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傳媒評論 > 正文
 

出版業:改革推進遠比預想困難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23日 10:27 經濟參考報

  中國文化體制改革已走過了第一個“五年計劃”。

  當國產電影行業創下連續3年超過進口大片的票房成績時,民營企業、海外資本和國有企業正在影視界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逐鹿中原;當網絡游戲創下80億元的市場規模時,新興產業引導了娛樂行業的走向。隨著體制改革的逐漸深入,中國文化產業原有的狀態正在被打破。觀察家指出,相比之下,出版業的改革卻顯得有些復雜迷離,步履艱難。

  “反思年”反思出版業狀況

  “剛剛過去的2005年可以說是文化體制改革的總結年、反思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曉明是中國最早關注文化產業發展研究的學者之一。不久前,由他主持的“2006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課題組出版了2006年中國文化藍皮書。藍皮書稱,經過兩年的實踐摸索,從2006年起文化體制改革將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開。

  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上,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提出“文化產業”概念。2003年6月以來,北京、上海、重慶等9個省市和35個文化宣傳單位成為首批體制改革試點單位,其中有21家新聞出版企事業單位,包括2家出版社、5家出版集團、6家發行集團。在之后的2年間,中國出版集團、廣東省出版集團、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等相繼推行了整體改制;發行領域的新華書店系統深入到股份制改造中;發行經營逐步向民營企業打開了大門。就連最具壟斷色彩的中小學教材也在3個省份推行出版發行招投標試點。出版業作為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在2004年以后改革方案逐漸進入實施階段。

  在文化產業領域,圖書出版發行市場一向是最大的市場,其收入規模遠遠超過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等行業的總收入。隨著一些重大改革舉措的推進,改革已觸及到出版業深層次的矛盾,這使得出版業改革進程一波三折。分析人士認為,出版業的改革遠比預想困難。

  《2006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藍皮書指出,最初的計劃中,出版體制改革的試點時間2003年6月到2004年6月,于2005年全面推行。但事實上,改革并沒能按照這一時間表進行。到2005年10月,試點單位改革尚還沒有全面完成。

  出版業改革“一波三折”

  2004年4月5日,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決定開始進行出版體制改革,除人民出版社以外的所有出版社都將轉型為經營型企業單位。但在實際操作中,管理部門卻發現,民族出版、盲文出版、古籍出版等許多類型也同樣需要保留公益性事業體制。國家發改委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齊勇鋒認為,目前對文化的公益性質和經營性質從理論上尚未完全討論清楚,因此難以界定出版單位中哪些應該是經營性的,哪些是事業性的。

  一些研究專家指出,在文化領域,目前改革的中心環節是企事業單位的改革,難點正是解決國有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問題。

  轉企必然帶來“人”的身份轉變。出版單位轉為企業制度后,需要對原來事業身份的人的身份轉換作出制度安排。但許多出版單位并沒有這樣的實力來承擔改革的成本。有的出版單位一年的利潤還不夠為職工買斷工齡,而這一成本完全由國家支付也不現實。況且還需要包括社會保障政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在內的配套改革辦法,這些方面沒有跟進,自然改革也就難以推行。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長謝壽光認為,傳統的出版單位自身缺乏改革的動力。出版行業作為壟斷行業,長期以來在“雙軌制”運行下既享受到事業單位的好處,又享受到企業單位的好處,改革帶來各方利益博弈,使得許多出版社不愿轉企,因此改革動力不足。當然,這一問題不只是出現在出版業,目前全國80多家文化產業集團,大都還處于“事業單位企業化運作”的狀況下。企事業分開,各方仍未找到妥善的解決之道。

  推動改革勢在必行

  有人做過統計,目前全國已有17個省市提出要建設文化產業大省的目標;有80多個與文化相關的大型產業集團掛牌成立,涉及影視、出版、傳媒等幾乎所有文化領域,從資產規模來看,這些產業集團收攏了我國文化領域的大部分存量,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支柱。另外,文化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自2004年以來已列入國民經濟的統計框架體系中。

  張曉明認為,從目前的統計資料看,新興產業的發展勢頭遠遠大于傳統產業。新興文化產業由于技術進步快、消費活躍,體制性障礙少而迅猛發展。社會資本正在向網絡等新興傳媒集中,引導了創新的形勢。與之相比較,體制內的文化機構發展還是顯得滯后和緩慢,大量資源還在閑置。“如果不迅速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做活存量的話,那么傳統領域的存量流失將不可避免。”

  專家提出,伴隨著出版業的轉制,下一步面臨的問題就是書號管理制度。作為行政管理的一個關鍵措施,書號仍然是一個掌握在國家手里的壟斷資源。而這樣的管理體制是否會松動,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明確的跡象。同時,這也是一個需要以大智慧解決的問題。

  另外,社會資本進入出版發行領域,管理部門仍然有著比較嚴格的限制。一些研究者指出,對于出版單位轉制為企業,關鍵問題在于產權的改革。明晰所有者,這就涉及到產權多元化。沒有資金方面的開放,出版發行單位的產權改革就難以推行。

  今年文化體制改革將從試點向全國全面推開。有專家推測,從目前的一些重要文件中可以看出,這一次在面上的推開將不限于體制內,而作為一個完整的產業去進行推動。無論如何,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進展和推開,對文化產業的發展必將起到比較大的推動作用。人們也期待著,在國家對事業單位改革的整體安排中,出版體制改革得到真正突破。

  民營資本以各種形式滲透到內容制作中,這早已是業內公開的秘密。不過,與過去長期非法“買賣書號”不同的是,經過漫長的、灰色的蟄伏,目前民營資本正在以收編和合作的方式,參與出版社的內容策劃和制作。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一些民營的圖書工作室正在與出版社之間形成項目合作、股份合作的關系,成為出版社的“內容提供者”。這些工作者為出版社提供選題策劃和內容編輯服務,由出版社負責最后終審和發行。北京讀圖時代的蔣一談表示,這樣的方式與過去“買賣書號”的做法出現了本質的區別,而且有利于最大化地發揮民營工作室在市場嗅覺和創意能力方面的優勢。

  以湖北長江出版集團收購海豚卡通公司為代表的收編是目前民營參與內容制作的另一種模式。收購后組建的新公司注冊資本6000萬元。長江出版集團稱此舉為“整合社會資源”,借助海豚卡通的內容策劃和分銷能力,高起點一步跨入動漫產業;對海豚卡通而言,從此成為國有出版集團的二級子公司,終于解決了其“灰色身份”問題。

  據《出版人》雜志統計,民營圖書工作室每年策劃、合作出版的圖書接近二萬種,占全國出版品種的十分之一左右。在各類暢銷書排行榜上,80%以上都由圖書工作室策劃。中小學教輔領域,圖書工作室也占據了60%以上的市場份額。

  另據《工人日報》報道,目前,我國的正規出版社有500余家,而民營出版策劃機構有2000多家。通過買賣書號或二者合作出版的圖書已占到國內圖書市場總額的50%。從前些年的"黑鏡頭"系列圖書、《誰動了我的奶酪》,到《致加西亞的信》、《窮爸爸富爸爸》……絕大多數暢銷書背后的制作都有民營策劃人的身影。

  有研究者指出,長期以來,管理部門和政策制訂一直是把民營書業作為發行行業的一部分進行規范和管理的,而在編輯出版等環節則留下了很大真空地帶。如果只是通過限制出版社的行為來控制民營書業出版沖動的辦法,難以引導民營書業走上一個健康發展的道路。

  據悉,去年年末,新聞出版總署等部門對部分民營圖書工作室進行了深度調研。如何更有效地對民營企業進行規范管理,還有待政策的進一步調整。

  而蔣一談認為,對于出版人來說,當前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因為只有內容的創造和知識產權的積累才是出版業生存之本。正如一位資深出版人所言:“只有當我們每隔三五年就推出一本《哈里波特》這樣的好書,才是拯救出版業唯一的出路。”

  讀書人總是希望隨手就能拿到一本好看的書。除了繁華鬧市中的超級大賣場外,我們還需要許多散落在社區里給人們的閱讀生活帶來方面的小書屋;需要那些閃爍著思想和智慧光芒的獨立書店。

  可是,相當多的曾經以靈活和獨立著稱的民營書店,卻在圖書出版規模迅猛增長的今天顯示出頹勢。許多從業者紛紛感嘆,民營發行業走進了“寒冬”。

  民營發行的盛與衰

  在被稱為“二渠道”的很長時間里,民營發行經歷了幾度繁榮。從總發、批發到零售的三個環節,民營企業形成了相當的規模,與新華書店分庭抗禮。

  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幾乎每個省的大型圖書批發市場都被民營批發商所壟斷。從街邊的小店面,到上千平方米的大賣場,從個性鮮明的獨立書店,到跨省經營的連鎖書店,滿足不同層次需求的零售企業從新華書店手中搶走了巨大的市場份額。北京萬圣書園、上海季風書店、昆明新知讀書城,貴陽西西弗書店……甚至已經成為許多城市的文化象征。

  在文化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對民營企業進入發行領域的政策在過去幾年中一步步放開,民營書業在市場準入方面應該說獲得了越來越大的生存機會。

  2003年9月,《出版物市場管理規定》明確提出對從事出版物零售、批發和總發、全國連鎖等不再實施所有制限制,民營書業獲得了進入出版物零售、批發、總發行、全國連鎖等幾乎所有圖書發行經營業務的資格。在教材發行領域,民營書業也敲開了大門,2004年,全國教材發行招投標試點打破了從事教材發行實行的所有制限制。此外,14家民營書業被批準進入總發行行列。2005年年初的北京圖書訂貨會上,民營書業第一次應邀參會,作為中國出版業的一員正式登臺亮相,受到廣泛關注。

  可是在政策逐步放開的同時,民營書業經營困難、甚至因欠款對簿公堂的消息卻不絕于耳。連鎖書店席殊書店由于拖欠多家供貨商貨款,被告上法庭;上海思考樂書局陷入財務危機最終被他人接管。在北京,知道圖書廣場和百榮書店等大型民營書城經營時間不到一年便宣布倒閉……

  誰動了民營發行的奶酪

  行業內利潤分配比例的不均等是民營書商們抱怨的一個理由。業內人士稱,目前出版環節占了60%的利潤,剩下40%的利潤空間則由總發、批發和零售分攤。

  在發行環節,目前運營最為艱難的是零售書店。因為與批發相比,零售需要的成本是最高的。多年從事圖書發行的北京華文天下圖書發行有限公司總經理辛繼平介紹,零售店往往需要比批發公司高出數倍的經營成本。書店的租金、員工、水電等等費用,成本與利潤相抵扣之后所剩無幾。另外,目前開書店需要繳納與賣日用百貨一樣的賦稅,而利潤則相距甚遠。

  “不論是一家小書店還是大賣場,無論是在偏遠的郊區還是市中心,都比較難以贏利,不只民營書店,就連新華書店也面臨同樣的問題。”一位民營書店老板這樣說。

  但國有書店有著民營書店無法企及的種種優勢。另外,不能忽視的是,隨著新華書店的股份制改造,一些改革狀況推進好的地方,國有書店已經顯示出很強的競爭力和生命力。國有書店的崛起從另一方面令民營發行企業的生存狀況愈加艱難。最明顯的就是,在令業內頭疼不已的回款難問題上,一些改制比較好的新華書店,回款情況已經好于民營書店。辛繼平坦言,許多批發商目前已經開始退出民營渠道,轉而向新華書店供貨。因此總體來說,業內人士評價,發行業已出現明顯的“國進民退”的趨勢。

  更為嚴重的是,民營發行本是國有發行渠道的有益補充。但目前民營書店的衰落,已經給整個發行鏈條造成了巨大影響,影響到上游的總發、批發企業甚至出版環節。造成了發行流通渠道不暢,庫存進一步增加。

  《出版人》雜志總編翁昌壽認為,除了外部環境外,人稱“書業江湖”的民營書業本身也有著種種需要解決的問題。民營書業與新華書店一樣,需要完成自身的改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現代發行企業。從全球來看,日本強大的中盤能力,歐美完整的連鎖系統,在中國都沒有發展成熟,所以,機會和問題對于民營來說是同等的。

  同時,許多從業者指出,作為精神產品的制造者,政府應當對圖書業給予更多更實際的優惠和扶持。2005年年末,有消息傳出,北京市將扶持1000家民營書店,從政策上給予實際的優惠。這能否給正在走下坡路的民營書業注入新的活力,許多民營發行人在期待。

  “狼”來了 準備好了嗎

  2004年,網上圖書音像零售商卓越網的股權被全球最大的網上零售商亞馬遜公司買斷,成為國內最大的民營書業資本運作案例。和君創業公司總裁李肅認為,從樂觀的方面來看,貫穿國際國內的資本運作已經成為現階段民營書業的一個戰略重點。

  按照中國加入WTO的協定,經過了4年多的“過渡期”,今年年底出版總發權將向外資開放。這被一些業內人士認為是文化領域在“入世”后將會遭遇的最大挑戰。讓人擔憂的是,“狼”已經來到家門口了,我們做好準備了嗎?

  事實上,在過去幾年中,外資已經以零售、批發的不同形式陸續進入中國。世界出版巨頭貝塔斯曼已經在中國“潛伏”多年,于去年5月與遼寧出版集團合資組建了分銷公司。

  國家發改委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齊勇鋒認為,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外資還會選擇在外圍觀望。因為他們進入也有本土化的過程,尤其是在零售終端,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構建自己的網絡。

  中國的出版業正走向多元時代,國有、民營、外資醞釀著一場驚心動魄的賽跑。“理想的結局,是最終形成國有、民營和外資共贏,相互補充的局面。”齊勇鋒說。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