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廣播在頻率專業化道路上邁開大步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03日 18:07 新華網 | |||||||||
新華網北京4月3日電 (記者 周婷玉)“西直門附近由南向北方向車多,南二環由東向西車多流量大……”剛坐進出租車,車上的收音機就傳來了最新的路況信息。司機楊師傅說,現在都已形成習慣了,只要車在路上,交通廣播就會開著。 交通廣播是開車人的最愛,音樂廣播受到眾多大學生和年輕人的歡迎,新聞綜合廣播則擁有相當廣泛的聽眾……通過全面推進和實施廣播頻率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專業化改革,近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全國共設立電臺273座,廣播電視臺1932座,開辦廣播節目2416套。其中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每天用43種語言廣播,聽眾遍布全球。 專業化、對象化:頻率吸引“核心受眾” 《新聞和報紙摘要》《今晚八點半》《空中大舞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這些新聞和文藝節目曾經火遍全國。但上世紀90年代初電視的普及,以及《東方時空》等綜合欄目的開辦,幾年內電視事業日漸強大,廣播的發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廣電總局社會管理司有關負責人說:“中國廣播開始要重新審視自身的職能,注重完善節目定位,逐漸提升節目品牌影響力,努力吸引并擁有固定的‘核心受眾’,構建和發展其‘核心競爭力’。” “以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幾套節目都是大而全,在多元化的社會難以滿足受眾的多元需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副總編輯王宴青說,近三年中央臺主要是大力推進以“頻率專業化、管理頻率化”為核心的新一輪改革,完成了原8套節目的重新定位,并新創辦了一套“文藝之聲”。目前共辦有中國之聲、經濟之聲、音樂之聲、都市之聲、中華之聲、神州之聲、華夏之聲、民族之聲、文藝之聲等9套各具特色的節目。 “這9套節目各有側重,互為補充,可以滿足不同年齡階層、不同社會群體的收聽需要。目前中央臺節目首播比例由2000年底的47%增加到77%。”王宴青說,其中第一套節目“中國之聲”以權威、莊重、大氣的風格,成為全國新聞頻率的旗艦。 節目改版同樣也是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近幾年的主要工作。國際臺副臺長陳敏毅說,在調研的基礎上,國際臺每個語種都進行了改版,新聞節目要求提高時效性和針對性,同時增加專題欄目,目前各語種共開辦專題欄目500多個。“改版后可聽性增強了,受眾數量明顯上升,2005年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聽眾反饋達217萬條,遍布世界各地的聽眾組織達3600多個,創歷史最高。” 同時,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深圳等地也都較早地推出專業化頻率的電臺,一大批致力于追求“節目競爭力”、致力于滿足受眾需求的專業化頻率脫穎而出。社管司提供的數據顯示,自2000年至今,按照避免重復、專業鮮明、合理布局的原則,全國共新增專業廣播頻率164套,調整廣播頻率161套。目前,地級以上廣播頻率中,超過60%已實行了頻率專業化和對象化改革。全國共開辦經濟、交通、音樂、資訊等專業廣播節目450余套。 無線廣播、在線廣播:科技拓寬發展空間 從調幅(AM)到調頻(FM)再到數字有線,廣播的發展緊跟著科技的進步。“各電臺在進一步擴大傳統技術手段覆蓋的同時,不斷通過科技創新為廣播開辟新的發展空間,使廣播向優質、高效、移動、網絡、有線和多媒體的方向發展。”社管司有關負責人說。 數字廣播和有線廣播取得突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北京廣電集團、河南人民廣播電臺、廣東人民廣播電臺等8家單位共開辦數字付費廣播17套,北京電臺開辦8套有線調頻廣播新業務。其中中央臺等單位開辦的相聲小品、民樂、古典音樂、評書聯播等13套有線數字廣播已進入有線網,并已經具備開辦更多套有線數字廣播的技術條件。 而互聯網的發展則使在線廣播成為可能,只要網絡能夠到達的地方,都能實現點播或在線實時收聽。王宴青介紹,近年來,中央臺依托中國廣播網,加快了在線廣播建設,實現了9套廣播節目的在線收聽和100多個重點欄目的在線點播,推出了新聞、調頻、書院等10多個網上頻道和貴州、青海等多個分網。“在線廣播增強了時效性,彌補了廣播的即逝性,對廣播事業的發展可謂是如虎添翼。” “因為在海外建臺很少,無線覆蓋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在線廣播的范圍要廣得多,因此對國際臺而言在線廣播顯得尤為重要。”陳敏毅說,國際臺開辦的“國際在線”包括了43種文字、48種語言音頻節目,每天用多語種播出210小時。據統計,以最具知名度指標排序,2005年“國際在線”已居全球國際電臺網站首位。2006年兩會期間,“國際在線”的日均訪問量600萬頁,每天點擊率是去年同期的2.5倍。“今后考慮改變無線廣播和在線廣播的比例,在發達國家以在線廣播為主,隨時更新網絡新聞。” 衛星、數字、網絡等高新技術的發展進一步延伸了廣播的服務功能。據了解,廣電總局已經制定和正在推行的廣播電視共星覆蓋、共站接收、共纜傳輸、共同入戶的發展戰略,也將為廣播帶來革命性的巨大發展。廣播在新技術、新業務推動下,與網絡、影視、平面媒體等的合作與交融將成為必然趨勢。 西新工程、村村通:政策扶持公共服務 近年來,廣播在應對挑戰中保持并逐步提升自己的身價,取得了顯見的經濟效益。同時為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求,國家還加大對廣播普遍服務的扶持力度。 據了解,廣電總局已批準甘肅、黑龍江、蘇州、廣州等8個地級以上廣播電臺各自開辦一套少兒類廣播,批準山東、陜西、南寧、嘉興等12個地級以上電臺各開辦一套對農廣播,為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作好面向“三農”的廣播電視服務,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社管司有關負責人介紹,2001年以來,通過廣播電視“西新工程”,民族語廣播事業也得到了加強和鞏固。目前已開辦了蒙古語、維吾爾語、朝鮮語、哈薩克語、安多藏語、康巴藏語等31套民族語廣播節目。其中,內蒙古人民廣播電臺的蒙古語廣播已于2002年5月在蒙古國落地;新疆人民廣播電臺的維吾爾語廣播、柯爾克孜語廣播也分別于2004年7月和6月在烏茲別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落地。 此外,廣電總局的數據表明,全國已有11.7萬個行政村和8.6萬個50戶以上的自然村實現了“村村通”廣播電視。廣電總局副局長張海濤此前曾表示,“十一五”期間,在鞏固和完善已建“村村通”工程的基礎上,擴大范圍,掃除“盲區”,基本實現所有20戶以上通電自然村通廣播電視的目標,解決大約4200萬人聽廣播、看電視難的問題。(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