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管理 > 貴州衛(wèi)視《論道》 > 正文
白巖松,蒙古族,中央電視臺新聞評論部著名主持人。
1968年8月20日出生于內蒙古海拉爾市,1985年考入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1989年分配至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廣播報,1993年初進入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后正式任中央電視臺新聞評論部主持人至今。
他先后參加了香港回歸、三峽大江截流、98抗洪救災、國慶50周年慶典、澳門回歸、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中國加入WTO等重大活動的報道。
他自1993年以來,先后采訪了近500個“東方之子”,成為中國直接采訪時代人物最多的電視新聞工作者。白巖松的采訪方式和風格被電視同行廣泛借鑒。
1997年,他獲得中國金話筒獎。
2000年,他被授予“中國十大杰出青年”。
2008年,他獲得長江韜奮新聞獎長江系列中對記者的表彰。
近年來,他主持的報道的《巖松看臺灣》《兩岸看神舟》《目擊臺灣海棠臺風》等大型系列報道,以其客觀獨到的報道風格,引起了國內外觀眾的普遍關注。
此外,白巖松還是“中國播音與主持”大獎特等獎獲得者
在中國提到主持人,許多人立馬就會想到白巖松。他憑借著入木三分的分析和沉穩(wěn)的主持風格給觀眾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許多觀眾眼里他儼然是主持人當中的“一哥”。鏡頭前的白巖松不茍言笑,在中央電視臺多次大型直播都能看到他自信的身影,他的現場把握能力使他多次獲得國家級獎項。而鏡頭外的白巖松,褪去了主持人的光環(huán),也仍然有著他的獨特氣場。
失去也是一種收獲
從考上大學,到進入中國廣播電視報,到走入中央電視臺,白巖松的一路在外人看來仿佛十分平坦與光鮮,但在這些光鮮的背后,他卻曾經歷了許多別人所不知的坎坷。
白巖松很小就經歷了失去親人的痛苦,在他八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因病過世了,兩年后一直撫養(yǎng)他的爺爺也相繼過世。這對當時本就不寬裕的生活是雪上加霜,他和哥哥在媽媽微薄的工資下長大。失去至親是痛苦的,但是艱苦的環(huán)境也讓他早早就學會堅強和獨立,知道應該如何為生活打拼。天性頑皮的白巖松學習成績在班里一直都是不上不下的位置,考的不好時甚至是倒數第二名,可是高三那關鍵的一年,他清楚地認識到前途的重要性,制定了完整的學習計劃,并且持之以恒的進行,最終考上了北京廣播學院。畢業(yè)已經19年的白巖松如今仍然時常回到母校,只不過不再是一個學生,取而代之的是“白老師”的稱呼。他出現在校園的大小禮堂里向學子們講述著自己的經驗,鼓勵著他們前行。
幾十年前他是一名失去了父親的兒子,獨自在生活中打拼,父親的形象在他的印象中一直是模糊的,而如今他也成為了一位兒子的父親,他在完全的空白中摸索,“我是自學成才。”正是因為有了兒子,他對地震當中失去兒子的父母的悲痛才能那樣感同身受,以至于在朗誦《生死不離》這首小詩時不由地含淚。地震讓中國失去了許多,讓四川的人民們失去了許多,白巖松帶著團隊把《新聞1+1》的直播間搬到了災區(qū),在災區(qū)為兒童們當起了心理老師。面對著在地震中受災的孩子們,他說:“我相信如果沒有這場地震,高考的時候家長都會在校門口等你們,上大學會去送你們。可是有了這樣一段經歷后,相信你們都不會了,你已經學會了自己去成長自己。所以,你們已經比同齡人更快地向前跑了一步,你比他們有更多的優(yōu)勢而不是劣勢。”
生活中苦難是不可避免的,當事情無法改變時,我們只能選擇去改變看待事情的態(tài)度。在白巖松看來,“苦難是一筆財富,每一個成功的人都會面對苦難,每一個成功的人在苦難面前都會勇往直前,永不言棄!當苦難、打擊你已經很好地走過時,回憶起它都會帶有溫暖的顏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