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競爭前夜:外資銀行四大問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25日 03:03 第一財經日報 | |||||||||
業務是銀行的基礎,客戶是銀行的中心,假如客戶都已經轉移到外資銀行去,業務是否放開就不再是最重要的問題 本報記者沈柬貝全秋梅翟宇實習記者陳小瑩發自上海 一問:2006年“井噴”會出現嗎?
根據上海銀監局提供的數據,截至2004年末,上海共有外資銀行分行46家,支行15家,外資銀行總代表處4家。 在2006年中國銀行業開放之后,銀行業的競爭將呈現何種態勢? 上海浦東國際金融學會副秘書長楊魯邦分析,2005年后的中國金融市場面臨多種轉折性可變因素。首先,中國經濟將由高速增長轉變為穩定快速增長;其次,貨幣政策也向穩健性政策轉變;其三是實現對WTO的最后承諾。 “這些變化,實際上外資銀行比中資銀行更為關注,他們要隨時對照自己的長期戰略計劃——尤其是中國實現對WTO的承諾——這將會使中國的銀行處于普遍的重新審視當中。” 但是楊魯邦并不認為2006年銀行業開放之后,外資銀行進入中國會呈現“井噴”之勢。相反,屆時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的步伐有可能還要放慢,“該進來的銀行大部分都已經進來了。” 深圳發展銀行的一位高管持相同的觀點,“2006年對外資銀行全面放開,其實并不是大閘門開閘的概念,而是像前面有十扇小門,一扇一扇地打開,到了2006年,實際上也就水到渠成了。”在他看來,2006年只是一個“象征性的時間概念”。 同時,即便是2006年開放之后,對于外資銀行申請人民幣業務,也還是有一定要求。渣打銀行企業及金融客戶部中國區總裁林清德說,雖然屆時將不受地域與客戶的限制,但必須是外匯業務盈利兩年以上才可以申請人民幣業務。 “2006年只是消除了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的一個基本障礙,但是審核申請程序還會比較復雜。”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戴國強認為,既然中國政府給予外資銀行以國民待遇,那么再降低申請難度的話就不能保護本國銀行了。 二問:中外資銀行何時全面競爭? 按照上海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研究發展部副總經理楊光平的說法,外資銀行當前在中國的策略還是“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借助中資銀行,開展收購兼并進行滲入;另外一條腿就是外資銀行直接開設分行。 一個例子是2003年購買上海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在上海浦東發展銀行部分股份的美國花旗銀行。“從花旗的整個戰略來講,就是要利用浦發的優勢。”楊光平分析,外資銀行在中國建立自己的營銷平臺,成本很高,而通過參股一些中資銀行,不僅可以讓它們繞過一些政策障礙,同時還實現了低成本擴張。 按照中國加入WTO的承諾,2004年12月11日,中國允許北京、昆明、廈門的外資商業銀行向本地企業提供人民幣服務。此前,上海等13個重要城市的外資商業銀行已經獲得了這樣的許可。 根據上海市銀監局的統計,截至去年12月底,上海的外資銀行人民幣資產總額為770.92億元,同比增長46.57%,人民幣普通貸款407.85億元,同比增長42.68%,人民幣存款426.66億元,同比增長41.53%。 業內人士認為,這意味著外資銀行與中資銀行的全面競爭時代已經開始。雖然個人業務還要等到2006年中國銀行業市場全面放開以后,但戴國強認為,對于滬上各大中資銀行而言,外資銀行所帶來的沖擊將不再是一個“概念”,而已經進入到實際意義上的競爭階段。 在戴國強看來,業務是銀行的基礎,客戶是銀行的中心。盡管如信用卡之類的業務還沒有單獨放開,但是業務是否放開只是一個法律政策規定上的問題,假如客戶都已經轉移到外資銀行去,業務是否放開就不再是最重要的問題。 “外資銀行現在遇到的麻煩就是,雖然可以做人民幣業務,但是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源。如果靠同業拆借,成本就很高。對外資銀行來說,他們的策略就是吸收高端客戶,不做小客戶。外資銀行的這個選擇是非常高明的。”戴國強說。 戴國強認為,高端客戶的存款資金非常穩定,金融服務需求又非常大,對于銀行來講,雖然服務成本會增加,但從高端客戶身上得到的回報更高。他預測,未來五年是外資銀行的大發展時期。 但是上海市銀監局一位官員則表示,中外資銀行的全面競爭并沒有開始。 “所謂的全面競爭,有兩種理解。一種是指在沒有業務范圍限制條件下的競爭,一種是指業務競爭、管理體制競爭、創新能力競爭、服務水平競爭、信息技術競爭、金融文化競爭等深層次的內容。” 這位官員認為,由于外資銀行在國內的業務還受相當的限制,“當初外資銀行只能進行對外資企業業務,2004年放開的也只是對中資企業的人民幣業務與對居民的外匯存款業務,而且目前的情況下,外資銀行在地域上還受一定的限制,這決定了他們現在還不能開展全面競爭。”雖然中資銀行和外資銀行在個人金融服務方面的爭奪都相當激烈,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全面競爭開始了。 這位官員認為,只有到了外資銀行能和中資銀行做所有同樣的業務的時候,全面競爭才會發生。 “就比如按照WTO的協議,只要是WTO的成員方,花旗銀行能在美國經營什么樣的業務,那么它也就可以在中國做這樣的業務。只有實現了這種情況,才是中外資銀行全面競爭的展開。” 他強調,中外資銀行的全面競爭是一個表面上的問題,其中還深藏著更多的深層次競爭與結構性競爭。 “在全面放開前的這段時間里,中國銀監會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指導國內商業銀行改革創新。因為商業銀行目前能做的事情也就是進行管理體制與經濟體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提高服務水平,從而更好應對2006年后的全面競爭。” 三問:外資銀行信貸策略會改變嗎? 近兩年的能源緊張,催生出了大批的能源企業,對于銀行來說,這是一個機會,也是一個風險。 “渣打目前沒有打算大力發放基礎能源行業的貸款。”林清德說,“這個行業里都是一些很大的企業,但是我們現在不是重點針對大型國有企業。” 林清德同時表示,盡管頒布非公經濟36條以后,很多民營企業進入了一些原本由國家壟斷的行業,但對于中小企業的貸款,必須十分謹慎。 “運作銀行就是一個風險管理過程,每個業務都有風險。我們要先了解對方企業的營業情況及運作是否符合我們的指標。”林清德說。 楊魯邦也告訴記者,外資銀行對于能源行業的長期性投資非常謹慎,“因為這其中風險大,不確定因素也大。” 而美國紐約銀行上海分行行長龔天益認為,外資銀行對待基礎能源行業,與對待其他行業一樣,都是看回報率怎么樣,是否會產生壞賬。“一個銀行不會集中投資一個行業,包括基礎能源。”華一銀行上海總部常務副董事長江天錫也表示了同樣的看法。 “外資銀行不會輕易地因為某個行業熱門就投資這個行業,它們有著一套很科學的風險控制管理體系。”四問:知識產權策略殺傷力有多大? 在談到外資銀行策略的時候,戴國強指出,它們最初低調進入中國的時候,并不與中資銀行展開爭奪存貸款業務的拉鋸戰。“這點尤其值得我們注意,它們只做中間業務,走中間路線,做結算,以及一些當時中資銀行開展得并不充分的業務,比如網上銀行等。” 中國銀行2004年的一份調研報告指出,外資銀行將會利用其高超的產品創新能力、良好的市場營銷能力和先進的資金運營能力搶占中間業務,結算、代理、個人理財等方面的競爭將加劇。 2004年5月,國家銀監會曾同國家知識產權局對國內銀行業知識產權的有關情況進行了解調查,發現國內銀行業專利申請和授權均很少,獲得的專利僅有幾十項,而且多是技術含量很低的專利,幾乎沒有一項有較大影響和效益的發明專利。 楊魯邦指出,我國金融機構的知識產權意識落后,在2006年金融業全面開放后,風險便會表現出來,而中資銀行現在跟著外資銀行盲目開發產品,“可能會吃苦頭”。 戴國強也表示了同樣的憂慮,國內銀行業均沒有注冊服務商標,銀行業基本沒有專門的機構負責知識產權保護相關事宜,更別說涉及一些金融產品的產權保護了。 “在網絡環境中的商業方法由于是與計算機軟件或硬件相結合的,正在被逐步廣泛認可,但是國內對這塊仍然沒有普遍重視,這將會使中資銀行在2006年后與外資銀行的競爭中很不利,更有可能的是我們必須付出昂貴的代價。” 而上海市銀監局的那位官員則表示,上海已經很重視金融系統的知識產權保護,而且銀監局也已經在2004年初開始舉辦專門針對發展環境下的銀行知識產權培訓班。本報攝影記者/高育文任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