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不支持Flash

美中銀行卡品牌發展道路比較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7日 08:19 新浪財經

  在中國于2004年決定創立自己的銀行卡品牌之前,全球共有六大國際銀行卡品牌,即美國“VISA”、美國“萬事達”、美國“運通”、日本“JCB”、美國“大萊”和美國“發現”。緣何全球六大國際銀行卡品牌中美國占有5席,其他國家或地區中除日本占有1席外均無獨立的國際化銀行卡品牌?中國能夠繼美日之后擁有自己的國際化銀行卡品牌嗎?美國銀行卡品牌的實踐一定是中國的發展方向嗎?通過比較美、中銀行卡品牌的發展道路與特色,不難對上述問題給出答案。

  美國銀行卡品牌的發展歷程

  先來說說美國銀行卡品牌創建的歷史。美國銀行卡始于20世紀40年代商戶發行的“賒賬卡”。當時,一些商戶為了擴大市場份額,提高競爭力,向資信比較好的顧客發行了一種可以標志顧客身份的賒賬卡片。該卡僅作為身份識別之用,商戶和顧客之間定期結賬。

  20世紀50年代后,美國大萊、美國運通等非銀行專業發卡公司向持卡人發行“簽賬卡”,并在消費時為持卡人提供擔保,由這些專業發卡公司作為中介為商戶和持卡人提供結算服務。例如,1950年大萊發行了“大萊簽賬卡”,后來成為美國第四大銀行卡品牌;1958年運通發行“美國運通卡”,后來成為美國第三大銀行卡品牌。到了1985年,西爾斯百貨公司推出“發現卡”,1993年把其轉讓給添惠發現卡公司,后來添惠發現卡公司被摩根斯坦利兼并,發現卡成為美國第五大信用卡品牌。

  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銀行由于其自身的信貸優勢,開始在商戶和持卡人之間提供支付清算服務,并發行了具有循環信用功能的信用卡。在此期間,大部分發卡銀行不能跨州經營,只能自己發展商戶、自己發卡,一家銀行在全國性信用卡市場的品牌影響力很小。

  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興起以及金融業務創新的發展,VISA、萬事達等區域性的銀行卡聯盟或組織開始出現,專業經營信用卡網絡,并很快將其信用卡網絡擴展到美國全境,成為美國兩個最大的銀行卡品牌。此后,VISA、萬事達隨美國經濟、文化等各種力量在全球的擴張而發展成為世界前兩大銀行卡品牌。

  20世紀90年代,美國借記卡市場快速發展,VISA、萬事達通過兼并收購等方式開始向借記卡領域滲透,實現了其銀行卡品牌在借記卡市場的延伸。

  美國銀行卡品牌成長的法律、文化和政治背景

  研究分析美國銀行卡品牌成長的歷程會發現,以下法律及相關文化、政治背景,是決定美國能夠在世界上擁有多個知名銀行卡品牌,并將其成功商業化運作的歷史根源:

  一是寬松的信用卡發卡機構準入政策,為非銀行機構發行信用卡創造了條件。在美國,不僅商業銀行可以發卡,其他行業有能力的機構也可以發行信用卡。如“大

萊卡”、“運通卡”和“發現卡”,就分別是從餐飲業、運輸業和百貨零售業中走出來的信用卡品牌。美國金融監管政策的出發點是“政策沒有規定的就可以去做”,所以如果沒有限制,各行業都可以在封閉系統內發行自己的信用卡。

  二是1927年通過的McFadden法案,為多家銀行卡組織的成立提供了法律背景。美國金融發展史與其他大多數工業化國家不同:基于歷史文化對任何類型強權機構的厭惡情緒,美國對在獨立戰爭后建立的全國性大型銀行存在強烈的分解傾向。因此,1927年的McFadden聯邦法案就禁止銀行進行跨州經營,甚至有些州的法律禁止銀行在本州內設立多個分支機構,這就造成了美國高度分散的銀行體系。19世紀20年代末,有2萬多家在限定區內提供有限產品和服務的小銀行。因此,禁止跨州經營的McFadden法案,使任何一家銀行在發展信用卡業務時都很難獲得規模經濟,為他們以后在區域內聯合成立萬事達、VISA等類型的信用卡組織創造了條件,這些銀行卡組織最后發展成為全美乃至全世界的銀行卡品牌。

  三是1933年Glass-Steagall法案和1956年銀行控股公司法案成為美國多家銀行聯合成立信用卡組織,開展金融創新以及變相進行跨州經營的催化劑。Glass-Steagall法案強調了對銀行業進行全方位的監管,限制銀行業過度競爭。然而仍有一些大銀行通過組建控股公司來規避跨州經營的法律限制。因此銀行控股公司法案規定,除非各州明文批準,否則禁止此類控股公司繼續運營。這就迫使東部各家銀行聯合成立了VISA信用卡組織(前身是美洲銀行銀行卡服務公司),西部各家銀行聯合成立了萬事達信用卡組織,按照發卡銀行業務量決定其在VISA、萬事達董事會中的發言權。

  四是1999年的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為信用卡組織的公司化品牌運作提供了法律基礎。美國聯邦于1994年通過Riegle-Neal法案允許銀行跨州經營后,1999年又修訂了銀行控股公司法案,準許銀行對外投資商業、開發

房地產等業務,這為各家銀行將其在信用卡組織中的決策權轉變為股權提供了法律保障,從而促進了VISA、萬事達等開放型信用卡組織的公司化運作。

  五是VISA、萬事達在美國及其他國家和地區遭受的反壟斷訴訟加速了信用卡品牌的私有化。2003年,VISA、萬事達在美國受到沃爾瑪的反壟斷訴訟,并且此后在澳大利亞、新西蘭、歐盟等國家和地區頻遭反壟斷起訴。為避免將來使會員銀行遭受更大的損失,VISA、萬事達加速了品牌的私有化改造。目前,萬事達已在美國上市,股價高達100多美元,VISA也披露計劃在2年內上市。

  其他國家銀行卡品牌的發展狀況

  目前,除日本擁有JCB這一獨立的國際化銀行卡品牌外,其他國家和地區均無與美國抗衡的國際化銀行卡品牌。然而,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均將銀行卡交易納入本國的支付清算體系,保持著對境內銀行卡清算網絡的控制力。例如,法國建立了CB銀行卡聯合組織,負責運營法國的銀行卡交換與清算業務,阻止國際銀行卡網絡公司向法國內部的延伸;新加坡有負責國內銀行卡交換與清算的NETS網絡;澳大利亞擁有銀行卡轉接與清算組織Bankcard;德國、西班牙、

意大利和葡萄牙等國則聯合組建了歐洲支付聯盟;臺灣地區則有負責商戶信用卡交易轉接與清算的NCCC,等等。

  美、中銀行卡品牌的發展道路比較

  比較分析美、中銀行卡品牌的發展道路可以看出,美國在上世紀中葉就出現了多個銀行卡品牌,并且這些品牌在上世紀80年代初就已經進入中國市場。而我國獨立自主的民族銀行卡品牌則剛剛起步,比美國晚了約50年,在規模、資金實力、運作經驗、市場認可度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劣勢。此外,美國自由競爭的市場體制、聯邦制的國家政治體制、寬松的金融監管體制以及世界惟一超級大國的國際地位,造就了其擁有多個國際化銀行卡品牌的特定市場格局。而我國銀行卡產業發展較晚、起點較低、市場主體較弱、產業運營機制有待改善的發展格局,則決定了“必須走共創民族銀行卡品牌的聯合發展之路”。只有這樣,中國才有可能創造一個國際化的銀行卡支付品牌。

  (中國銀聯銀行服務部供稿)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