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銀行 > 正文
 

印度銀行董事長巴拉康德蘭:印度銀改何以功成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29日 13:45 中國新聞網

  中國新聞周刊:作為印度銀行業的百年老店,印度銀行的變遷充分折射出印度銀行業的發展路徑,能否談談當年印度銀行國有化的背景?

  巴拉康德蘭:印度銀行(Bank of India)于1906年在印度的孟買成立,迄今已有百年歷史。1969年7月之前,印度銀行一直屬于私人擁有和控制,之后與13家主要銀行一起國有化,所有權收歸印度政府。

  英·甘地就任總理后,在1967年提出的《十點經濟綱領》中進一步發展了尼赫魯“社會主義類型社會”的思想,綱領主要內容包括對銀行實行社會控制,普通保險業國有化,擴大國營進出口貿易,加強糧食平價分配系統等。

  在1969年對大銀行實行國有化后,從70年代初期,印度政府進一步將石油、煤炭、普通保險業以及1/3的紡織業收歸國有。

  中國新聞周刊:銀行業的國有化造成了哪些后果?

  巴拉康德蘭:1969年,國家把14家最大的私營銀行收歸國有,其中就包括印度銀行。1980年,國家又接管了另外6家私營銀行。這使得國有銀行在商業銀行存貸總額中占了90%左右。

  在金融領域,國家的干預和調控作用十分明顯。作為中央銀行的印度儲備銀行對貨幣發行和流通、銀行信貸及外匯買賣以至于整個金融業進行嚴格管理,對各銀行的存貸款利率、準備金水平等都有明確的規定。

  實行銀行國有化后,國家加大了對銀行信貸調控的力度。政府規定國有銀行必須將貸款總額的40%以上貸給“優先部門”,即農業、小型工業、小型商業和小型運輸業等。到1991年6月,這些部門在銀行貸款總額中占到41%。此外,這些部門還享有優惠利率。這種調控總的來說使資源的配置無法按照市場的需求進行。

  由于缺乏競爭機制,銀行也缺乏自主性,導致銀行效益較低,影響了銀行業和整個經濟增長速度。

  中國新聞周刊:肇始于上世紀90年代的印度銀行業改革,當時的目標和路徑選擇是什么?

  巴拉康德蘭:1991年拉奧政府成立后,為應對當時印度面臨的經濟危機,開展了深刻的經濟體制改革。在金融領域,改革的目標是減少政府對銀行系統的干預,促進合理競爭,改進銀行服務質量,使銀行在市場經濟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為了實現這些目標,政府調整了銀行管理機構,在印度儲備銀行內部成立了獨立的金融監督局,負責信貸管理、分類資產管理等。為了增加資金流動性,在1993年~1995年間,把法定流動儲備率由37.5%降到25%,現金準備率由15%降到10%以下。同時逐漸降低了政策性優惠貸款的比重。另外,為了提高銀行的自主性,政府還逐漸放開了利率,讓市場決定貸款的走向。

  此外,政府還改革銀行系統,允許私人開辦銀行,這些銀行可以從外國投資機構籌集20%的資本,從印僑那里籌集40%的資本。還允許印度國營銀行的股票上市籌資,可轉讓49%的股票。1997年2月,印度銀行首次向公眾發行股票,目前印度政府還持有該銀行69.47%的股份。

  中國新聞周刊:巨額呆壞賬的解決一直是困擾發展中國家銀行體系的問題,印度在這方面有何經驗?

  巴拉康德蘭:首先印度銀行業采取了和巴塞爾協議有關呆壞賬分類管理完全接軌的做法。接下來印度政府進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法律建設,以系統解決這一問題。

  為了減少不良資產,政府增設4個催償債務法庭,專門追索客戶積欠銀行的貸款;另外還設立4個清償債務法庭。政府投資40億盧比設立資產重組公司,幫助銀行解決由呆壞賬引發的不良資產問題。

  在2002年,政府通過相關法案,允許資產重組公司和銀行直接收回和出售問題客戶的證券類資產,這大大提高了他們回收可疑類貸款的力度和效率。

  這些措施,再加上資信局的設立,逐漸在銀行系統、企業界和全社會營造出一個“欠債還錢”的文化。

  中國新聞周刊:聽說印度政府正在醞釀放開資本賬戶,實現盧比完全可兌換,考慮到目前全球流動性泛濫,熱錢四處出擊,這樣做會不會帶來很大風險?

  巴拉康德蘭:資本賬戶開放與否,熱錢來襲的風險只是其中一個考慮因素,更重要的是經濟基本面情況,經濟體本身是否足夠強大。我們在資本賬戶開放方面沒有設立最后期限,將綜合考慮各方面情況,適時推出。

  我們經常賬戶的開放也是漸進的。1992年,我們實施了新的外匯管理體制,即雙重匯率制。除用于政府“必需品”的進口的官方匯率外,其他私營企業所需商品,其進口所需的外匯可從外匯市場上獲得。還規定,出口商可以將其出口收益的60%以市場匯率兌換成盧比,余下的40%則應向印度儲備銀行指定的外匯經辦銀行按官方匯率結匯。

  1993年,政府宣布取消雙重匯率,代之以“統一匯率”,按市場上外匯供需自行定出匯率。還規定盧比在經常賬戶中可實行自由兌換,即出口商的外匯所得無須向政府結匯,可以全部在外匯市場上出售。

  稿件來源:《中國新聞周刊》,作者:蘇琦 郇麗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