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曾經報道,依據美國政府公布的家大型銀行壓力測試報告,到2010年底時,全美十九家大型銀行的信用卡業務損失將達824億美元。專家推估將有數百萬美國民眾無力繳交信用卡債務,若美國的失業率攀高到10%,部分銀行的財務缺口可能會較估計的更為嚴重。
有專家表示,在西方國家,信用卡主要發揮消費信貸的功能,通俗而言就是透支。這和西方國家過度消費傾向正好吻合。但是透支是建立在個人信用基礎之上的。當其一般持卡人在經濟上行周期中超前消費時,人們的收入一般能使其按期還款,風險不會暴露出來。而一旦金融危機,實體經濟受到影響,這些人的就業、收入都受到影響的時候,風險馬上就暴露出來了。
相比之下,中國出現信用卡危機的可能性則更小一些。“和美國不同的是,我國現階段信用卡產業的最主要收入來源并非透支收入,信貸風險總體來看并不高。”中國工商銀行個人金融業務部總經理李衛平曾分析稱,其一,和美國的借貸消費相比,中國居民超前消費意識不強,以量入為出為主。在美國,信用卡的主要功能體現在消費信貸,而在中國則主要作為支付工具。中國人在用信用卡時都會有一個預期收入和未來還款能力的判斷,以免自己陷入不良持卡人隊伍中,對自己個人信用造成影響。
其二,中國信用卡產業規模還比較小,透支額度也小。目前,中國有13億人口,但是信用卡只有1.5億張。而在美國,人均持卡數在5張以上。西方用卡環境比中國完善,持卡人比中國多,超前消費的量也遠大于中國,這些因素對全社會的透支規模形成乘積關系,相當于放大倍數,造成其整體透支規模遠遠超過中國。與此相比,中國銀行卡的發展有著中國自己的特色,即以借記卡為主,信用卡為輔。從交易量來看,借記卡的交易量占到76%,信用卡的交易量是24%。
據了解,2009年4月止工商銀行發行信用卡達4000萬張以上,持卡人逾3000萬,整體的授信額度為1200億左右,但是實際透支額基本上在200億左右。和工商銀行逾30000億的總貸款相比,200億的透支額,尚不足10%。
盡管各有利弊,不過美國等發達國家的信用卡發展道路還是可以作為他山之石給予借鑒。
“一個國家的銀行卡——特別是信用卡,發展狀況如何取決于多種因素。但是,我感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在于個人征信體系的建設。”李衛平此前表示,“盡管美國的信用卡產業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但還是有很多優點和長處值得我們學習,其中就包括美國個人征信體系的建設。美國的個人征信體系基本涵蓋了美國人出生以來的所有檔案信息,在學校受處罰的信息都包括在內,相當于一個美國人的‘個人完全檔案’。基于此,美國人的信用卡違約成本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