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中國銀行卡國際化之路:在劣勢中創造優勢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2日 17:06 金時網·金融時報
FN記者 谷秀軍 目前我國已被全球公認為銀行卡產業發展潛力最大、業務增長最快的國家,但外來勢力的各種手段正腐蝕著本土市場的良性發展。如果中國不在國際上樹立與大國地位相稱的自主銀行卡品牌,中國龐大的個人支付體系與清算體系的經營管理權將很可能受制于人,這將大大削弱本國政府對個人支付系統的監管權利。 8月28日,銀聯卡正式開通瑞士ATM受理業務;8月30日,中國銀聯新加坡代表處開業;9月5日,中國銀聯與泰國盤谷銀行簽署銀行卡商戶收單協議;9月9日,銀聯卡刷入澳大利亞。短短十天的時間,我國銀行卡在國際化道路上走得可謂大步流星。 “全球銀行卡產業近年來的規模化、集中化發展趨勢,時刻提醒我們只有實現品牌的國際化才能構建和鞏固國際競爭優勢”,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萬建華如是說。 事實上,面對國內銀行卡這塊巨大而增長迅速的“蛋糕”,中國銀聯與外資銀行卡機構都已使出渾身解數。在VISA的標識開始越來越多地滲入中國的同時,銀聯也正在走著屬于自己的“民族品牌國際化”道路,到2006年底,在原有的21個國家和地區基礎上,又將有5個國家正式開通銀聯卡受理業務。 “民族卡”的生存法則 據麥肯錫預測,中國信用卡市場2013年利潤將達到130億元至140億元。到2010年,中國內地信用卡市場的年收入可能高達30億美元以上。如果全面開放信用卡業務,到2010年信用卡的市場收入有望超過50億美元。 根據VISA國際組織最新公布的去年業績顯示,去年中國內地VISA國際卡的交易總額達153億美元,共發行VISA國際卡1000多萬張,增長率位居亞太地區榜首。 中國銀聯則透露,截至2006年上半年,全國銀行卡發卡量已經達到9.6億張,跨行交易筆數13.4億筆,跨行交易金額已經突破7574億元;全國聯網POS接近70萬臺,聯網ATM達到9萬臺。 盡管擁有完全不同的企業背景,然而,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市場成為生存的惟一準則,面對民族性與國際化這對矛盾,一個品牌將不得不以融合的方式來營造新的發展空間。在中國銀行卡這一領域,“國際化”已逐漸成為“民族卡”發展的必然選擇。 任何人都無法回避的事實是,面對全球銀行卡市場基本被VISA、萬事達等五大品牌壟斷的現實,面對經濟全球化和市場全面開放的必然趨向,如果一個銀行卡只能在一國通用,最終難免遭遇被區域性通用品牌或全球通用的銀行卡品牌取代的命運。 早先,臺灣NCCC梅花卡品牌就曾在本地銀行卡跨行轉接業務中占主導地位,但由于完全依賴VISA、萬事達等跨國公司實現跨境支付,而沒有去拓展自己的境外受理網絡,很快其自有品牌地位就基本喪失,業務發展完全受制于人,淪為國際壟斷卡組織的代工。 相反,日本的JCB在二十世紀80年代初,同樣面臨VISA、萬事達和美國運通登陸日本市場后對其市場份額和品牌地位的巨大沖擊,但JCB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創建國際化品牌的艱難道路,最終躋身于國際性銀行卡品牌之列。 今天,中國銀聯選擇民族品牌的國際化之路,無疑也是其尋求未來生存和發展的必然要求。對于銀聯的企業特性,萬建華曾經給出這樣的定義:作為目前國內惟一一家建設和運營銀行卡跨行信息交換網絡的服務機構,中國銀聯雖是一家股份有限公司,但從誕生的那天起就被賦予了“促進銀行卡的聯網通用好用,推動中國銀行卡產業聯合發展”的基本職責。而在萬建華看來,“一國的銀行卡組織只有在有效的國際范圍內確立起品牌地位,才能實現民族銀行卡產業的獨立自主發展,才不會在國際競爭中喪失話語權。” “獨特的國際化”路徑 盡管參與的是一場國際化的競爭,但銀聯所承載的卻依舊是以本土為核心的市場爭奪戰。“銀聯的國際化是指中國人走到哪里,銀聯卡就跟隨到哪里。”中國銀聯首席研究員林采宜博士指出,與VISA、萬事達卡不同的是,銀聯的國際化道路并非是要將網絡鋪設到全球的任何一個角落,而是覆蓋絕大多數中國人所到達的消費范圍,這也就構成了銀聯“獨特的國際化”路徑。 在我國,從1985年國內發行第一張銀行卡以來,銀行卡市場同樣經歷了從封閉經營到聯網通用,從分散經營到聯合發展的過程。最初,由于銀行間還不能相互受理,人們不得不面對拿著銀行卡到處尋找相應銀行的ATM機取錢的尷尬。而到2002年底,300個以上地市級城市行內系統實現了聯網運行及銀行卡的跨地區使用,100個以上城市的各類銀行卡得以跨行通用,40個以上城市基本推廣普及了銀聯卡。“314”目標基本實現的背后是中國銀聯及各商業銀行的不斷努力。 “銀聯計劃覆蓋95%以上的中國人可到達的消費范圍。今年,銀聯的服務國家和地區將很快擴展至26個。人們將會發現,銀聯卡不僅在境內暢通無阻,在境外同樣好用,最終成為中國人的首選支付品牌。”林采宜說。目前,銀聯卡已能在亞太、歐美等21個國家和港澳地區使用,境外受理商戶已達到近4萬戶,POS和ATM分別達到5.6萬臺和28.5萬臺。不斷擴大的境外受理網絡,無疑將給廣大中國持卡人帶來更多、更大的便利。 直面市場競爭 憑借全球壟斷地位,VISA和萬事達公司對于中國這個不可限量的市場早已開始進行滲透,并且,這些國際巨頭一直視包括JCB、運通、大萊等在內其他所有銀行卡品牌為競爭對手,禁止其成員銀行發行其他品牌的銀行卡。 因此,在與國際巨頭的競爭中,尋求新的發展空間,走國際化路線,銀聯的自我壯大過程無疑是一次艱難之旅。這條路,要想成功,不僅需要智慧,更需要不畏困難的勇氣。 當巨頭們一邊極力推動全球銀行卡市場發展的同時,卻在更大程度上以各種手段限制著銀行卡的業務多元化發展,而各成員銀行懾于其全球網絡的威力而無法反抗。 截至2005年底,使用VISA的4字頭BIN號發行的銀行卡約2.8億張,使用萬事達的5字頭BIN號發行的銀行卡約1.3億張,而中國銀聯自主產權62字頭銀行卡僅8600萬張;在貸記卡市場上,銀聯標準卡的劣勢更為明顯,4字頭貸記卡約1000萬張,5字頭貸記卡約600萬張,而62字頭貸記卡還不到20萬張。目前,4、5字頭信用卡已控制了我國信用卡市場95%以上的份額。 據了解,2006年以來,VISA對中國國內銀行的營銷投入,是去年同期的3倍到5倍,2005年度VISA在我國的廣告費投入位居第一,金額高達1億美元。針對“銀聯”,VISA更是以50萬美元的費用,委托專業公司為其制定專門的包括針對銀聯的競爭策略。同時,VISA等跨國公司通過強化對其成員機構的補貼,與銀聯爭奪發卡銀行和發卡業務。 目前我國已被全球公認為銀行卡產業發展潛力最大、業務增長最快的國家,但外來勢力的各種手段正腐蝕著本土市場的良性發展。如果中國不在國際上樹立與大國地位相稱的自主銀行卡品牌,中國龐大的個人支付體系與清算體系的經營管理權將很可能受制于人,這將大大削弱本國政府對個人支付系統的監管權利。 對于我國國內發卡機構,不僅要付出高昂的品牌費,對廣大中國持卡人來說,若持有VISA、萬事達卡在境外消費,還需要額外支付交易金額的1.5%左右的外匯兌換手續費。 “我們要在劣勢中創造優勢。”銀聯如是說,“跳出圍堵,到競爭對手的后方,擴大我們的戰場,變被動為主動,與國際壟斷卡組織形成抗衡,這才是最終制勝的關鍵”。為此,銀聯在不斷擴大境外受理網絡、不斷完善境外服務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艱苦的努力,而目前,“銀聯標準卡”持卡人在境外消費或取款時,銀聯堅持只按規定匯率進行貨幣轉換,不收取任何貨幣轉換費用,這也是作為創建銀聯國際品牌的重要內容之一,目的就是促進國內發卡機構共同拓寬銀行卡領域的國際業務,為國內銀行實現銀行卡業務的低成本國際擴張鋪平道路,為我國銀行業實現“走出去”戰略創造有利條件。 瞄準“世界第三” 正是由于國際巨頭的競爭壓力及其在中國毫不掩飾地推行壟斷性策略,才使得在銀行卡這一領域,銀聯打造民族品牌的意愿和潛能被極大地激發,并最終提出了“世界第三”的戰略目標。 據相關數據統計,我國銀行卡市場盡管在近幾年發展得比較迅速,但與國外成熟的銀行卡市場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從持卡消費的比例看,瑞典、法國、美國、韓國等國家的持卡消費總額占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比例分別為63%、55%、27%和35%,而我國目前這一比例僅為10.2%。這說明我國銀行卡消費水平還處于偏低狀態,而這也恰恰蘊涵了銀聯發展的巨大潛力。 從產業的總體競爭力看,我國銀行卡業務的經營主體比較單一,銀行卡應用主要集中在傳統的ATM取現、查詢和POS消費業務。銀行卡交易金額雖然達到49萬億元,但其中刷卡消費金額只占0.2%。發卡和收單業務的開展主要依靠商業銀行;整個銀行卡產業的專業化程度低,規模效應還沒有充分體現,經營成本居高不下,同時,銀行卡的新興支付渠道還有待創新和挖掘。 因此,銀聯品牌建設對我國銀行卡產業未來發展具有深遠意義。國際銀行卡產業的發展歷程表明,品牌是產業競爭的制高點,關系到一國銀行卡產業發展的前途和在市場中的地位。中國銀聯自成立以來,在政府部門和成員機構的支持下,取得良好的發展業績,已經為銀聯品牌的創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有業內專家指出,在未來的國際銀行卡產業競爭中,中國銀聯創建有國際競爭力的民族支付品牌,不僅有利于提升銀聯企業自身的服務水平,更有利于不斷激勵產業內各方參與主體提供更方便、更快捷、更安全的銀行卡支付服務,從而最終帶動整個中國銀行卡產業的發展。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