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道必須夾雜肉色才能引發(fā)閱讀興趣嗎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28日 11:40 中國青年報 | |||||||||
許斌 很多年過去了,我還能記起孫少安、孫少平等人,他們是小說《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雖然我并不認為這部書能算得上是真正一流的作品。我記得這些人物,只是因為一種感動,一種可能就發(fā)生在自己身邊的,市井人物面對種種現(xiàn)實困難不屈不撓、窮盡一切力量與困難抗爭的勇氣和執(zhí)著,還有他們發(fā)自心底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袁雪華,一個23歲的女孩子,當她面臨苦難,她近乎絕望的執(zhí)著抗爭又一次讓我感動。家里窮,母親患了癌癥,弟弟要念大學,很微薄的工資難于供弟弟念書,于是袁雪華不得不四處找人借錢。可以想像,她在借錢的過程中遭遇過多少冷眼與歧視,她甚至帶著弟弟到合肥街頭要飯。她在網(wǎng)上發(fā)帖請求援助,援助來的錢很快又花完了;她找到新聞單位,她只是希望通過媒體找到一家可以預支她兩年工資的用人單位而已。為此,她將努力工作,愿意從事再苦再累的工作———沒想到,不同媒體正式發(fā)出來的報道,居然演變成“我愿意從事任何職業(yè)”,直至赤裸裸地“賣身救母”! 或許,有關媒體將她的求助當作了一次尋常“報料”,并從中搜尋到了炒作的賣點。我們這個時代,本來對于炒作女大學生很感興趣,妖魔化她們不再是一種時髦,而是一種慣例。媒體采用了這種報道方式,顯然忽略了因此帶給袁雪華的不堪,也忽略了因此帶給那些真誠幫助袁雪華的人的難堪。或者,并不是沒有意識到,而是為了取得新聞賣點和發(fā)行量故意忽略。 是媒體為了取媚于讀者不得不做出的妥協(xié)嗎?是否在這個時代,市井百姓已經(jīng)只關注于那些陰暗的東西,甚至連關于人世間苦難的描述,也必須夾雜了肉色才能引來他們的閱讀興趣?沒有炒作,也許就沒有新聞了,但如何炒法,是否可以無原則,并以任何方式從任何角度去炒作任何一個新聞素材呢? 我始終覺得,媒體應該有自己的道德底線。或者說,應該有作為一個市井百姓都應該恪守的起碼行為底線。設想一下,我們是袁雪華的一個鄰居,看到或聽說了她不幸的遭遇,我們想將她不幸的遭遇告訴其他人,希望有人因為我們的轉述幫助她,我們會如何講述這個故事呢?會因為她是一個女孩子就直接認為她一定會使用,或即將使用自己最原始的身體資本作簡單交換嗎?這樣去描述,會不會被其他鄰居斥責為缺德呢?當我們一門心思只往這方面想,往這方面挖掘的時候,真正暴露的,也就是自己心底的陰暗與對苦難的冷漠。 當人世間不再有任何東西可以感動我,我將懷疑生存的意義。當那些平凡真實足以感動萬千市井百姓的故事,成為一些行業(yè)從業(yè)者展示陰暗并發(fā)揮肉色想像的載體,我感到萬分悲涼。我只能祝愿,那些在苦難中掙扎的人,終有一天會掙脫苦難,得到平凡而美麗的幸福。就像袁雪華,她其實得到了不少人的援助,包括那對娛樂城的老板夫婦。我想像得到袁雪華為什么拒絕他們提供的工作,但人家在被拒絕的情況下臨走前還是堅持給了她1000元錢,雖然最終仍被拒絕了,卻也算一種情義。這種情義告訴我們,世界并不是那么陰暗可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