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能逾越價格戰嗎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27日 11:18 解放日報 | |||||||||
以“價格戰”為代表的粗放型發展模式素來為人詬病,但對于一個新興行業來說,價格競爭同樣是刺激市場需求迅速增長的重要方式。價格戰讓所有的參與者都不堪重負,但這種粗放型競爭的階段是否可以一步跨越? 金融業中公認的朝陽產業———信用卡正面臨這種兩難的境地。過早地進入價格戰,導致這一行業的營銷成本直線上升,幾乎沒有一個市場參與者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贏利。但
究竟是刺激市場放量重要,還是盡早追求贏利重要? 廝殺出來的速度 信用卡產業,在中國巨大的潛力毋庸置疑。麥肯錫日前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在中國內地,目前真正意義上的信用卡,即雙幣種信用卡,僅有1200多張,即使加上3000多萬張單幣種的準貸記卡,中國平均每45人才擁有一張信用卡,而在國外,一般每人可以擁有2-3張信用卡。同時,目前中國內地信用卡的信貸余額僅為94億,也就是說人均透支額僅為7元,而在中國香港,人均透支已經突破1萬港幣,在美國這一數字更是達到5000美元。 這種潛力,似乎已經開始以驚人的速度變成現實的市場空間。自2003年開始,中國內地市場的信用卡數量呈幾何級增長。然而,除了市場需求增加、用卡環境改善等客觀因素外,這種爆發更大程度上來自于各家商業銀行之間不遺余力的殘酷競爭。 國內外市場間懸殊的差距,觸動了各個游戲者的神經,所有中外資銀行無一例外地將信用卡當作未來的一項黃金業務。三年前,第一張雙幣種信用卡才剛剛問世,但現在所有的全國性中資銀行都已發行了自己的信用卡,而盡管人民幣業務尚未開放,登陸中國的外資銀行也已開始以各種方式,在中國人的信用卡上拓展自己的品牌。 激烈的廝殺已經無法回避。但這種簡單的以數量為目標的粗放型發展,使新生的信用卡行業過早地進入價格戰時代,有些不堪重負。 似曾相識的弊端 群雄逐鹿中,價格不可避免地成為各家銀行競爭的首要手段,家電等制造業曾經走過的老路,又在金融業重現。問題在于,這一切發生得太快。與其他行業不同的是,過多的市場參與者使信用卡行業幾乎從一開始,即市場培育期,就進入了價格戰時代。即使是市場的領跑者,也沒有經歷一個“暴利”到“微利”階段的原始積累。 數量激增的背后,粗放式經營無法回避的弊端很快顯現。 營銷成本直線上升。盡管銀行收費的項目越來越多,但信用卡年費,這個國際通行的費用,卻已名存實亡;辦卡送禮蔚然成風,辦一張信用卡,獲贈價值數百元的獎品已是普遍現象,且送禮的手筆還在與日俱增;保險業曾盛行一時的地毯式“掃樓”運動,正在信用卡行業“原樣照搬”,銀行雇傭的營銷人員,帶著各種小禮品,挨家挨戶上門推銷…… 更值得關注的是,潛在的風險正在累積。在“量”的目標刺激下,現在辦張信用卡的程序越來越簡化,在很多情況下,填一張表格,加上一張身份證復印件,就可以申請信用卡,進行透支消費。與其他的銀行貸款一樣,門檻的降低和程序的簡化,對銀行來說,理論上都意味著更多的不良貸款風險。而事實上,對于剛剛起步的信用卡行業來說,國內銀行在控制信用卡風險方面的經驗同樣剛剛起步。 外部環境也并不寬松。除了向持卡人收取費用以及循環信貸帶來的利息外,信用卡的另一個收益是來自于刷卡消費后從商家提取的扣率。由于中國經濟已過早進入渠道主導:即商家凌駕于制造企業的階段,銀行必須面對回傭率不斷下降的現實。 內外環境的制約,粗放型發展的路越來越難走。數量激增的熱鬧背后,銀行的信用卡業務普遍處于虧損狀態,情況最好的也只能處于微利。盡管各家銀行均對這項業務寄予厚望,但它真正變成“黃金業務”,其實還遙遙無期。 無法逾越的階段 銀行業并不是沒有意識到這種弊端。不少信用卡行業的專家不無擔憂地指出,過早進入價格競爭時代,將使信用卡行業失去完善和壯大自己的時間。 但是,這種粗放型發展階段真的可以跨越嗎? 不打價格戰行得通嗎?一方面,金融行業的特殊性在于,其服務創新,得不到知識產權的保護,在這種情況下,銀行服務很容易被競爭對手模仿,最終出現嚴重的同質化傾向。另一方面,盡管營銷成本直線上升,收支平衡很難,但沒有一家銀行會輕易放棄在這一新生市場的份額。業內人士指出,從傳統的公司業務,向個人業務和中間業務轉型,是各家銀行必須面臨的問題。面對房貸和車貸風險與日俱增,信用卡業務既是個人業務新的增長點,又能催生大量的中間業務,自然成為各家銀行眼中的“香餑餑”。面對為數眾多的競爭者和一個任何創新都被很快復制的市場,價格競爭已經變得無法回避。 信用卡市場細分也許是另一種辦法。不過從實踐來看,從女性卡、校園卡、迷你卡……各家銀行都曾做過細分市場的努力,但大都效果不彰。在日前的銀行業前景論壇上,甚至有專家指出,過早進入市場細分階段,其結果可能是整個行業的災難。對于中國信用卡行業來說,最根本的問題在于文化基礎,中國人還沒有足夠的信用消費的習慣。只有量的積累,才能出現所謂的市場細分。整個市場的盤子都不大,再細分空間就更小了。 實踐中,粗放型發展模式很難逾越。 達成聯盟的可能 目前情況下,價格戰是把雙刃劍,在帶來諸多弊端的同時,不可否認正是這種不遺余力的推銷,讓信用卡這個新生事物,迅速被中國消費者接受。 這似乎是一個兩難的選擇。畢竟,對于“量”的追求,依然是信用卡行業的首要任務。從某種意義上說,粗放型發展的階段不但難以逾越,甚至有其存在的價值。對于單個銀行,更是如此。一位銀行業人士曾感嘆:對于信用卡業務來說,扭虧為盈刻不容緩,但面對激烈的競爭,市場份額同樣不能放棄。 不過對于整個銀行業來說,控制這種廝殺的慘烈程度,依然是有可能實現的。在國際上,不少國家在信用卡發展的初期,都曾面臨過類似的問題,也曾出現過一些對策。比如采取行業協會的方式,對價格戰的底線做出一定的限制,或者對于辦理信用卡的程序、門檻進行一些規范,使競爭控制在相對有序的范圍之內。而且在一些發達國家,銀行最終紛紛選擇將信用卡的發卡業務外包給專業的發卡機構,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直接的殘酷競爭。 盡管面臨的市場環境各不相同,但這些對策仍然具有借鑒意義。與其他行業相比,國內的銀行業依然是一個相對壟斷的行業,市場競爭者的數量并不多,而且已經普遍感到粗放型競爭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達成某種聯盟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作者:本報記者 陳春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