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啟正:智慧而激情的傳播者(3)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14日 15:22 《今傳媒》雜志 | |||||||||
五、不做泡沫院長 2005年8月,65歲的趙啟正離開奮斗了七年半的國務院新聞辦,改任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 11月19日,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五十周年院慶典禮上,趙啟正從中國人民大學校
至此,北京三大名校的新聞學院,均由原正部級官員擔任院長。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是原人民日報社社長、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第六屆主席邵華澤,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則由人民日報社前總編輯范敬宜擔任院長。 董巖:此前,關于您將赴人大履新的消息已流傳多日,我們想知道更多的就職“內幕”。 趙啟正:外界只知道新聞學院前院長高綱給我發了7條短信,“逼”我就范。其實不全是這樣。人大的書記、校長和院長三位都真誠地要求我擔任院長一職。我原先是擔心破壞原有的學院領導機制,在他們反復教育之后,我最終同意了。 董巖:人大新聞學院的院長只是正處級,您的就任是不是降級了? 趙啟正:我覺得自己是高就了。我認為自身的學術實踐與這個職位還有差距,盡管此前曾做過南開大學的兼職教授,帶過6個區域經濟學的博士。況且,拿行政級別去比較學者和官員,也并不合理,就像是拿喜馬拉雅山和長江做比較,怎么比? 在人大新聞學院的歡迎會上,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說,趙啟正有豐富的新聞實踐經驗、淵博的理論功底,對現代新聞傳播規律有深入的思考。能夠聘請他出任院長,對人大新聞學院專業化水平和國際地位的提高有著重要意義。而對于趙啟正個人來說,到人大擔任新聞學院院長,則是圓了自己多年的夢。他說,兩個弟弟一個是國內大學的博導、一個是美國大學的比較文學教授,這回哥仨擺齊了。 董巖:隨著“中國第一新聞官”正式入主人大新聞學院,“高官卸職從教”現象再度引起各界的關注和爭論。很多人想知道,您如何實現從“治政”到“治學”的角色轉換。 趙啟正:我不怕別人說我外行,誰說我外行,我對誰感激,因為他是在鞭策我。我不會因為外界評論與期待的影響,隨便改變自己的觀點。我一直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才,教學的內容要針對社會需要。在我7年半的外宣工作中,深感培養新聞人才的重要性。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可以從國外引進一些,但惟有新聞人才是不能“進口”的,因為任何國家的新聞工作都要維護本國利益。 董巖:您認為應當培育什么樣的新聞人才? 趙啟正:新聞人才必須具備以下幾點——有社會責任感和敬業精神、具備廣泛的知識、善于思考、能正確引導人們的是非觀。我設想的方式是我自己,還請一些國內外名人和同學們一起座討論經濟、文化、科技、宗教各個領域的問題,也討論一些案例,使同學們從中得到幫助與指正。 鑒于實踐需要,趙啟正甚至還打破了以往的傳統教育理念,提出:新聞專業絕不是僅僅培養記者和編輯,還要培養政府的新聞官,同時也要為一些企業和非政府組織等培養新聞人才,在危機處理方面有所作為。 董巖:您提到的新聞官與新聞記者有什么區別呢? 趙啟正:新聞官與新聞記者有所不同,新聞官掌握著新聞的源頭,新聞記者起新聞與民眾的連接作用。新聞官除了對政策了解之外,還需要對新聞記者的需求有了解。他要準備記者都會從哪些角度提問,然后該怎么回答。兩者間的關系非常有意思。但長期以來,新聞官的重要性在中國新聞教育體系中被忽略了。我會促進人大新聞學院去培養新聞官。 董巖:也有人認為,中國需要的是新聞記者而不是新聞官。 趙啟正:這話不對,兩者都需要。在國外,新聞官的地位很高。有人評論,伊拉克戰爭中,一個新聞官的力量相當于幾個師。國內對新聞官的需求也算是個較新事物,這是由新聞發布制度發展引起的。在目前這樣一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培養新聞官是當務之急。說起來,新聞發言人有兩類:一類是政府的新聞發言人,他是政府形象的代表和具體體現,需要較高的政治素質和政策水平,還要有較強的新聞發布方面的專業知識。還有一類是企業、非政府組織的公共關系負責人,他有相應的專業知識和克服危機的能力。這兩類新聞發言人的培養都亟待加強。 趙啟正說,中國的新聞官和新聞發言人制度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他依循的思路是,培訓先行,規章跟上。形成制度的鏈條應該從學校培養后備軍開始,因為如果沒有相應的專業人才,就難以形成透明的政府信息公開制度。 董巖:作為一個曾經的新聞官,如今去培養未來的新聞工作者,您會側重于哪些方面? 趙啟正:一是要培養善于思考、提問尖銳、競爭性強的記者。作為記者,爭搶發是光榮的,這是我們應該樹立的觀念。無論遇到怎樣重量級的采訪對象應該上去爭搶,不要擔心別人的看法或是在意其助手的干擾。因為那是你的工作,你應該這樣做。但有的記者在大型新聞發布會上不善發問。當然這也和中國文化有關,中國人不愿出風頭。此外,提問尖銳的記者,表明他們在思考,中國需要善于思考的記者。我接受采訪時,如果時間充裕,會先拿些問題去考記者,看他們是否做足了準備工作,是否在思考。在工作前,記者必須要做功課,了解新聞發布會的背景、主題。我覺得,參加一個新聞發布會,用兩天時間準備是不多的。二,是記者之外的功夫要加強,比如怎樣和人交流,怎樣通過各種方式去挖掘采訪對象的深層思想。這些在今后都需要加強訓練。可能我們培養的學生新聞學功底并不差,但重要的是如何將其功底發揮出來。 由于剛剛上任不久,他不愿多談要“放什么火”,只是說,一切都在學習、觀察和思考中,希望一年后能掌握其中某些規律。至于外界的諸多猜測,比如他與北大、清華兩位新聞學院院長有何不同、實際介入程度究竟有多深,以及未來人大新聞學院的發展方向等等,趙啟正只說了一句,各有各的風格,毋庸多言。 董巖:俗話說,隔行如隔山。但在您身上,每一次角色轉換看起來都那么從容自如,就像您的演講一樣邏輯清晰、切中肯綮、舉重若輕。這其中有什么秘訣呢? 趙啟正:看似跨了很多行當,但其中的哲學是相通的。我個人的體會是要抓宏觀。宏觀并不等于粗放,更不意味著完全抽象,而是有些本質相同的東西。還要深入參與幾個微觀細節,就能把握住全局了。 在我們采訪趙啟正后不久得知,他的又一本演講錄——《向世界說明中國――趙啟正的溝通藝術》已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發行。在這里,不妨先摘錄2005年8月3日他在特拉維夫《與佩雷斯論智慧》中的一個片段,在東西方兩位政治家、思想者的對話中,充分領略趙啟正的哲學境界與智慧精神—— (2005年8月3日在特拉維夫與以色列副總理、以中關系促進會名譽主席西蒙·佩雷斯的談話) 趙啟正:聰明和智慧是有區別的。美國數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納什也說過,人年輕時可能很聰明,但年紀大了會更有智慧。我認為,對于政治家來說,擁有智慧更加重要。 佩雷斯:的確,聰明和智慧是有區別的。聰明是你如何更好地使用你所學到的知識,而智慧是用所學的知識預知未來,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我的政治導師、以色列的開國總理本·古里安曾對我說,專家是指對于已經發生的事情進行深入研究的人,而真正的智者需要能夠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 趙啟正:智慧需要豐富的知識基礎,知識經過個人的努力也許能較快地積累起來,但智慧的成長則需豐富的閱歷和自我磨煉——這就需要時間。令人惋惜的是,當具有足夠的智慧時,他也具有了足夠的年齡! (作者系中央電視臺社教中心策劃、專欄作家、新聞學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