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中國銀行行長陳四清
《中國金融》雜志主編 魏革軍
魏革軍:感謝您接受《中國金融》雜志的采訪。伴隨著我國企業“走出去”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推進,我國銀行業不斷加快國際化步伐,在全球金融舞臺的作用日益重要。您怎樣看待目前的銀行國際經營環境?其對銀行的海外業務發展帶來哪些影響?
陳四清:當前,全球經濟整體處于復蘇態勢,預計全年增長有望達到3%,但不同地區的經濟走勢存在明顯分化態勢。受貨幣政策仍將寬松、能源價格低位運行以及樓市、股市等資產價格上升等因素影響,美國經濟增長力度有望增強,但美聯儲有可能加息的預期將對全球資本流動、大宗商品價格乃至經濟增長產生重大影響。歐元區和日本經濟將繼續受益于QE政策、匯率走弱以及能源價格下行,預計2015年將分別增長1.5%和1.2%,但是,希臘債務問題久拖不決可能對歐洲經濟帶來不利影響。在新興市場,亞太地區經濟增長最為強勁,中國和印度預計全年將分別增長7%和7.5%左右,東歐和拉美地區分別受到俄羅斯和巴西陷入衰退的影響,經濟增速較為低迷。中東和非洲地區受到大宗商品價格低迷、地緣政治不穩和外部需求疲軟的影響,增長相對緩慢。
與此同時,國際金融監管環境也日趨嚴格。巴塞爾資本協議Ⅲ的實施,強化了對銀行資本金數量和質量的要求,擴大了資本監管的風險覆蓋面,大幅度提高了商業銀行參與復雜業務的成本;流動性監管標準的加強壓縮了西方大型銀行在短期負債和長期資產之間實現套利的空間,推動商業銀行回歸傳統業務模式。
經濟環境和監管環境的變化對銀行海外業務產生了較大影響,大型銀行紛紛收縮海外業務,海外資產、員工數量和機構數量增速均出現了不同程度下滑,部分銀行更是將業務重心回歸本土。同時,大型銀行也紛紛進行業務條線的“瘦身”,壓降高風險業務條線,如固定收益、外匯及大宗商品交易業務(FICC),投行和資本市場業務等。此外,從區域布局來看,大型銀行對網點設立及并購決策更加審慎,退出了一些盈利能力較低、風險較大的市場,區域布局不斷優化。
大型銀行海外策略調整對其風險吸收能力和盈利水平產生了一定影響。截至2014年末,30家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為15.98%,較2009年提高1.54個百分點;不良貸款率為3.24%,較2010年下降0.14個百分點;凈息差水平為1.63%,較2009年下降0.08個百分點。
當前,世界經濟復蘇進程仍然曲折,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銀行經營環境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綜合來看,中資銀行仍然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亞太自由貿易區啟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為中資銀行參與國際金融競爭、重塑世界金融格局提供了歷史性機遇。
魏革軍:國際金融危機后,美國、英國等國家對外資銀行的監管趨嚴,對我國商業銀行是否帶來一定影響?對此應如何應對?
陳四清:國際金融危機后,美國、英國等國監管機構出臺了一系列監管法規和措施,加強對銀行的監管。例如,2010年,美國政府頒布了最全面、最嚴厲的金融改革法案——《多德—弗蘭克法案》,全面加強對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2013年,美國財政部出臺外國賬戶稅務合規法案實施細則,要求外國金融機構向美國申報美國客戶的賬戶信息,同年還出臺了《多德—弗蘭克法案》下的“沃爾克規則”,限制金融機構的自營交易和高風險衍生品交易。2014年,美聯儲、美國貨幣監理署分別提出了強化審慎監管規則和強化監管指引,對大型銀行風險管理框架、風險管理文化和能力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同年,歐盟各成員國在清算機制、恢復計劃、存款擔保等方面實施了統一監管法案。
國際監管環境的變化將對銀行風險管理理念、制度、內容等方面帶來深刻的影響:一是監管理念不斷深化,要求銀行風險管理理念由局部風險管理向全面風險管理發展,由注重單一風險管理向加強系統風險管理發展。二是日趨嚴格的監管要求促使銀行進一步完善政策制度和管理流程,提升自身風險管理的集約化和精細化程度,有效提高風險管理能力。三是國際監管持續強化反洗錢、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資本監管等領域,促使銀行重新檢視這些領域的管理機制。
此外,反恐壓力增加、歐美制裁政策升級等,也使國際化金融機構面臨更加嚴峻的形勢。近幾年,境外監管力度不斷加強,尤其是美國司法和監管機構對國際銀行的反洗錢處罰力度明顯加強,巨額罰款從幾千萬美元到數十億美元不等。巨額處罰對銀行聲譽和經營業績產生了較為嚴重的負面影響。
中國銀行是國際化水平最高的中資銀行,海內外機構眾多、業務結構復雜,面臨的海外合規風險比國內同業更大。面對海外經營和發展帶來的挑戰與影響,中國銀行一直秉承“做最好的銀行首先要有最好的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這一風險管理理念,將嚴控風險作為可持續發展的基石。中國銀行全面主動跟蹤關鍵國家和地區以及關鍵領域的監管動態,與海外監管機構保持順暢的溝通,深入開展海外重大監管新規的分析評估并推動落實。
經過持續努力,中國銀行已經建立了一套符合沃爾克規則、外國賬戶稅務合規法案等國際監管條例的合規機制。特別是在反洗錢方面,中國銀行持續完善海外合規風險管理組織體系,強化管控機制建設,重檢和明確相關業務的集團合規標準,并制定和執行反洗錢管理三年規劃。未來,中國銀行將通過完善治理架構、IT系統和控制流程,強化檢查監督,開展全員培訓,建立與G-SIFIs銀行地位、戰略相匹配的反洗錢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實現反洗錢管理的“專業化、集中化、自動化”,全面提升集團整體合規水平。
魏革軍:您認為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我國銀行業海外經營還面臨哪些挑戰,比較突出的問題是什么?
陳四清:近幾年來,中國銀行業海外業務進入歷史上最快最好的發展時期。雖然我國銀行業“走出去”取得較大進展,但仍面臨諸多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如何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金融服務。當前,中國與全球近200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和投資往來。由于地理位置和時差的原因,“走出去”客戶的金融需求可能隨時隨地發生,中國銀行業要為之提供服務,就必須做到全天候、全方位的覆蓋。雖然近年來中國銀行業海外機構拓展步伐不斷加快,但是截至目前網點覆蓋國家和地區的數量也僅為50多個,遠遠低于國際大型跨國銀行的水平。而且,網點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和國際金融中心,在不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布局還比較薄弱,已有的分支機構服務能力也有待提升,無法充分滿足客戶在各個國家的服務需求。
第二,如何滿足多元化的金融需求。隨著對外開放進程的持續推進,中國同其他國家的經貿往來已經發生量與質的飛躍,企業和個人“走出去”日益頻繁,跨境金融需求的多元化程度不斷提升。中國企業日益從采購、銷售全球化發展到投資、生產全球化,金融需求不僅僅局限于存、貸、匯等傳統服務,相關的投行、保險、融資租賃等需求不斷涌現。同時,個人出境旅游、置業等金融需求快速增長,對相關跨境產品和服務提出更加差異化的要求。但我國銀行業的多元化服務能力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間:一方面,參與主體不夠豐富,主要依靠政策性銀行和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多元平衡的參與主體格局還有待完善;另一方面,多元化的產品和服務體系仍在建設之中,一定程度上導致境外業務收入單一。2014年五大行境外收入中,非利息收入占比不到15%,遠低于同期境內收入中的非利息收入占比。
第三,如何加強和完善全球風險管理。國際化經營是銀行業務向境外市場的延伸和拓展,風險因素具有跨境和跨系統的特征。由于世界各國在經濟發展階段、金融體系、商業模式等方面存在差異,風險甄別難度增大、相關數據有效性降低,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的量化管理面臨巨大挑戰。同時,中國銀行業還要面對部分難以量化的風險因素,比如地緣政治因素、宗教文化因素、社會治理程度等,對風險防控提出了很高要求。此外,海外金融監管環境差異很大,對合規與反洗錢、流動性管控、資本充足率的要求更加嚴格。如何有效控制風險將成為中國銀行業國際化穩健發展的重要課題。
魏革軍:商業銀行服務企業“走出去”過程中,如何統籌境內外兩個市場,提升全球一體化的服務能力?我們看到,近年來中國銀行在產品服務、組織架構方面都作出了調整,您能否介紹一下這方面的具體措施?
陳四清:商業銀行服務“走出去”企業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工程,重點是要善于把握境內、境外兩個市場,善于利用境內、境外兩種資源,善于控制境內、境外兩類風險。
一是強化營銷統籌,建立全球一體化的營銷服務體系。“走出去”企業群體是一個比較優秀、有一定實力的大型跨國企業群體。隨著經營足跡遍布全球,大型“走出去”企業往往要求商業銀行能夠在全球范圍內提供一致、高效的金融服務。為此,商業銀行需要統籌集團境內外的各項資源,在全球范圍內打造“一點接入、全程響應”的一體化服務體系,滿足“走出去”企業在跨國經營中的金融服務需求。
二是強化產品統籌,建立全球一體化的產品支持體系。為滿足“走出去”企業日益多元化、復雜化、高效化的金融產品需求,商業銀行要充分利用“境內+境外”“商行+投行”的模式,為“走出去”企業提供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股權投資、基金、融資租賃等在內的一攬子金融服務。在產品拓展方面,要形成總行主導、海外區域中心輻射型的全球一體化產品支持體系,提升產品推送效率,降低業務運營成本。
三是強化風險統籌,建立全球一體化的風險管控體系。近年來,隨著中資企業“走出去”范圍的擴大、涉足領域的擴展、在國外經營的深入,一些國別風險、地緣政治風險、外匯管制風險等事件不斷出現。作為商業銀行,既要積極支持“走出去”企業正常經營、投資過程中的金融需求,也要發揮自身的專業性,通過提升海外機構風險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強國別風險、監管風險的研究和分析,充分利用外部風險緩釋工具,增進境內外機構的信息交流,強化聯動業務的合規審查等手段,積極打造全球一體化的風險管控體系。
作為支持國家“走出去”戰略的金融中堅力量,中國銀行長期以來在“走出去”業務方面保持著同業領先地位。近年來,中國銀行采用“境外業務境內做,境內業務境外做”的方法,在產品服務和組織架構等方面重點推進了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構建全球營銷服務體系。近年來,中國銀行打造了公司金融客戶全球服務平臺,加快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客戶分層管理體系,在全球范圍內推廣全球客戶經理制及全球統一授信體系。通過這些平臺和制度的建設,境內外機構既可以共享信息,也可以相互支持,同時有效分工,高效協作,為企業提供全球統一的金融服務。
二是發揮全球區域中心優勢。近年來,中國銀行充分發揮在香港、新加坡、倫敦、法蘭克福、紐約、上海等全球金融中心的區位優勢,設立亞太、歐非和美洲三大海外銀團中心,已初步成為具有統籌營銷能力和核心競爭實力的區域銀團專業化運作平臺,成為提升環球融資服務能力的重要抓手。利用新加坡、倫敦、上海、紐約大宗商品交易樞紐的地理優勢,構建四家大宗商品業務中心,極大地提升了中國銀行大宗商品業務的專業化經營水平。積極推動打造香港、倫敦、新加坡等海外債券發行中心和外匯交易中心,提升了中國銀行在全球債券市場和外匯交易市場的地位。
三是打造特色產品服務品牌。近年來,中國銀行緊跟國家戰略,重點打造了跨境并購貸款、項目融資、人民幣國際化、大宗商品融資、海外發債等多個“走出去”業務品牌。中國銀行成功敘做了中交國際收購澳洲John Holland等一批有市場影響力的跨境并購項目,成功支持贊比亞曼巴火電站等融資項目,將人民幣服務嵌入境外鐵路基建、工程承包、能源開發與貿易投資,為國家電網[微博]、寶鋼、中船、三峽等一大批企業發行境外美元和歐元債券進行融資,有力地支持了企業“走出去”戰略的實施。
四是創新海外工作機制。為強化海外重點項目營銷服務,中國銀行選派業務骨干組成了重點項目營銷海外工作組,以境內業務準備和海外短期工作相結合的方式,從營銷拓展、項目分析、授信發起等方面支持海外市場拓展,為推動海外重大項目實施創造了有利條件。
魏革軍:我們注意到,今年年初以來中國銀行組織了一系列中外中小企業撮合對接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能否請您介紹一下這種服務模式?
陳四清:中國銀行全面推動中小企業跨境撮合服務,通過“一對一”的商務洽談模式,幫助海內外中小企業直接對接商務需求,將國外優質的中小企業與國內中小企業對接,幫助國內中小企業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資金和管理經驗。通過撮合服務,既支持中小企業提升技術水平、擴大市場、轉型升級,又幫助企業提升抗風險能力,實現了海內外中小企業的互聯互通。
中國銀行的跨境撮合服務徹底改變了以往“專家臺上講、客戶臺下聽”的傳統論壇模式,根據中小企業跨境合作的特征,事先開展大量準備工作,經過多重篩選挑選出行業對口的目標企業。通過搭建信息庫、客戶配對、網上“相親”、對接面談、現場考察“五步走”的服務方式,保障了企業的順暢交流與合作洽談,提高了撮合成功率。中國銀行還秉承與客戶共成長的服務理念,根據跨境投資進展情況,為企業定制個性化的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方案,為企業在招商引資期、投資建設期、企業初創期、發展壯大期等不同發展階段提供包括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等在內的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
跨境撮合服務自推出以來得到了各方的好評,主要有兩點原因:一是有助于解決國內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中小企業融資難是世界性難題,發達國家中小企業雖擁有先進技術,但市場飽和;而我國中小企業擁有廣闊市場,但技術水平相對落后,且能耗高、污染大,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雙方具有很強的互補性。通過跨境撮合服務不僅能夠引進外國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中小企業的生產技術水平和產品競爭力,而且有利于引入海外低成本資金,擴充直接融資渠道,降低中小企業債務成本。二是契合國內外政府及企業的實際需求。國內外政府高度關注中小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特別是在經濟下行期,中小企業不僅能解決社會就業,也是稅收的主要來源。此外,發達國家中小企業基本是家族式企業,擁有積淀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專利技術,由于后代不愿承繼而面臨失傳。而中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正在蓬勃興起,越來越多的外國企業愿意把技術有償轉讓給中國的中小企業。
魏革軍:國際化早已根植在百年中國銀行的血脈中,面對新形勢,中國銀行在國際化布局方面有哪些新的構想?目前多家銀行都在加快海外布局,您怎樣看待這樣的競爭態勢?
陳四清:今年年初以來,全球經濟溫和復蘇,美元走強、國際金融市場及大宗商品價格波動較大。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金融市場化改革全面加速。“一帶一路”、亞太自貿區、中非合作等國家戰略逐步推進,資本和產能的輸出進一步提速。總體來說,國內外市場環境的變化有利于中國銀行發揮國際化、多元化優勢。面對新形勢,中國銀行將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推動海外業務的發展。
一是完善全球網絡布局。目前,中國銀行在全球除中國大陸以外的42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600多家經營性分支機構,下一步將以“一帶一路”地區為重點,完善國際化布局。堅持金融服務“一帶一路”國際經濟合作走廊和運輸大通道建設的基本原則,加大對南亞、中亞、中東歐、西亞和北非等“一帶一路”沿線重要戰略支點地區的機構布局,提升網點覆蓋密度,爭取成為當地主流機構,加強深度參與的能力。
二是優化境內外協同的綜合化金融服務。堅持“境外業務境內做,境內業務境外做”,加強內外聯動。強化總行、境外分行的業務對接與協作,做好大型“走出去”企業聯動營銷,重點關注國際產能合作、高端裝備制造、海外工程承包、能源資源引進等行業龍頭企業,持續開展對“世界500強”海外客戶的拉網式營銷。靈活運用并購貸款、杠桿融資、高收益債券、夾層融資等跨境并購融資產品,以RQFII為重點聯動營銷跨境托管業務。完善海外工作組機制,推動重點項目落地。
三是充分抓住人民幣國際化機遇。目前,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不斷加快。中國銀行作為人民幣國際化業務的主渠道,將重點攻堅三個領域:一是在跨境貿易領域,靈活運用境內外兩個市場的不同特征,為客戶提供全交易鏈條的綜合服務方案,拓展跨境人民幣資金集中運用業務;二是在跨境投融資領域,抓住人民幣資本輸出機遇,推動人民幣在項目融資中的運用,利用好區域性金融創新政策,支持企業開展跨境人民幣及國內外借款,推動個人跨境人民幣結算及投資業務。三是在金融市場領域,加快研發推廣貨幣互換、利率互換等離岸市場衍生品,推進人民幣債券二級市場交易發展。
四是強化海外業務的風險管理。加強海外信貸資產質量檢測和重大風險事項管理,做好國別風險管理及限額管控。強化海內外聯動業務信用風險管控,防止風險在境內外機構之間傳染和轉移。加大對境外分行資產業務的支持力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加強對附屬公司市場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的管控。利用多邊組織擔保增信工具、跨境擔保機構等多種手段緩釋風險。完善海外機構內控評價體系和操作風險監控平臺,做好跨境聯動業務合規審查,強化反洗錢工作。
當前,我國銀行業的國際化發展面臨歷史性機遇,抓住海外市場這片藍海成為中資銀行的戰略選擇。國內金融同業紛紛加快了海外網絡布局步伐,給中國銀行的國際化業務帶來越來越多的競爭和挑戰。作為一家深耕海外的百年老店和國際化發展的先行者,中國銀行在跨境服務能力、國際化人才儲備、海外機構運營等方面仍具有明顯的優勢。未來,中國銀行將繼續緊跟國家戰略,圍繞“擔當社會責任,做最好的銀行”的戰略目標,加大在“一帶一路”的資源投入和機構布局,同時在已設立分支機構的國家進一步提升網點密度,爭取進入當地主流銀行之列,形成在海外持續健康發展的高效運轉模式,譜寫中國金融業海外發展的新篇章。■
金融業創新層出不窮,行業發展面臨挑戰與機遇。銀行頻道公眾號“金融e觀察”(微信號:sinaeguancha),將為您提供客觀及時的新聞精粹,分享獨家、深度、專業的評論點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