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國銀行體系來說,2013年或將是個充滿荊棘的年份。
渣打銀行[微博]大中華區經濟研究主管,高級經濟學家王志浩(Stephen Green)在周一發布的關于2013年中國經濟改革的研究報告指出,今年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將現激增,他警告今年中國信貸體系問題的積累與銀行業尋求政府救助的歷史周期相重合,從歷史來看,中國的銀行每隔大約10年就會需要一次來自政府的救助。
瑞信經濟學家陶冬在2011年也發出過類似的警告,他表達了對地方政府借債規模過大并導致銀行有毒資產增加的擔憂。
王志浩認為中國的企業與政府的資產表是高度杠桿化的,他通過計算發現2012年整個體系的杠桿達到了GDP的206%,創下了歷史記錄。在2000年,也就是上次中國銀行被政府救助的時候,債務杠桿程度也只占GDP的150%。
通常情況下,當中國銀行體系的不良貸款資產總量太大時,政府就會出手救助銀行體系,緩解因大量地方政府借貸而遺留下的不良債務。而這將會導致銀行進一步降低信用風險審查的標準,造成了類似于“大到不能倒”的問題。
中國經濟在每一個階段的騰飛之后都會伴隨著一段時期的銀行和信貸危機,而以往政府每次出售接管銀行業的不良貸款這一政策都會奏效,但是在未來,事情可能不會那么簡單了。
王志浩認為其中的一個風險在于,金融體系在宏觀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的時候變得比以往更加脆弱。此外,以往那種只要銀行驅動經濟增長,儲戶便可以忍受低存款利率的平衡局面似乎也要被打破。
王志浩寫到:“儲戶可以接受低存款利率,只要金融體系還能繼續為經濟帶來增長的動力。然而如今這個體系看起來似乎越來越不平衡,成本在增高,利益在下降。”
低按揭利率和投機性的泡沫將可能是最終發生的一些破壞性后果,于此同時,未來中國的家庭也不會再去接受如此低的存款利率而去讓銀行賺的那么高的存貸利差。在未來10年,家庭只會將一小部分存款放在那些國內銀行的低利儲蓄賬戶中,這個下降趨勢可能由中國未來的老齡化問題驅動,也可能由未來更多的投資渠道來替代儲蓄而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