間業務的發展,已遠遠超出了常規意義上的農村業務范疇。 一個鮮為人知的細節是,上海農信社曾計劃把改制后“上海農村商業銀行”中的“農村”二字去掉,最終因種種緣故未能實現。盡管如此,正式獲得銀行牌照的上海農信社,不僅將一掃“信用社”招牌給業務帶來的諸多障礙,還將讓其強大的資本實力凸現無遺。 截至2004年末,上海農信社總資產超過1000億元,占上海市場份額7%-8%,與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上海總部相當。而從此次募股規模看,最多40億股本的規模也和浦發銀行39.15億元的資本金相當,超過上海銀行26億元的資本金。無論從資產規模還是資本金指標來看,上海農信社都與一家國內中等規模的股份制銀行相當。 上海農信社實現成功改制,上海又多了一張銀行牌照。這張牌照的分量還未完全顯現。 上海農信社改制歷程 2002年下半年,上海農信社向人民銀行和國務院遞交改制申請計劃。 2003年,上海農信社提出創建零售銀行的戰略舉措,把發展零售銀行業務作為今后工作重點之一。 2003年2月,央行上海分行行長胡平西透露,上海計劃整合230多家農信社,組建繼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上海銀行后的上海市第三家本土商業銀行上海合作銀行。 2003年3月3日,上海農信社正式進城,“如意24小金融便利站”正式開通。遍布市區的100臺具有自助繳費功能的ATM在3個月內布放完畢。 2003年4月25日,上海農信社的“如意客戶服務中心”,正式開通運營。 2003年9月7日,上海市農信社與澳大利亞新西蘭銀行簽署《戰略性銀行間合作理解備忘錄》,正式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2004年,上海農信社改革正式啟動。 2005年1月,上海市政府制定上海農信社改革方案,并上報銀監會。上海農信社有望獲得央行貼現票據的支持以及上海市有關的注資,改建成“上海農村商業銀行”。 上海農信社模式特殊不易復制 按照銀行業專家的觀點,上海農信社的市場定位有一定特殊性,國內其他農信社難以復制。 東北財大金融學院院長王振山認為,農信社改制的市場定位模式不止一種,各地應根據具體情況采取不同模式。在一些農業占比較高的地區,農信社的經營內容當然離不開“三農”和市郊經濟。而上海農業占比很小,農村地區商業化水平非常高,農信社為“三農”服務的職能自然比較淡化。上海農信社改制必定遵循走商業經營的路子。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陳學彬認為,有些地區的農信社支農職能淡化了,在走商業經營道路時,不應完全脫離農村。若放棄自身優勢,農信社與其他商業銀行相比競爭力何在?王振山表示了相同看法:銀行激烈競爭的真正原因是銀行服務太雷同。唐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