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業界萬象 > 正文
 

最具影響爭議話題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16日 18:23 《今傳媒》雜志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總有一些話題觸動過你的心靈。這個“話題”不是一個個簡單事件的點擊率、收視率,抑或因為對罵而轟動一時,話題的意義全在于我們曾經積極的參與并且痛苦或欣慰的尋找某種出口。

  2005年,當玉米、盒飯、涼粉在現代漢語中不再僅僅是《漢語詞典》賦予它的意義的時候,“超級女聲”已在華夏大地上紅得一塌糊涂。誰都沒有忘記近乎瘋狂的民眾的力量的
肆意發揮。是他們狂熱的關注,甚至動用了自動投票軟件,利用服務器漏洞,通宵為自己的偶像掛機連續投票且不管輸贏如何。超女的全民狂歡中總有人站在狂熱地背后冷靜的探討它的意義,校正某種過火。

  2005年,當

芙蓉姐姐、水仙妹妹等被網民罵得狗血噴頭卻依然笑傲網絡江湖的時候,既是媒體又不是媒體的網絡傳播將我們的關注點帶回我們該有的層面。爭論的主體里,總有人站在不同的視角爭論它的發展,指引它的方向。

  2005年,當550萬天價醫療費創造了中國醫療史上“最昂貴的死亡”的時候,幾乎被遺忘的老百姓(我們自己)有病看不起的實質問題再度浮出水面。沒有人再只是平靜的追問“后來怎么啦”?更重要的話題值得我們思索……

  雖然有些是個體、個別的現象,輕佻的幾乎不值得作為一個視點。然而,當我們熱切而又激昂的關注自己的生活時,驀然發現正是這些看似細碎的事件構成并影響了我們的生活。

  話題1——芙蓉姐姐現象

  誰為網絡傳播把關

  芙蓉姐姐無疑是2005年網絡世界的紅人,她的自信和S形體讓人們震驚之余大呼:賤客來了!同時,大家也發出這樣的聲音:網絡傳播似乎是無所不能的上帝。誰為網絡傳播把關?

  芙蓉姐姐隆重推出“走召弓雖”的激情文字和熱辣勁爆的“抽筋舞”后,無數的網民圍觀的津津有味。盡管在每一個芙蓉姐姐POSE的帖子后面,都有鋪天蓋地的謾罵,“弱智”、“荷蘭大奶牛”、“變態”等等,但是也不乏(雖然比重非常非常的小)贊其“個性”、“自我”的溢美之詞。褒貶抑揚,仁智互見,眾說紛紜。這就是網絡傳播。

  “我那妖媚

性感的外形和冰清玉潔的氣質,讓我無論走到哪里都會被眾人的目光無情地揪出來。我總是很焦點。我那張耐看的臉,配上那副火爆得讓男人流鼻血的身體……”芙蓉姐姐在2005年的網絡世界里拋下了令真正的美女冒汗的無數經典語錄。這個十足自戀加上敢于對于自己有限的條件無限夸張的“芙蓉姐姐”一時之間成為中國網絡世界的亮點。作為網絡一夜成名的最新版本,與其相關的電影短片、網絡游戲等等依然層出不窮。芙蓉之后,芙蓉哥哥、后舍男生、芙蓉二弟、水仙妹妹等又一撥一撥的網絡“名人”相繼出現了。網民震驚,一個“名不副實”的自夸女人何以得到超乎想象的關注度。億萬網民帶給她的是什么?她帶給億萬網民的是什么?這些好像都不再重要。

  在“你不知道我是一條狗”的網絡世界里追問鼠標另一端的雌雄及年齡,就如同做了一個拉著白雪公主的手走進了小樹林的美夢一樣單純。這些并不阻礙網民雪亮的眼睛,打開百度等搜索引擎,對于芙蓉現象的討論鋪天蓋地。主要的觀點是畸形自戀、嘩眾揚名、媒介惡意炒作、媚俗、大眾審美疲勞等說法。如此統一的認識和芙蓉姐姐的火爆看似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眾矢之的何以有眾星捧月之感了呢?

  事實勝于雄辯。6月19日,“芙蓉姐姐”意欲進軍影視界,并借旺盛的人氣參加了互動電影北京地區的海選活動。由于“芙蓉姐姐”的巨大社會爭議,主辦方很難抉擇,于是在7月10日特地把她現場表演“歌詞朗誦”的精華片斷上了新浪網,讓網友為其表演打分。將其“罵紅捧紅”網友們紛紛做起了評委,據悉,截止到7月30日下午15時,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內,共有13624名新浪網友參與了評分。其中90%左右的網友給她打了60分以下。即,絕大多網友對芙蓉姐姐要拍電影的舉動說了“NO”。

  可見網絡傳播并不缺乏自己的把關人,億萬網民就是最好的把關人,只是其特點決定了它必然的潛在性和后起性,但是他們的的確確在發揮自身的強大作用。可以斷言,以后再出現什么“青菜姐姐”、“蘿卜妹妹”浪跡在網絡江湖中時,我們的審美神經未必會有那么興奮。

  話題2——超級女聲

  超女:愛的是非對錯已太多

  “超級女聲”自出生就沒有避開過爭議的一個熱門話題。“超級女聲”商業的巨大成功和全新的歌手及娛樂打造模式,引來一遍又一遍的批評和贊揚,他所體現的尊嚴與人性,道德與評判標準,沖擊著現有生活模式下的所有人。看似簡單的選秀派生出了無數的爭論點。“超女”承受愛的是非對錯已經太多。

  作為

湖南衛視推出的一場平民歌唱選秀大賽、一次全民造星運動。它的口號是“沒有門檻,沒有距離的大眾歌會”,不限制身高、樣貌、年齡,不要報名費,只要是女的能發出聲音就行。有人說:“(超級女聲)無條件海選無非是難圓的‘超級夢想’,評委苛刻點評無非是拿孩子開涮,收視率高漲無非是利用低俗手段全民‘愚’樂,娛樂化電視節目巧妙利用少男少女心理肆意炒作!”

  “數以千計萬計天真爛漫、盲目追風的女生們,乃是這一詭詐平臺上的支撐者和商家的賺錢工具。其弊端和負面影響顯而易見,助長社會浮躁風氣,滋長女生投機心理,張揚‘讀書無用論’,誤導畸形心態。”

  力挺超女的正方卻道:“緩解社會壓力對人造成的‘焦躁’與‘不快樂’,不可否認,它著實為人們提一個通往‘快樂’的嶄新渠道。現在,“超級女聲‘能搭建一個不論年齡、不問地域、不拘外貌、不限身份的藝術平臺,這無疑是個很好的社會教育機會。這一節社會功利和人格養成的大課,比任何說教都生動、有效、持久,更有利于孩子成長。”

  回溯超女歷程,2002年,唱歌選秀的創意被提出時,這樣的創意仍然顯得脆弱而謹慎。2003年,“超女”主要編創人員在長沙進行了一次“小規模”試驗——舉辦“超級男聲”活動。令他們驚喜的是:報名人數超過3000人。這也堅定了他們對市場的判斷。2004年,“超級女聲”作為“超級系列”推向全國的第一個品牌。今年應該是超級女聲制造全民瘋狂的一年,中學生萬人逃課只為報“超級女聲”的報道見諸報端,“整個賽程的安排完全是從商業的角度進行設計”的“超級女聲”的商業利潤開始被全面挖掘。

  縱然超女運作完美的幾乎無懈可擊,但是超女風潮照樣掀起民眾的反思。 “超級女聲”在商業利潤上的訴求超過了他對全民負面影響的思考。央視首開尊口,PK超女是“惡俗大比拼”,隨之不同的聲音八面而來。媒體上對《超級女聲》節目的爭議也空前激烈。在強調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今天,“超女”究竟是大眾不應容忍的低俗文化擴張、浮躁文化張揚的電視垃圾,還是大眾娛樂的合理升華?

  新事物的出現總會引發討論,但是關鍵是我們以怎樣的角度思考、認識。市場化不是低俗化的代名詞,電視節目的確需要將貼近群眾生活和肩負社會責任一起扛起,但是他也不必背負過于沉重的包袱。

  話題3——網絡再現泡沫

  有泡沫是因為下面有啤酒

  2005年,中國互聯網走過十年激情燃燒的歲月,互聯網產業神化般的締造百萬、千萬富翁的速度令人乍舌,對互聯網是否存在泡沫的爭論卻依然不絕。

  也許,方興東、姜齊平和吳敬璉在《南方周末》上,對互聯網經濟泡沫問題的縱論才是這場討論的真正的開端。

  姜奇平說:從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中國網民的發展不會出現停滯現象,而且可以肯定的是網民數量增長將如“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同時在中國信息化大潮的影響下,中國的互聯網產業必將迎來一個新的蓬勃發展期。尤其是隨著近來納斯達克“中國概念”網絡股全線飄紅,長期以來籠罩在人們心頭的納斯達克網絡股泡沫陰影,正在漸漸消散。

  TOM的一項關于網絡經濟的調查中,對于提問“你認為目前的網絡經濟回歸了嗎”的回答中,有近60%的投票者確信網絡經濟已經回歸,另有30%多的投票者認為網絡經濟尚未回歸。而在“你認為目前網絡經濟是否是新的泡沫?”的回答中有65%左右的投票者表示不是,而同時有25%左右的投票者則認為目前的網絡經濟就是泡沫。有限的投票者也許并不能完全反映無限的事實。2005年的中國網絡經濟到底是轉瞬即失的肥皂泡沫還是下面有美味的啤酒的必然泡沫?

  《中國青年報》記者李學凌看了《南方周末》上的探討后,謙虛的發表自己的意見,對于中國而言,現在討論網絡經濟到底是泡沫還是未來,都為時尚早。但是及早得知確切的消息顯得非常重要。目前政策對網絡公司在美國上市有許多限制,但是,在一個市場發展的早期就過多的限制產業發展,希望一個新興的產業能夠在可控制的范圍內運作,有些不現實。

  目前迅速崛起的新浪、網易、搜狐和一些發展比較快的“海歸”派網站應該放開手腳,給他們足夠大的發展空間,“不行還可以收”。這些網站如果能夠在最初的網絡經濟發展中自由發揮,國家就能夠很快地看到,網絡經濟確實的走向。

  中科院的博士劉嘉華明確表示:我不認為現在的中國網絡經濟是泡沫經濟。上次互聯網的“繁榮”可以說主要是概念在資本市場的炒作。而最近一年多來,納斯達克市場的中國網絡股的強勁表現應該說是堅實支撐下的必然繁榮。在中國,從泡沫時期數百萬網民到今天贏利時期的上億網民,一個數量級差異的市場實實在在呈現在面前。現在如果沒有大資本人為操縱的話,中國網絡股應該不存在泡沫一說。

  也許有沒有泡沫并不是關鍵,關鍵是下面有沒有足夠的啤酒。

  話題4——房產暴利行業

  中國的房價你怎么了

  在“2005首屆中國地產品牌價值評估與品牌評選活動”論壇上,房產商、華遠集團董事長任志強的一句“表白”令舉座皆驚:“沒有巨大的利潤支持,無法建設品牌,因此房產品牌就應該是具有暴利的。”這不得不使人想起任志強的另一句“名言”:商品房就是不要讓窮人買得起。

  一度以來房價漲跌問題成為街頭巷尾討論最激烈的話題之一。老百姓的關注把一個行業從自我遮掩推到了理應屬于他們的風口浪尖——房產實在是一個暴利的行業。房產業的代言人不諱此言,直言確認。經濟學家頻頻質疑。拿一生的工資勉強支付巨額房款的普通老百姓發問:暴利,合理嗎?

  短短一年間,一套54萬元的房子就能上躥到86萬元,利潤率高達60%。這樣的“爆炸式增值”,在2003至2004年的上海樓市,是件尋常事。近年來,全國各大中城市的房價紛紛持續上漲。國家統計局統計顯示,2004年全國房價漲幅達14.4%,比上年提高10.6個百分點;今年一季度,房價同比再升12.5個百分點,全國35個大中城市中有34個城市房價還在上漲。面對“狂飆”的房價,人們不禁要問:究竟是什么助推了房價在節節高漲?

  今天,有人將“買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學”比喻為“新的‘三座大山’”。雖然這新“三座大山”與“舊的‘三座大山’”在矛盾性質、解決方式上完全不同,它是階層與階層、強勢利益集團與弱勢群體之間的矛盾沖突,可以通過政權的“自我完善”、執政能力的提高、“執政為民”的具體落實、政策的調整來解決。這屬于“人民內部矛盾”,所以“此山”絕對不同于“彼山’”。

  除了網民外,包括易憲容為代表的一些經濟學家對任志強的觀點提出了質疑。“品牌”是“高價”的代名詞嗎?低端產品難道不需要“品牌”嗎?在當前中國的房地產行業并沒有形成真正“品牌”的環境下,開發商打著“品牌”旗號作為“暴利”的理由根本就站不住腳。

  有人認為:“房產品牌就應該具有暴利”的叫囂,遠非媒體說的什么“情緒接近失控”,而是其長久蘊藏內心的真情實感。而這種“直言不諱”的“魄力”,緣自其忘乎所以的階層優越。改革開放20多年來,從來沒有哪一個行業像房地產業這樣盛產億萬富翁,各種富豪排行榜上,房地產富豪連年占據半壁江山。如果任志強的暴利理由成立,有如此之巨又如此之久的暴利“支持”,那我們的房地產業早已應該是品牌林立了。可實際上呢?買房時鮮有讓老百姓真正放心的品牌。所謂“房產品牌就應該具有暴利”只不過是典型的欲壑難填。而支持某些開發商欲壑難填并且猖狂叫囂的資本,正是其從公共權力和公共資源那里得到的階層優越感和特殊占有地位。

  面對諸多質疑,任志強卻說:我只是那個說皇帝沒穿衣服的小孩,而那些人只是告訴大家皇帝是穿著衣服的。

  即使我們都喊“皇帝好像什么都沒有穿”又能夠怎樣?問題的關鍵在這里嗎?房產是不是“財富巨人、納稅侏儒”是另一回事,即使繳再多稅的暴利是不是合理?中國的房價你怎么了?

  話題5——中國醫改

  思考最昂貴的死亡

  看病難看病貴的怨氣,在民間積蓄已久,哈爾濱天價醫藥費案將這情緒點燃。媒體加薪續火,證明哈爾濱案雖然夸張荒謬,卻也不是純屬偶然。

  5月16日,《醫院報》以衛生部政策法規司司長劉新明原話“市場化非醫改方向”作為頭題,正式啟動了醫改討論;7月28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報告評價:“醫改基本不成功”。有媒體評論中國醫改是“夾生飯”?

  20世紀80年代后期,中國政府擬訂了實施策略, “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這成為2000年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納入了國家社會經濟發展規劃。2000年,中國提前實現了GDP翻兩番的“總體小康”目標,但貧困縣“安全飲用水”普及率達到60%、集資醫療保障覆蓋率達到50%以上、嬰兒死亡率每5年遞減20%、孕產婦死亡率每5年遞減30%等,“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最低限標準卻均未完成。

  2005年12月,哈爾濱發生“550萬天價醫藥費”事件,點燃了老百姓長期以來對醫療改革的不滿。隨后,中紀委、公安部介入調查。一時間,我國醫療改革的問題再度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對于“中紀委介入調查”的期待,恰恰是民眾對于中國醫改期待的一個重要部分。

  《大河報》發表評論文章稱:“越大的權力資源越不可輕用,一時動用,則必然有其非常之義,這是權力運行的一種常識。因此,對此番中紀委調查組選擇在這一時機適時奔赴哈爾濱之舉,我們顯然不滿足于一個個體的公道,因此,能否給出過去醫改20多年來的一個整體解構,能否總結出一些可資借鑒的教訓,能否給出一個可以防止類似問題的辦法,無疑是中紀委調查組此行所承載的巨大期待。也正在這一點上,中紀委調查組對于哈爾濱事件的介入,應能對中國當下正在進行的醫療體制改革提供參考與依據。”

  天價醫療費事件的當事人、患者翁文輝的主治醫生王雪原在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電話連線采訪時說:“白衣天使的道德防線很脆弱”。王雪原表示:我國600多萬名醫務工作者的經濟收入、社會地位與外國同行沒法比。面對生存壓力,白衣天使的道德防線其實很脆弱。

  天價醫療費事件把醫療制度的問題集中暴露出來。“醫療費達到550萬元,比較容易看出有問題。但是,5萬元的怎么辦?誰來判斷這個醫療費是否高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吳敬璉教授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呼吁,低收入者醫療費用應該由政府提供,這是政府的責任,要讓低收入者能有錢去買這個基本的服務,這也是醫療保險的作用。吳敬璉表示:“公共衛生體系的部分,肯定是政府的責任。而提供普通醫療服務的單位,需要進行市場化改革。”。

  其實,醫院赤裸裸地對病患者進行盤剝早已不是什么羞惡和忸怩作態的行為,這只是能被媒體關注到并感而慨之的極端事件而已。而老百姓看病貴、就醫難一直卻在探討中繼續。但愿我國醫療歷史上這次為老百姓見證的最昂貴的死亡,不會作為簡單的一起醫患之間的糾紛,不了了之。一個引燃的導火索不是一定要引起劇烈爆炸才能被關注。

  話題6——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革誰的命

  陳丹青辭職、王垠博士退學……,有人在問:教育改革怎么了?因為教育高收費、亂收費,將無數出身貧寒的子弟擋在了正規教育的大門外!人們更加疑惑,教育改革究竟革了誰的命?

  2005年12月底來自《新京報》的一篇報道開篇直言:“一年高達數百億元的大學收費,竟沒有幾個人能夠說得清是根據什么標準收的。新華社記者最近采訪了大量教育界人士,試圖探究大學收費的標準,卻發現這是一團亂麻。”

  2005年3月23日,《中國青年報》刊出了陳丹青辭職報道《教授自白·我不想在清華呆下去了》。此后,這一辭職事件引發各界有關高等教育問題的熱烈討論,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一個多月后承認自己辭職問題就是教育問題的陳丹青做客新浪。陳丹青表示,20年來,我想一直有人在批評教育問題,可是教育的現實不理會教育批評,現實不會因此發生改變。20年來,一種看不見的勢力構成今天這種狀況:你說你的,我做我的。教育的所有弊端,所有問題,顯得那么“活潑健康”,它照常運行,不受社會制約。

  8月中旬,計劃出席20日舉行的“中國科協2005年學術年會”的楊振寧,以世界著名物理學大師、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的獨特身份在烏魯木齊拋出:“中國大學辦得很成功”。一些專家學者對楊振寧的觀點提出了反駁。到底中國大學教育在世界上非常成功,還是非常不成功的討論在網上迅速被掀起。

  大概一個月之后,清華博士王垠的一篇《清華夢的粉碎—寫給清華大學的退學申請》公開信申請退學。如果說這位博士僅僅是不認同清華大學自身的教育方式和培養模式,并因此要求退學,其實無可非議,因為每個學生都有選擇自由,他有權以自己的選擇方式結束自己的學業。但是,該生退學申請中申明的重要理由是不認同校方博士教育,從而申請退學。就事論事之余,教育改革問題被網民炒得火熱。

  教育部副部長張保慶就海南、天津、黑龍江、內蒙古、青海、新疆、寧夏、甘肅等八省區助學貸款不落實、走過場提出嚴厲批評,引起強烈社會反響。他曾經接受中央電視臺專訪就民眾普遍關心的助學貸款、高校收費、教育現狀等問題做解答。張保慶提到,現在全國將近2400多所普通高校,大家反映比較厲害,亂收費的,大概有四百多所,占到總數的20%。最近的一項搜狐調查顯示:有70%以上的受調查者認為3000元以下的高校收費標準才可以被接受;有60%以上的受調查者認為高校收費透明化、公平化的最有效途徑是“國家應該制定更加明確的收費標準公示”。

  個體可以辭職、退學、批評,可以敗退,可是莘莘學子無路可退。對于教育有“微詞”的恐怕也不是誰一人,可是多數人選擇了忍受和沉默。長期以來,要求教育檢討變革的聲音并不微弱,可是體制還是依然。體制的限制和約束頑固的可怕,也是可怕的頑固。新浪網正在進行的網上調查“你對目前的招生制度有什么看法?”有近90%的受訪者認為“有很大的問題”。

  我們并不希望新聞媒體成功地使教育問題變成新聞事件后,很快就被新聞蒸發掉。媒體用良心呼吁,教育改革就是要革“教育的所有弊端”的命。

  話題7——公務員招考熱

  公務員招考競爭最激烈

  2006年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招考網上報名工作結束。97個部門面向社會公開招考10282人。報名期間,共有50萬余人通過了招考部門的資格審查。報考與錄取的比例達到48.6:1,而去年的這一比例約為37:1。比率也遠遠高于高考和考研,公務員招考正演變為“中國最難的考試”之一。

  公務員公開招錄制實施以來,報考人數年年創新高。公務員職業也正在成為最具吸引力的職業之一,蔓延全國各地的公務員招考熱發人深思。這是市場吸引力正在迅速流失的一個明確預兆嗎?

  據統計,在公務員的考生大軍中,80%是應屆大學畢業生。許多學子將報考公務員作為自己畢業的首選。公務員招考正在成為高學歷群體就業競爭的集中所在,有人這樣形容,報考某國家機關的考生隊伍中,“博士生一走廊,碩士生一禮堂,本科生一操場”。

  探討公務員報考熱的原因,有人認為主要是:一、相對于企業來說,公務員的工作相對穩定,社會地位高,且工資和各項福利待遇均比較優厚。其次從市場環境來看,競爭日趨激烈,面對有限的崗位,就業壓力越來越大。況且許多公司在招聘中注重工作經驗,這就進一步加劇了畢業生的就業難度。面對公務員招考,學生當然不假思索先報名再說,都不愿錯過機會。三是與當代大學生的擇業觀念有關。“熱”的背后是年輕人對權力的崇拜,而中央政府的權力是最大的,年輕人涌向中央政府正是這種“熱”的真實原因。有人甚至認為,“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大部分屬于獨生子女,他們的父輩都吃過苦,對于子女有種補償心理,希望自己的下一代坐辦公室,拿高薪,不再吃苦。由于父輩的寵愛,“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從小嬌生慣養,在擇業上特別注重求穩求富,追求舒適穩定的工作,而懼怕風險和競爭。

  原因無法一一列舉,并且也是公婆各自有理。況且每一個報考的個體又有不同的目的差異。實事是,這么多人熱衷報考公務員,也說明中央國家機關聲譽高,職業發展前景好。對于大學畢業生來說,在中央國家機關工作,獲取的不僅僅是社會地位,更重要的是能夠獲得一個讓人快速鍛煉、增長才干的機會,一個實現理想抱負、提升人生價值的平臺。新進入機關的畢業生,將為公務員隊伍帶來更多的生機與活力。

  但是,不可否認,在這股“公務員熱”中,也存在一些問題。《董事會》雜志執行總編輯袁劍表示“人們紛紛走避市場,投向公務員懷抱現象所彰顯的,正是他們對市場的恐懼。”

  有評論者從歷史根源、經濟根源和社會文化根源等角度分析頗為深刻。我們看到,無論是“學而優則仕”的歷史淵源還是市場經濟下遭受“下崗”威逼后回避直面的競爭,避難于政府羽翼下的“明智選擇”。中國出現的報考公務員的奇觀就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話題8——貴族之爭

  中國有沒有貴族

  2005年9月8日的《南方周末》,以一篇《一場虛擬世界的反歧視大戰》重新煽起普通民眾對于平日里無法想象的一種生活狀態的高度關注。文章所述的是起自于2005年2月22日互聯網上的一次關于貴族的論爭。

  這是一個網絡上傳聞已久的帖子,一個看完需要7個小時以上的帖子,一個據說能紅到年尾的長命帖子,一個“有史以來最牛的超強帖子”。網上的看客多達22.3萬多人次,近4000人參與其中。兩個分別叫“北緯67度3分”和“易燁卿”的主角,進行著一場關于財富、關于服裝、關于賽馬的“上流社會”的大辯論。

  如此多的人具有如此濃烈的貴族情結,不怪乎當事人(自稱貴族的辯論主力“北緯67度3分”)也慨嘆“我最終明白了一些事,這世界上還有比上流社會還無聊的人。”

  論戰源于一個自稱是“高貴的上海人”的“易燁卿”,發了幾個鄙視農民、民工的帖子,自然迅速招來民眾的一頓謾罵。于是另一個自稱是真正的來自中國上流社會的“北緯67度3分”自然是站在一個“高度”對其猛拍厚磚。揭露易小姐“暴發戶”的偽貴族身份。

  周易(“北緯67度3分”自稱姓周,而北緯67度3分是自己的私家飛機迫降的地方。易,權且指“易燁卿”)之間的論爭細節到了吃飯的時候管家站在哪個位置。其中提到,擁有6000萬美元被說好窮啊!喝一瓶價值1.3萬美元的酒是小意思,家里每年花費1000萬美元養一匹賽馬,不足為奇。如此等等。

  筆者以后知后覺者的姿態謙虛地學習了該貼的精華部分,好不容易看完周易二人的貴族之爭。第一感覺就是,以一個常人該有的虛榮和獵奇心理真的想追問:“真的有這么富有啊?亦惑比這個更富有?”之后就必然的回到了自己的生活中來,畢竟絕大多數人是平凡的。這是一個平凡的世界。貴族時代己經過去,貴族的血統或身份除了留在歷史中一種寄生蟲的印象外不會留給歷史什么好印象,然則周易爭相炫耀的貴族身份不知有何光鮮之處?

  網友對于這場論爭的歸結顯然的不同,《南方周末》的結語是:絕大部分網友為這場完勝(周將易批駁的無話可說)歡呼:“不懂得尊重別人的人,同樣得不到別人的尊重!”“可以鄙視一個人的人品,但是絕不可以鄙視他的出身。”“真正的高貴的人,既從容,又寬容。”

  對于網絡世界的虛擬性,自然也有人質疑北緯和易燁卿的真實身份。前幾天看鳳凰衛視,梁文道說兩人都錯誤百出,都不是貴族,唯一可取的是,從論戰可以知道平民對貴族的想象是什么樣子。

  署名為Snowblack的帖子留給大家很深的印象,作者說“what do you believe in your life?”(在你的生活里,你信仰的東西是什么? )這個信仰不是宗教的信仰的意思,而是以什么為最有價值的東西。今天我們都在挺有興致的生活著,至于貴族和非貴族該如何分辨,這對于我們來說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嗎?

  話題9——病人崔永元

  我們都得去看醫生

  從《實話實說》到《電影傳奇》小崔的能力體現在工作中。馮小剛的《手機》上映后大眾關注再次瞄準小崔,作為媒體的一個分子,媒體人也難逃被媒體撕來扯去。小崔大膽的評價招來磚頭、口水、不屑、贊揚、認同抑或支持?別再拿小崔說事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公眾對公眾人物崔永元的聚焦多著落在他的病,以及他那激起波瀾層層的觀點。小崔說:“如果我們的電視臺都是公共電視臺的話,那我們的電視臺就是全世界最臟的公共電視臺;如果我們的電視臺都是商業電視臺的話,那我們的電視臺就是全世界最差的商業電視臺,又不好看,又掙不著錢。”、“我覺得主持人就是人,但是好多主持人做著做著就不是人了。”、“現在中國的知識分子,能做到潔身自好就相當不錯了。哪一次商業炒作,哪一次對消費者、讀者、公眾的欺騙,后頭沒有學者、科學家、甚至院士幫忙?這是中國文化的悲哀。”對收視率的評價、對公共電視和商業電視的評價、對超級女聲的評價……很刺耳、不中聽,甚至很過激。小崔說事,人說小崔。不得不承認,關于小崔的話題是2005年的熱門,可以說他就站在2005年的風口浪尖。

  崔永元承認自己并不是有什么“道德潔癖”的人,也沒有特別高的要求。他一直覺得,所有的人,都在兩條線內游蕩,一條是底線,這底線叫法律;一條是高線,高線叫道德。所有的人都在法律和道德之間游蕩,好的人離上線比較近,差的人接近底線,最差的人逾越底線。這是小崔的觀點,又何嘗不接近于“你、我、他”的認識呢?

  一個追求深度的人注定是沉重的,只要我們心存目標、心存追求那么我們必然心存掙扎、心存痛苦。在一個具有巨大的同化效力的環境中心中有“線”、能夠不為所動必然是高人。如果所謂的“線上人”或者“線下人”不能理解可能都是必然的。

  16世紀的法國啟蒙大思想家盧梭說:“在一切諸如此類難以解決的道德問題上,與其用理性的光芒,倒不如按照我的良知所授的旨意去予以解決。道德本能從未使我受騙,它至今仍保持著純潔,我可以信賴于它,在我的行動上,它偶爾會因我的欲念而沉默,而當我回想起來的時候,它重新又支配了我的行動。”

  如果無知必然伴隨羞恥感的話,那么我們沒有指望羞恥感能對道德承擔重任。—個人的良心、媒體的良心、社會的良心,在多元的社會背景下,正如何異化著、該怎樣去捍衛?這不是誰一個人的責任。如果沒有人在意,那么最起碼能做到的是,讓我們不要再拿小崔來說事了。在給小崔的名字前面加上意味不同的“病人”等不同定語的時候,如果我們不是“崔永元們”,那么建議讓我們都去看醫生。

  話題10——個人所得稅

  個人所得稅“劫誰濟誰”

  自2006年1月1日起,我國個人所得稅工資薪金所得費用減除標準將由800元提高為1600元。關于1600這個標準,大家一片嘩然。個人所得稅征收點的變化將關系到20多年來一直在掏自己并沒有鼓起來的腰包的普通工薪階層的強烈關注。任何一個來自官方或者“有頭有臉”人物的相關言論,都會吸住網民的鼠標和引發激辯和思考。

  “我賺了錢都被征走了,補給了窮人,那我也當窮人等著分富人的錢就好了。”9月底的某日,北京大學林毅夫教授“不應用征稅縮小貧富差距”的一番話引來網上一片謾罵和質疑。

  媒體的關注適時而至,美國的霍姆斯大法官曾有如此精辟概括:“稅是我們為文明社會所支付的代價。”。《21世紀經濟報道》發表《個稅改革不是算術題》提出:在個稅改革啟動的關鍵時刻,每一個納稅人不僅需要盯緊自己所支付“代價”的多少,還應該留意這些“代價”在財稅魔鏡中的萬般變化。個人所得稅起征點、是否“一刀切”、貧富差距的調整、效率和公平等一系列的連帶問題撲面而來。

  無論文明社會的讀者對于“劫”字,存有怎樣的偏見和不適感,媒體還是掀起了個人所得稅到底是“劫誰濟誰”問題的大討論。《市場報》發表題為《統一個稅起征點何以劫富濟貧》的文章,提出:“個人所得稅,在國外被戲稱為‘羅賓漢稅’,也就是‘劫富濟貧’式的稅種,其目的也是要在一定程度上維護社會的公平、公正。可以說,‘一刀切’的個稅征點,是有違這個初衷的。”《瞭望東方周刊》發表題為《個人所得稅遭遇貧富倒掛尷尬》的文章,提出:解決個人所得稅的問題之所以迫在眉睫,主要原因還是,個人所得稅的調節功能在中國幾乎完全喪失,出現了比較嚴重的“貧富倒掛”現象。中國2004年個人所得稅收入將近1800億元,65%來源于工薪階層,而真正高收入群體的納稅并不是很多,個稅沒有起到調節收入平衡的作用,相反卻把沉重負擔加在普通工薪階層身上。由此,在納稅人心中也產生了“劫貧濟富”的不公平感。

  新浪網的一項“您認為目前我國征收個人所得稅的最主要目的應該是什么?”的小調查共有112148人參加,其中69.59%的受調查者認為最主要目的是“調節貧富差距,減輕低收入者負擔”,16.48%的受調查者則認為最主要目的是“增加對公共設施地投入,更好地行駛政府職能”。說這是管窺蠡測也好,坐井觀天也罷總是能夠反映民眾對個人所得稅的認識。

  簡單來講,過高的稅率會打擊民眾創造財富的積極性,但是,對于一個社會的和諧發展來說,合理的稅賦顯然是必須的。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過程中,更多的參與者無不希望納稅人的錢不會被浪費。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