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數量上去了,但很難見到一部在藝術、內容上叫好又叫座的影片
本報記者 文靜
當國產兒童影片依舊徘徊在主流院線之外時,不久前上映的《納尼亞傳奇》和《哈利·波特4》卻在全國一次又一次地掀起熱潮,分別狂卷2500多萬元和5000多萬元的票房。5月
11日,中國兒童少年電影學會、北京電影學院召開“影視育人工程”研討會,與會專家表示,國產兒童影片創作觀念落后遭遇市場尷尬,只有打造出中國兒童影片新形象才能拯救國產兒童影片市場。
影片數量上升 創作觀念滯后
來自國家廣電總局的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國產兒童影片申報立項45部,獲準拍攝25部,占全年國產影片總數的9.6%。2006年1至4月,已經有15部兒童影片獲準拍攝。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張宏森說,近年來,兒童影片創作數量穩定在每年20部左右,與五六年前每年七八部的數量相比,有了明顯提高。“盡管數量上去了,但很難見到一部在藝術、內容上叫好又叫座的影片。”
的確,像《三毛流浪記》、《雞毛信》、《小兵張嘎》、《閃閃的紅星》這樣曾讓全國小觀眾喜聞樂見的國產兒童片在當今銀幕上難覓蹤影。“在21世紀電影創作的背景下,國產兒童影片卻沒有與歷史水平靠攏,也沒有達到歷史最高水平,更沒有超過歷史的證明,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張宏森說。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張震欣認為,目前兒童片創作的題材范圍、類型范圍、認知范圍以及創作手段等,都存在著局限,不少兒童影片把兒童片當作是學校思想教育課的延伸,而不從電影藝術本身規律出發,動不動就是大人教育不懂事的孩子、孩子得到轉變的老俗套,這樣的作品是難以得到市場認同和小觀眾們的喜愛的。
中國兒童少年電影學會名譽會長、著名表演藝術家于藍說:“兒童影片的定位不能單一化。要讓孩子喜歡,要從孩子需要了解、感興趣的題材出發,孩子愛看驚險故事、戰斗英雄、家庭親情,喜歡有趣味的人物,而不是一些觀念的圖解。”她認為,像伊朗兒童影片《小鞋子》享譽國際,就在于真實地抓住了兒童的視野——即使苦難和貧窮,在孩子們的眼中,世界永遠是快樂的。
缺乏商業性進不了主流院線
國產兒童影片面臨的另外一個困境是,缺乏商業性,進不了主流院線。近百年來我國總計拍攝了兒童影片380余部,其中改革開放后20多年間就創作生產了300余部。這些數字背后是尷尬的現實:絕大多數影片不為孩子們所知。
最典型的例子是,上世紀90年代初,影片《哦,香雪》、《火焰山來的鼓手》和《天堂回信》連續3年奪得柏林兒童影片節的大獎,其中《天堂回信》共在8個國家獲獎,可這樣的輝煌國人卻知之甚少,孩子們壓根兒就沒看過這些電影。
張宏森說,因其商業性不強,發行渠道不暢,目前我國兒童影片只能進入極少數二級院線,主流院線一般不敢接國產兒童片的單子,因為市場風險太大。
在于藍看來,現在能賣座的商業電影往往以大投資和高科技取勝,比如《哈利·波特》、《海底總動員》,而國產兒童影片卻恰恰面臨著資金缺乏和拍攝手段落后的問題。
張宏森在研討會上指出,被大片所忽略的二級市場卻正好是兒童影片大展身手的好地方。由于那里的孩子的文化娛樂活動選擇性小,對優秀兒童片的需求更迫切。山西電影制片廠出品的兒童故事片《暖情》用200萬元的投資獲得了近千萬元的票房,正是在發行上采用了“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在地市縣二級發行市場上做出了口碑。
專家呼吁打造中國兒童影片新形象
就在國產兒童影片迫切需要給養的時刻,全國惟一的專業兒童片生產機構——中影集團第三制片公司于去年底投向動畫創作,今后中影集團不再有生產兒童故事片的專職機構,也不再承擔國家下達的兒童故事片的生產任務。
兒童影片今后的路怎么走?
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長、全國政協委員、著名編劇王興東在今年全國政協會議上提交“強化中國兒童影片創作生產”的提案。這一提案得到了王馥荔、潘虹、馮小寧、韋廉、滕矢初等十幾位委員的一致贊同。
王興東呼吁,要保留一個專門從事兒童影片創作生產的機構。同時,兒童影片依然可走產業化的道路,只要集中優勢兵力打造出中國兒童影片的新形象,就能振興國產兒童影片。
“我國有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兒童影片并不缺乏素材。《大鬧天宮》里的孫悟空、《三毛流浪記》里的三毛,都是全國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所喜歡的人物,但是,我們并沒有把這些形象進行產業化的包裝和生產。而花木蘭這個代表中國精神的人物形象,卻讓美國搶了先拍攝成電影并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這說明,振興國產兒童影片關鍵是我們觀念要更新,藝術要創新,拍出中國3億兒童喜歡的形象來,就會有市場。”
王興東說,現在的當務之急是請名編劇精心策劃兒童影片劇本,組織最有代表性的國際大導演,邀請大牌演員演出,優化資金組合,集中打造高品質的兒童影片,讓中國兒童形象步入世界兒童的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