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有商業銀行 改革又一年
過去的2004年,隨著國務院一系列舉措相繼推出,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成為金融改革的一個引人注目的亮點
柳鴻生
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是中國金融業的主體,維系著國民經濟的命脈和經濟安全。目前,它們吸收了65%的居民儲蓄,承擔著全社會80%的支付結算服務,貸款占全部金融機構貸款的56%,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資金供應者。在全部銀行業資產中,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約占60%,因此,相關改革格外引人注目。
困境依然不容樂觀
眾所周知,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多年來一直在為國有企業脫困而提供政策性資金,在對國民經濟發展、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穩定做出重要貢獻的同時,也使自身沒有足夠的資本金,背上沉重的不良資產包袱。
2002年底,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不良資產比率分別為25.43%、22.49%和15.17%,遠高于國際同業水平。同期,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資本充足率分別為8.15%、6.91%和5.54%,而國際大銀行資本充足率一般都維持在10%甚至10%以上。相比之下,前者經營機制、激勵約束機制落后。
在新的形勢和壓力下,國有銀行必須探索深化體制改革的新思路。2002年2月,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國有銀行要建立良好公司治理機制和進行股份制改革。2003年10月,十六屆三中全會決議進一步明確,選擇有條件的國有商業銀行實行股份制改造,加快處置不良資產,充實資本金,創造條件上市。走股份制改造之路,是當前國有銀行走出困境的戰略抉擇。2003年底,中國政府決定先行對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造試點,希望用3年左右的時間將其改造成為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股份制商業銀行。
注入資本
在上述改革思路的指引下,2004年一年來,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試點工作如火如荼。
國務院對外宣布中行、建行進行股份制改造試點,由新注冊成立的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向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共注資450億美元,并代表國家對其行使出資人的權利和義務,支持其落實各項改革措施,完善公司治理結構。
不過,這次注資不同于以往,不是“免費的午餐”。注資只是這個改革步驟中的一步,如果要想把國有商業銀行真正轉變成商業銀行,還應按照上市要求,對國有商業銀行內部的不良資產進行全面清理,完善內部風險控制制度和治理結構,防止出現新的不良資產,保證新注入的資金有良好的收益。
加大不良資產處置力度
一年來,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進一步著力打造不良資產處置的新機制,動用原有的資本金、2003年的利潤和原有的撥備對損失類資產進行了核銷,并用市場化的方式將可疑類資產出售給資產管理公司,余下少量的次級類資產按一定標準計提了撥備。
中國建設銀行在獲得國家動用外匯儲備的225億美元注資后,建行將原來的資本金置換出來作為專項撥備,用于核銷不良資產。去年年底,建行通過原來的資本金、撥備和利潤,總共核銷了884億元的不良資產,使建行的不良貸款率控制在銀監會要求的4%以內,目前已達到3.88%。
根據銀監會貸款五級分類統計數據顯示,9月末,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15596億元,比年初減少3654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5.71%,比年初下降4.7個百分點;股份制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1402億元,減少471億元,不良貸款率為5.03%,下降2.59個百分點。
次級債發行
依據中國銀監會《關于將次級定期債務計入附屬資本的通知》的政策,中行、建行另一個大的動作就是分別發行了次級債。
2004年3月1日生效的《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規定,在2007年1月1日前,所有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都不得低于8%的最低要求。而在銀監會此后針對中行、建行股改所頒布的《關于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公司治理改革與監管指引》中,這一時間被大大提前。該指引規定,從2004年起,兩家試點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應在任何時點上保持在8%以上。
銀監會有關次級債的政策,打開了銀行發行次級債的大門,為國有銀行上市資本準備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操作工具。截至11月底,中央匯金投資有限公司、中國建銀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國家電網公司、上海寶鋼集團公司、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資1942.3025億元,以及發行了233億元的次級債,建行的資本實力有了較大程度的增強。從國際銀行界的平均水平來看,次級金融債在資本來源中的比重可以達到25%。因此,從長期看,中國金融次級債發展的空間很大。
制度建設
在各種條件基本具備以后,8月26日和9月21日,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分別成立。兩家銀行按照現代公司治理結構規范設置了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成立各專門委員會,科學設計經營管理制度和風險控制制度;取消員工行政級別,實行市場化的人力資源定價機制。
這兩家股份公司的成立,標志著具有歷史意義的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同時,中國工商銀行和中國農業銀行的改革也在有序地推進。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已取得重大的實質性進展。
上述政策措施的效應達到了驚人的飛躍。就中國銀行來說,目前資本充足率的指標已經達到8.56%。1-10月,中國銀行稅前利潤是535.5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2%;年利潤的增長速度大大高于資產總額增長速度,也大大高于負債總額增長速度,資產總額的增幅和負債總額的增幅均低于8%,營業額增長幅度是15%。
另外是不良資產的指標,1-10月,中國銀行不良貸款的余額是964億元,不良貸款比例到10月底是4.55%,撥備覆蓋率達到68%。建設銀行總資產目前則達到3.8萬億元,所有者權益是1979億元,總資產回報率是0.81,不良資產率在3.88%,資本充足率到9月底是9.39%,目前都符合銀監會的標準。但是,這些數字還只是未經審計的數字。
性質變了
股改后的中、建兩行將主要不再是國家宏觀調控的工具,而主要是作為在金融市場上更多地追求微觀經營效益和自身安全,并通過這種合乎市場理性的經營行為,促進企業進而促進宏觀經濟實現平穩增長和較高的經濟效益的企業。
中央匯金公司的成立正是這個變化的結果。作為國家對中、建兩家國有銀行新注入資本的獨立代表人,匯金公司被看作是國家將出資人職能和公共管理職能分立的嘗試和過渡形式。這意味著國家開始真正把國有銀行當作企業看待,進而將不再把社會穩定和經濟增長作為對國有銀行的主要要求,國家更加關心的將是國有銀行的經營安全和經營效益,以及國有銀行資本的保值增值。這是具有實質性突破意義的真正改革。
任重道遠
國務院關于國有商業銀行改制的一系列政策,已經對深化金融改革產生了重大影響。通過政策通道切斷歷史包袱對兩大商業銀行改革的制約,通過注資和一系列的體制改造,使中行和建行先行一步,對整個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起到積極的示范作用,由此可以擴大銀行對于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
但是,不良資產短時間內大幅度降低,往往意味著反彈的機會增大。資本充足率的提高在靠國家政策支持提高實現后,下一步依賴于市場化運作機制來進一步保持和提高。更為重要的是,股改的成果需要內部各項改革全面鋪開和建立良好公司治理機制來鞏固,以確保改革達到預期目標。
需要注意的是,在當前和今后的改革中,國家應加快分離出資者職能的步伐。
關鍵的內部管理
2005年,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需要進一步按照銀監會去年制定并頒布的《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公司治理改革與監管指引》,進一步深化公司治理及其內部改革。
進一步落實公平、公正地選擇境內外戰略投資者,改變單一的股權結構,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戰略投資者,特別是境外戰略投資者,是轉變國有商業銀行公司治理行為的催化劑。
與此同時,制定清晰明確的發展戰略,實現銀行價值最大化;建立科學的決策體系、內部控制機制和風險管理體制;按照集約化經營原則,實行機構扁平化并整合業務流程和管理流程。按照現代金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要求,深化勞動用工人事制度改革;實行審慎的會計制度和嚴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兩家試點銀行正在實施新會計制度,修改財務管理辦法,完善預算方案和財務授權辦法等,同樣需要大量深入細致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