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育馬到育人--與韋恩·盧卡斯的對話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06日 18:48 哈佛《商業評論》 | ||||||||||
一位馴馬師能為商界中人提供什么管理啟迪呢?盡管從源頭上說,“管理”(manage)這個詞本身與“馬”有些關系——它來自拉丁文,經過意大利語maneggiare轉化為英語,maneggiare意為“駕馭與訓練馬匹”。然而,相馬與相人,育馬與育人之間又有幾分類似呢?帶著這樣的疑問,《哈佛商業評論》高級編輯朱莉婭·柯爾比(Julia Kirby)專門采訪了韋恩·盧卡斯(D. Wayne Lukas)。這位賽馬界中名聲赫赫的馴馬大師,也許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賽馬教練。他在40多年來的職業生涯中,幾乎打破了與賽馬有關的所有記錄。而他歷年來的總
雖然盧卡斯的成就不容置疑,但在賽馬界他卻一直是個有爭議的人物。早年間,他就以反抗業界傳統而著稱:他制定出與他人全然不同、別具一格的馴馬方案。他寧愿在全美各地來回穿梭、千里迢迢地把賽馬運到最有機會獲勝的賽馬會上去比賽,這給他帶來了更多的勝利、更多心滿意足的客戶,以及成功者的聲譽,而他的名聲大噪又為他獲得了更好的賽馬。很多馴馬師同行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良性循環實在是無懈可擊。 盧卡斯認為,馴馬師最大的資產之一就是一雙善于相馬的慧眼。有些人能夠從私人拍賣會或養馬場中一眼看出資質上佳、未經雕琢的周歲小馬駒。另外一些人雖然是很優秀的馴馬師,可偏偏就瞧不出哪些馬駒有潛力可挖。要識別可造之才,你必須有遠大的眼光,這就像在初二學生中找出下一個籃球巨星邁克爾·喬丹(Michael Jordan)一樣。相中一匹馬之后,你需要做的就是為它提供成功所需要的各種條件。你必須從小處著手,關注細微環節。贏家與輸家的不同在哪里?答案就在于細節。你能否一眼看出你的馬是否在兩天內掉了3到4磅,根本不用過秤?要知道,它們身上每一處細微的征兆——無精打采或精力過剩——你都必須看在眼里并斟酌再三,以決定第二天怎么糾正。在盧卡斯看來,賽馬的心理狀態比其體能要重要得多,前者的重要性是后者的三倍。這一點在所有競技運動中都是如此,無論是賽馬還是田徑。純種馬不是我們想像中的賽跑機器,它們比我們想像的要敏感得多。 盧卡斯的成功不僅僅歸因于與眾不同的洞察力,他也一直以干活拼命而著稱。據他自己說:“曾經有8到9年的時間,我沒有一天不去馬廄。那些無法成功的人,原因在于不能堅持,他們就是做不到每年工作365天,每天工作18小時。” 如今,令盧卡斯最引以為豪的不僅僅是馴馬,還有培養年輕一代的馴馬師。只要是從他的馴馬場出去的助手,外界都爭著雇傭。事實上,在他們還沒出他的大門之前,人們就開始暗中搶奪了。而盧卡斯是這樣看待此事的:這個行當沒有教科書,一切全憑反復嘗試和不斷犯錯,從經驗中學習和積累,很多東西只能依靠口耳相傳和言傳身教。問題在于,很多優秀的老前輩并不教人,從來不教。而盧卡斯花在教學上的時間比他的同行多得多。他認為真正值得傳揚的是如何把年輕的馴馬師培養成超級明星。 摘自哈佛《商業評論》2004年8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