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提醒
“3·15”來臨,維權又成熱點。如今,各家銀行都設立有自己的營銷隊伍,在推銷信用卡或是理財產品時大力宣傳,有意無意隱瞞或者夸大一些事實,使得消費者在最終使用中覺得自己“被騙了”。為避免發生不愉快,事先學點應付技巧,可以有效避免上當受騙。
優惠誘人但限制多
近日,有讀者給記者打來電話,投訴一些銀行的汽車類信用卡“不守信用”。例如,市民楊小姐新近辦理的一張加油類信用卡,原本在辦卡時工作人員宣傳加油時刷卡可享受相當于9.1折的優惠,但開卡后,楊小姐咨詢了該銀行客服才得知,該活動只有在開卡后90天內有效,而且90天內返現金額不超過200元。當初在辦卡時,對于返現金額不超過200元的限制,辦卡的工作人員只字未提,當被問到該優惠什么時候結束時,辦卡的工作人員則表示不清楚,不會很快結束。
此外,還有市民劉小姐去年辦的一張洗車類信用卡,辦卡時承諾每周可洗車一次,在使用的時候卻發現真正需要洗車時就有種種條款限制,洗車的指定店比較少,服務態度也不好。
面對持卡人的不滿,銀行人士表示,盈利空間有限也是汽車類信用卡優惠縮水的重要原因。據悉,目前信用卡收入來源主要有三:一是年費,二是持卡人刷卡消費的回傭,三是透支利息。唯一能有較大盈利空間的就是透支利息的收入,但事實上國內消費者的習慣都是全額還款。
不要輕信推銷員
相關業內人士認為,很多問題都出現在信用卡的辦卡環節,一是持卡人辦理的卡片本身就有相關規定,如兩個月內不開卡,需支付一定工本費;二是營銷人員為了提高自己的業務量,主動幫忙開通卡片或者致電卡主邀請開通,持卡人卻并不知情,從而被扣費或影響個人信用情況。
業內專家表示,如果遇到信用卡促銷和優惠的宣傳活動,首先要辨別一下自己是否真的需要,不要盲目參加。其次,在遇到優惠活動的時候,不要輕信推銷員,應當再通過主辦方官方網站、客服熱線核實這個活動的真實情況,也要確認一下推銷員的身份,留下聯系方式等,經常有一些騙子打著一些企業的名號來做一些詐騙活動,消費者應當提高警惕。第三,如果參加優惠活動,一定要注意看清活動細則,可能存在條件限制。
本報記者馬文婷 高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