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下午,俄羅斯戰機飛行表演在張家界結束,讓一些人期待已久的穿越天門洞的表演,沒有如期進行。
自2月21日有新聞報道俄空軍飛行表演隊三月將飛越天門山天門洞后,紅網相繼發表評論:《我為天門洞捏把汗》、《穿越飛行,天門洞一旦受損有救援預案嗎》、《一個張家界子民的吶喊續:我哭天門洞 》與《南方周末》的《資源玩家,住手吧》等幾篇評論分別從
各個角度反映了公眾對飛越天門洞的質疑,直到3月17日新聞發布會上確定蘇27不穿越天門洞,整個過程可算得上是一場輿論與操作方的博弈。
在這場博弈過程中,有一個角色不容忽視,那就是媒體,尤其是網絡媒體,它為公眾提供了一個發表輿論的平臺、渠道,它的快捷性、交互性讓信息得到了有效而及時地傳遞。這體現在新聞經報道后馬上就有相關評論出爐。網絡媒體里沒有純粹的受眾,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傳播者,不論國籍、宗教、膚色。它打破了傳統媒體單方面的信息傳遞和傳播角色,成為一個多方交流的平臺,其開放性和廣容性為公眾言論提供了一個有效的發布渠道。有了自由平等的交流,公民與操作方才能在交流磨合后達到意見平衡,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將公共事件丟到媒體這個浪潮中,經過公眾的“風浪”考驗后,最終得到一個平衡點。這個點是基于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基于社會穩定的,此時,新聞媒體就很好地履行了“第四權力”,這是“天門山飛行”博弈帶給我們的啟發。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究竟如何建設好這個“第四權力”,天門山事件給我們提供了一些參考。
在“天門山”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媒體一直是冷靜的,發表評論中理性的成分占據絕大部分,中肯的意見多于激動的情緒,也就是說媒體在這種博弈中須公正、冷靜,它提供給雙方發表意見的平臺,但不能偏向于任何一方,它要能獨立于事外,讓大家的意見都能得到公正反映,只有媒體公正才能讓民意的表達更為準確,這也是社會趨向成熟的保證。
其次,天門山事件中媒體恰到好處地發揮了作用,沒有過分的舉動,夸張的言辭,只是一種以公眾權益為出發點的提醒,可以想象,媒體如果濫用其“第四權力”,只能是引起言論恐慌,媒體要時刻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最終達到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為目的。恰到好處的引導才能讓公眾言論全面、有效、健康。
天門山飛行事件讓我們看到了公眾言論自由的體現,看到了社會不斷前進的腳步,不僅如此,它體現了新聞媒體的平衡、引導作用,如何將這種作用正確有效地發揮是值得大家深思的。
(稿源:紅網)
(作者:萬曉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