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步往哪走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23日 18:07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李超 新媒體:看不清的未來 新媒體的春天真的到了嗎?繼2月,奧美宣布成立專門針對新媒體的子公司NEO以后,一向偏愛電視廣告的JWT也躍躍欲試了,4月20日其全球CEO Michael Maedel來到上海大談新
廣告公司在研究媒體時,最關注的無非是看如何把需要傳播的信息,以合適的方式,合適的通路,合適的時間有效地嵌入消費者的認知中,因此圍繞消費者的研究,是決定媒體使用的焦點。在Michael Maedel看來,“對于消費者參與度不高的商品,用大眾媒體就可以達到目的;而對于參與度高的商品,則需要更多的新媒體配合,因為新媒體提倡的就是參與。”參與度的高低,Michael Maedel認為和收入有很大關系,“一臺洗衣機可能對某些人來說是兩天的工資,那么他買洗衣機的時候,參與度不會很高;而對于有些人,則是三個月的工資,那么他肯定要謹慎考慮,參與度會很高,他要查看很多相關的信息。”這也意味著對收入不同的消費者,在推銷不同商品時,需要根據參與度的不同,使用不同的媒體。 浩騰(OMD)中國區董事總經理葉麗蓮則尤為重視中國區域的差異性,“這個決定了需要使用不同的媒體在不同的地方。”比如在上海和北京,人們白天的時間基本在外面,因此接觸戶外看板的機會比較多,這就是很適合他們的新媒體;晚上的時候,人們可能還在外面吃飯或者加班,因此七八點鐘的電視對他們并不是有效的黃金時間;而三四線城市可能喜歡晚上在家看電視,但是中國南北不同,東西部不同,使用的媒體都會不同。 本土公司PK國際4A:各有所長 盡管看好新媒體在高參與度商品和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的“大舉入侵”,這些4A公司的行動依然謹慎。NEO打算把投資分得開一些,“我們現在還看不清到底未來哪個新媒體能夠最終跳出,最好的辦法是現在各種新媒體,我們都投一些,分散風險。”此外NEO對新媒體的投放,也基于前期對新媒體的大量效果測試的基礎之上。新媒體沒有具體的統計數據可以研究,葉麗蓮認為這是目前最難以運作的地方,“沒有科學的數據分析,風險也會相應提高,因而我們自己開始搜集數據,同時對新媒體的投放的客戶多收大約10%的傭金,因為沒有量的優勢,需要定向研究。”而JWT基本把這部門的研究交給在北京的子公司XM做,“北京的很多業務客戶參與度要求比較高,所以放在北京先做。” 盡管新媒體讓人眼花繚亂,中國消費者和中國客戶的心理或許更是“無窮變”。新加坡調研公司R3的最新報告表明,中國客戶和他們的國際廣告代理公司的平均關系維持年數只有2.8年,而在美國和歐洲,這個數字則分別是6.8和6.4年,R3總裁吳淑芬解釋,“主要是他們不滿意4A公司的創意,同時4A公司的線下能力也相對較弱,因此客戶花了很多錢,但是銷售卻得不到改善。”4A公司一直以“最為有創意”而自稱,在中國卻被自己的客戶認為是缺乏創意,原因顯然不在創意本身,而是對本土消費者心理不了解,不熟悉,不理解。AISA ICC中國區CEO賀欣浩認為國際4A在服務上有些模式化了,“光明乳業(資訊 行情 論壇)的王佳芬要定制椅子,她就去找奧美,奧美有一套很全面的工具,然后就問你要多高多長多寬什么顏色等等,但是做出來以后,王佳芬覺得什么都是對的,但感覺就是不很滿意;而本土的一家公司,問法就不一樣,首先他會問她,你是自己坐還是送人,王回答送人;那送給什么樣的人?哦,送給土財主有送給土財主的做法。雖然不精確,但是最后的結果王佳芬是滿意的,覺得他走到我心里面了。” 顯然他們現在希望改善這種狀況,奧美3月份與北大經濟研究中心達成協議,委托他們研究包括“品牌與形象代言人個性”,“超級女聲行銷”等涉及本土的新興消費者心理的問題。而JWT中國區總裁唐銳濤則在三月開始推銷他的新書《通向億萬市場》,他得出一些結論“中國人重視和諧,不喜歡獨立出跳,因而潘婷洗發水很成功”,“中國人重視面子,因而外面給別人看的東西都喜歡用國際名牌,而家里的或者別人看不見的,一般就只會使用價格便宜的國貨,因此國際品牌在這些領域不應該定價過高。”這些結論盡管不那么準確,但他確實是開始注重把這種他察覺到的差異化用在他的本行中了。 線下部分,JWT也有動作,它并購了本土一家促銷網絡公司奧維思,“可以把我們的創意和他們的網絡整合起來實現滲透。”WPP最大的競爭對手宏盟,3月14日控股本土提供終端營銷和理貨的尤尼森,BBDO表示,“雖然我們自己并不打算購買這些企業,但是集團層面的并購,可以為我們所用。” 與此相對的是本土的廣告公司,復旦大學廣告系主任程士安認為,“他們與之前相比,已經變得更加專業化了,每個技能都有專門的公司在做;他們的創意能力也提高了很多,而且在針對商品的相關策略方面是比4A公司有優勢,因為更了解消費者。” 當然本土廣告公司也有自己的問題,比如因為資金的壓力,必須來什么樣的業務就接什么樣的業務,“不能很好地集中于核心業務”;雖然很了解本土消費者,但是如何將對本土消費者的洞察力與產品合而為一的能力,還相對較弱;廣告公司與客戶的關系更加偏重單個項目,而不是長期共同建立一個品牌;本土的廣告人喜歡自立門戶,因為廣告公司規模稍大,就有人離開,另起爐灶。 中國什么時候能產生本土的國際廣告巨頭,成為呼之欲出的話題。盡管奧美中國區的宋佚銘很坦率地表示,“我們當然不希望出現這樣的公司”,JWT的Michael Maedel抱著觀望的態度,但是中國本土廣告公司的流程標準化,專業化的分工已經是這個信號的前兆了,但如何做大已經開始專業化的本土公司,誰來充當這個行業整合的“急先鋒”似乎都還是問題,我們不僅需要小的專業公司,同樣需要整合的力量和資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