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守商業電視臺的生存規則”自始至終都是鳳凰奉行的原則,而經濟利益一直是懸于鳳凰衛視頭頂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
劉長樂
以文化為核心競爭力的理念,是鳳凰衛視不斷在節目上推陳出新,在經濟效益上更上
一層樓的內在動因。也可以說,這個核心競爭力正是鳳凰衛視立足的根本原因。
在傳媒領域,大量產品幾乎是千篇一律地被“克隆”著。鳳凰衛視努力尋找如何發出自己的聲音,依靠有選擇地對西方和港臺文化的汲取、借鑒、消化;依靠對前沿意識的把握和領悟;依靠群體智能優勢和富有成效的運作機制,把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相融合,把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相融合,把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相融合。使電視文化高高在上的優越感變為平民化、低視角;使嚴肅刻板的說教變為寬容、理解、溝通;使自視高貴的精英文化變為直接的心理體驗,從而找到了雅俗并存、中西融會的文化定位。
在工作方式上,融合也使鳳凰獲益。比如,鳳凰的香港員工做事,往往要求在3個月之前就有計劃,報程序,準備預算。所以當碰到來自內地的同事以詩人般的揮灑感覺辦電視時,香港同事配合起來就不和諧。經過一段時間的交鋒、磨合,香港同事的應變能力強了,內地電視人也越來越明白,許多事情按章程辦效率更高。鳳凰就是這樣,接納了別人,同時又沒有失去自己。
觀照歷史,鳳凰衛視的使命便在一個生生不息、此消彼長的時代大舞臺上,如泣如訴地展開:拉近全球華人距離,構建兩岸三地橋梁,使人文主義深入人心,使文化傳統得以記錄保留,使民族自尊與自信得以彰顯。在一個多極的世界媒體格局中確立中國媒體的地位,成為其中重要的一極。
中國媒體因為種種原因,需要一個逐漸成長和獨立發揮作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推進東西方文化的融合是其任務之一。“西學東漸”除了讓我產生振奮以外,也帶給我壓力和憂慮。我是中國人,不喜歡東方古老文明在國際氛圍里的衰弱,也不滿意西方人對我們不了解、誤解和曲解的一些狀況。
我覺得傳媒人有責任和義務主動推介自己的文化,讓世界人民了解你,讓中國優秀的文化在西方世界發揮它應有的影響力。
拒絕失語,爭奪華語權的努力,一方面來源于鳳凰的媒體責任心。作為一個媒體,鳳凰比一般人更知道“失語”意味著什么,同時也深深地知道作為一個媒體在失語中所該負的責任。另一方面,鳳凰衛視要想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世界級華語媒體,客觀上也要求它在世界上不能沉默。
應該說鳳凰衛視之所以能夠從過去的一個頻道發展到現在的五個頻道,又能夠有一個比較好的發展趨勢,在華語區的電視觀眾中間有一個比較好的品牌效益,很重要的一個方面還是得益于中國和現在世界上正在開放這樣一個大的趨勢和環境。中國開放改革的大環境,為鳳凰提供了一個比較好的生存空間,因此鳳凰的故事,或者說鳳凰的“傳奇”就有這樣的一個背景,沒有這個背景,就沒有鳳凰。
社會效應是媒體的責任和使命,但鳳凰作為商業電視臺,考慮相應的經濟效益也是非常重要的。
這也像是一種投資。社會效應本身是需要量化的。收視率是一種認同,觀眾的心理取向也是一種認同,這種取向就是我們對消費心理的把握。作為一家電視臺,信息傳播、電視圖像就是我們的商品。我們的成功與否取決于觀眾的喜好與認可度,而這些與經濟效益的兌現總會掛鉤的。所以,鳳凰在把握老少皆宜、雅俗共賞方面下了很大功夫。這就是鳳凰的節目為什么既受觀眾喜歡又能掌握好輿論導向,還能有較好收益的原因。(本報記者 胡勁華/整理)(0417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