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由華中科技大學和中國僑商聯合會共同主辦的第六屆“張培剛發展經濟學優秀成果獎”頒獎典禮暨2016中國經濟發展論壇于11月18至19日在北京舉行。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汪小勤出席并演講。
他認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不是在外部,而是在內部。不是在虛擬經濟而是在實體經濟,不是在技術層面而是在制度和體制層面,在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不是在創新,而是在學習和借鑒,不是不斷的無味試錯,摸著石頭過河,而是放下高貴的身段謙卑的觀察、研究、學習和借鑒一般的經驗和一般的理論。別動不動就提中國特色。
以下為發言實錄:
汪小勤:謝謝大會主辦方給提供這樣的機會,我的主題大家看起來是老生常談的。現在討論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問題,這個問題在很多人腦子里早就解決的問題,用不著現在在高談闊論,但是我的感覺不是這樣的。
本會議主題有兩個主題相關,一個是所謂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有一個是中等收入陷阱。我認為我這個題目跟這兩個題目相關聯,經過一天的會議發言我也有感受,這個感受就是發言題目里頭至少有三篇以上探討中國新經濟時期,新常態新的經濟增長動力所在。大家覺得已經很迷失了,中國經濟向何處去?
我的感覺是這樣的,我認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不是在外部,而是在內部。不是在虛擬經濟而是在實體經濟,不是在技術層面而是在制度和體制層面,在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不是在創新,而是在學習和借鑒,不是不斷的無味試錯,摸著石頭過河,而是放下高貴的身段謙卑的觀察、研究、學習和借鑒一般的經驗和一般的理論。
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我們不可以輕易說動不動就提中國特色。今天上午的陳錫文同志的發言他提出來“中國特色很多的東西是沒有經過仔細思考,如果在中國特色或者是創新的幌子或者是說詞之下,而無視一般理論和經典理論的深刻解讀和學習,無視一般經驗的解讀和學習,就是無味的在那折騰,付出巨大的成本。
基于這個我們老生常談講一下工業化、城市化、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和結業的問題。涉及到的是農業化、城市化的關系,我們看近十年來中國進程大有去農業的趨勢,近幾年來又大有去制造業的趨勢。我們是不是想走一個和世界所有世界發展經濟體不同的道路,通過去農業去工業去實體經濟發展一個高度經濟,克強總理在外面討論的時候說中國將建成一個世界級的服務型大國。說實在的,我聽了這樣的話深感憂慮,我持高度的質疑態度。
下面看工業化在張培剛的《農業與工業化》的巨著已經闡述的非常清楚。它有兩個特點:一個是揭示了工業化的本質,人力生產技術的水平和生產力的智飛躍。另外,把工業化不僅看成是制造業而且是農業現代化,雙方現代化,排斥農業現代化是現代化的國家在現在看沒有任何的先例,有人會說香港,曾經所謂的四小龍香港特區,還有新加坡這些都是不可復制的城市經濟。像戰后新興的國家包括以色列這么小的國家,它的現代化都是基于農業現代化。
那些幻想著“去農業是現代化”的,幾乎理論上找不到任何的依據,經驗上也看不到任何的先例。中國是否走通這樣的道路,我持高度的懷疑態度。
相比張培剛先生的兩個工業化的特點,傳統的工業化對工業化的理解兩個誤區正好與之相對應。第一個是把工業化的現象和自然的結果當作工業化的本質,就是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比重或者是結構發生改變,具體來說是工業化進程當中工業、制造業的產值比重不斷的提升,農業產值比重不斷的下降,這是工業的現象或者是結果,很多人為此產生了誤區,認為這就是工業化的本質,這就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目標。這種誤區在今天中國還有相當程度和范圍存在。
我們認為一些基本的重大理論和重要的概念沒有理清時,帶著誤區的情況下,我們不辭辛苦的去試驗只是折騰,只是付出更高的時間、成本,只是走我們中國現代化實踐。我們說把工業化的比重看成唯一目標,所以我們大力的發展重工業傾斜的觀念,甚至在2000年左右還來了第二次的重化發展。重化工業二產業已經超過了GDP一半以上,這樣高度的制造業比例在發達國家已經完成了工業化任務,在中國發現除了數量指標上面外,整個的經濟結構扭曲加劇。
我們并沒有想到所謂的經濟發展或者是工業、制造業發展帶來的福利,近十年來又發現發達國家第三產業(服務業)在GDP中的比重日益擴大和提升,已經完全取代第二產業和制造業,成為國民經濟當中一個主導產業。因此,我們又開始想要學習發達國家,就要擴大三產。怎么擴大呢?官方定義第三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我們甚至制定了包括房地產在內的第三產業傾斜政策,甚至不惜修改統計數據和口徑,向人為去做大第三產業,以至于達到所謂的發達經濟體服務階段的期望。
但是,發達國家所謂綜合實力最強的美國,也在擔心自己的經濟空心化,我們作為人口大國、農業大國、最重要的發展中國家,正在極力去實體經濟化,去掉服務業去掉制造業去邁向實體經濟,我認為很可怕。如果理論界不虔心研究經典的理論,這些關系在張先生的巨著中說的很精確,但是有多少人去研讀這本經典巨著呢,我們在座的應該說是張先生的理論追隨者,有多少人真正讀懂呢?這是值得反思和反問的問題。
另外,我們講一下城市化。城市化和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和就業,這實際上是一個問題的兩種表述。但是很可悲的是,有一次我在一個會議上講到這個問題,有教授跟我提你在討論城市化為什么把勞動力轉移和農業扯上來,我當時聽到這一句話很無語,因為我想在發展經濟學里面屬于基本理論通識知識。城市化的核心就是勞動力的轉移,就是勞動力以務農向城市非農產業轉移的職業性轉變,這個在張先生的《農業與工業化》里面說的很透徹。
如果我們的城市化只是熱衷于土地的城市化和人口的城市化,而把就業的城市化最為核心的東西丟在一邊,我們的城市化一定帶來城市病,一定是基礎設施、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當然還有其他的收入分配,城市內部的問題。今天李實教授就說到,我們現在的智慧經濟差距最為表現的是城市內部和農村內部的巨大差距,會帶來一系列的不公和社會效應。我的結論很簡單,就說當一般的理論和經典的理論沒有給我們聲音,沒有先驗情況下,我們要做創新一定要特別的謙卑和謹慎,否則有可能離我們想追求的目標越來越遠。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財經會議》報道你看不見的會場實況,傳播會議精華內容,會議直播提前預告,不定期送出免費超值會議門票。官方微博:財經會議,微信號:caijinghy。掃碼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