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工人日報》上一條新聞中說:“繼央視《讀書時間》香消玉殞之后,北京電視臺的《東方書苑》、上海電視臺的《閱讀長廊》、湖南電視臺的《愛晚書亭》、鳳凰衛視中文臺的《開卷有益》等10余個電視讀書節目也相繼消失!笨赐赀@些,記者感到了一種莫名的悲哀。一個擁有13億人口、電視頻道眾多的大國,竟然容不下一個讀書類節目,這真的讓人想不通。
誠然,讀書類節目不是大眾性節目,屬于針對文化界、知識界的“小眾節目”,具有一定的收視局限性,收視人群也比較集中,這可能是造成收視率低的最主要原因,而電視節目的市場回報卻建立在收視率上,而收視率又決定了廣告的收益。央視《讀書時間》播出的幾年中,一直位于10多個頻道幾十個欄目中倒數的位置,于是,不得不受到警告直到被淘汰。其他電視臺的類似節目被拿下,也大都基于同樣的原因。
“收視率是萬惡之源”,著名主持人崔永元的這句名言在這里讓我們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市場和利益讓媒體明確了自己的標準,在收視率和廣告收入的雙重壓力下,讀書節目作為“小眾型節目”,顯得那么微不足道,不堪一擊。我們無法評論這種做法正確與否,但是當這種純文化性節目的大面積消亡,肯定是一個公共悲劇。當市場無法容納這樣小眾化、文化性節目時,傳播單位不能單純以市場作為衡量標準,還需要考慮其它社會價值。在這方面,許多讀書人和有識之士都曾提出,作為強勢媒體的電視,應該允許有不盈利的文化欄目存在,應該采取一些保護措施。今年的央視春晚據說有多少億人民幣的廣告收入,難道在這么巨額收入中不能拿出很少一部分來補貼這類節目嗎?
小眾的力量是不大,但也應有享受自己喜歡的節目的權利,這應該得到社會和媒體的包容與幫助,不能因為商業利益就被完全遺忘。如果僅僅為了一點商業利益或收視率,就將此類節目完全“末位淘汰”,那么,我們的文化如何發展,就真的要進行一些嚴肅的思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