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道:’99財富論壇核心話題揭秘(全面、系統的會議資料)
http://whmsebhyy.com 1999年10月21日 14:41 中國經營報
這里,我們要重新回到9月末,回到上海,回到’99《財富》論壇現場。為什么?用一位新聞界同行的話講,9月
底去上海的采訪幾乎是一無所獲,會場進不去,代表住處更進不去。在驚嘆《財富》雜志及時代華納公司高超的會議管理水平
的同時,我們發現,中國上千名媒體記者對此次活動的報道多是隨著作者本人在會場外邊轉圈圈。
那么,究竟論壇的各次大小會議都討論了怎樣的問題,都有哪些人發表了哪些觀點,這對于連上海都沒去的廣大讀者
,無疑更是迫切想知道但無從知道的事情。所幸的是,這里我們的一些朋友費盡周折,從權威部門弄到了一份系統的會議資料
。
這使我們得以首次將論壇的所有核心話題的討論情況向讀者朋友和盤托出。感謝《中國外資》常務副總編輯方宇先生
對本次組稿的大力支持!
中國要解決哪幾個問題
時間:9月 27日下午
會議主題:中國未來五十年
主持人:《財富》雜志副主編Richard I. Kirkland.Jr.
嘉賓:美國前商務部長、貿易代表坎特(Mickey Kantor)、德意志銀行亞太區經濟戰略學家兼首席經
濟學家Kenneth S. Courtis、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秘書長樊綱和美國國際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Maurice R. Greenberg主要觀點
:一、中國應當加入WT0,這不僅符合中美兩國的利益,也有益于WTO坎特說,中國加入WTO將遇到就業、國
企虧損等方面的壓力,但是中國需要外資,外資會創造國民生產和就業。中國進一步改革也需要技術和心理上的推動力。加入
WTO會在上述方面帶來機遇。
二、中國目前出現通縮,是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換過程中必然出現的情況Courtis 認為,中國已出現事
實上的通縮,目前的關鍵問題是要讓資金自由流向那些發展快的部門,所以需要一個公平、公正、開放、法治的資本市場。中
國應該支持私有企業的發展、上市,那么經濟就會有史無前例的發展,中國擔憂的就業問題也能逐漸解決。
三、國企改革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
樊綱認為中國經濟70%的產出已來自非公經濟,過去幾年中,沿海地區70%的中小國企已通過出售、兼并,包括
所有權多元化、債轉股等改革獲得了新進展。他指出,通縮使企業貸款更謹慎,使儲蓄增加,改革養老保險得到推動,因此有
利于國企改革。
四、中美關系要擺脫冷戰思維,建設穩定的基礎
坎特認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問題是個經濟問題,但背景還是中美關系,世貿談判的波折反映了中美關系缺乏穩定
的基礎。他認為,中美目前確立的戰略伙伴關系提高了人們的期望值。中美之間的戰略關系要以三個公報為基礎。臺灣問題、
人權問題放在兩國利益的基礎上作衡量,就容易達成一致。 五、要重視債務問題,穩健發展資本市場,用好居民儲蓄
Courtis 認為,在當前國企債務高的情況下,要發展資本市場,采取新的資本開放政策,解決壞帳問題。中
國目前的改革出現了許多困難,如果下一步資本市場的發展不予配合的話,市場開放與改革的成果就不能顯現出來。
關于中國改革的幾點建議
時間:9月29日下午
主題:關于中國的變革等問題
演講者:美國前財長魯賓
主要內容:
一、對變革要采取開放的態度
200多年來美國經濟成功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并不是通常人們所強調的自然資源、廣闊的市場,而是它對變革的開放
態度。這些變革包括靈活的勞動力和資本市場,相對開放的貿易市場,以及技術的進步。
回顧過去,我們認識到對變革的開放態度是國家經濟成功的關鍵,抵制變革則會影響經濟發展。如果政治上不成功,
有關政策將永遠不會到位。確實,適應變革的政治將塑造未來的數十年。
每一代人都相信他們生活在巨大變革的時代。我們處在一個歷史變革時代,它伴隨全球化、新的信息技術和幾乎每一
個國家邁向市場經濟的運動。這種變革推動了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同時也使一些人陷于不利境地。變革帶來的利益是廣泛和
長期的,而為之付出的代價是集中和短期的。現在發生的變革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的反應,許多反應是不明智的。領導人必須有
勇氣抵制輕易地采取貿易保護主義的傾向,公眾必須愿意接受更大的不穩定性,甚至為了將來的長期利益而放棄短期利益。此
外,為了充分地收獲變革的利益,對付變革的風險,贏得公眾廣泛的支持,開放性和改革必須伴隨對公眾的教育,合適的社會
安全體制和幫助因為變革而失落的人們重新在經濟生活中成功定位的計劃。
二、中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就變革具有的巨大潛力、風險和政治上的困難而言,中國人民面臨的挑戰是美國人民無法想象的。
我們今天前來上海參加《財富》5OO強會議——在20年或10年前這是不可想象的——這是對變革以及中國經濟
潛力的考驗。中國擁有經營企業、刻苦工作、崇尚教育和承擔風險的傳統。考慮到中國人口眾多和奔向市場經濟的動力,中國
的希望是非凡的。在下一個世紀前半葉,中國可能成為最大的世界經濟強國。
但是,中國同時也面臨巨大的挑戰。譬如,擁有1億多職工的30萬國有企業(原文如此)的改革;處理這些企業和
銀行的關系;通過國有企業之外的途徑滿足社會需求,為下崗工人提供機會;提高生活水平并推動全國經濟增長;提高農業產
量;滿足能源需求;反腐敗等等。
在中國,人們對變革仍在辯論,其中包括國企改革、銀行改革和貿易開放,以及變革必然要帶來的混亂。美國也在就
開放貿易市場等變革進行辯論。整個20世紀的經濟史表明,無論是在美國或在中國,變革、改革、貿易開放和隨之而來的更
大的生產力將是走向長期經濟成功的惟一道路,應該制定盡可能有效地處理混亂狀況的計劃,使人們廣泛地享受變革產生的利
益。
三、建設性的美中關系符合美國的利益
在美國,人們也在就如何最好地處理對華關系進行激烈的討論。我的觀點是,我深信人權和民主的傳統,這是美國的
立國之本,我也相信應該優先保護我們的國家安全。但是我認為,保持對華接觸,與一個強大的、穩定的中國發展建設性關系
最符合我們所有的利益——促進人權、保護國家安全和經濟成功等。
四、對過去的金融危機不應該喪失警惕
經濟和市場取決于信心,而信心往往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在經濟運行良好之際,人們會低估風險,在經濟很
糟糕時又會有相反的估計。全球化和技術力量將會使這些歷史性傾向表現更加嚴重。當一個市場在某個地方發生反應時,全世
界會很快——實際上是同時——感到它的影響。回顧近年來波及墨西哥、泰國、韓國等國家的金融危機,我相信包括國際貨幣
基金組織在內的國際社會反應是有力的和有理智的。盡管那些受到危機沖擊的國家仍有許多工作要做,但它們確實已取得了進
步,世界經濟避免了更加嚴重的危機。
然而,問題的根源并沒有消失。這是很麻煩的、值得關注的事情。我們現在面臨的最大危險是自滿。我們在1999
年或2000年不應該昏睡過去。自滿總是伴隨良好的境況而來——近年來由于體制發揮了作用,人們的自滿心態更加嚴重了
。于亞洲和其他地區數千萬人民而言,金融危機是一場災難。但是一年之后,大多數西方國家經濟持續增長,市場行情也超過
了危機前的水平。在大多數受到危機沖擊的國家,經濟開始回升。再看一看1987年10月,美國的股市在一天內下跌了2
2%,但是對經濟沒有產生實質影響,在短期內也得到了恢復。當然,這在經濟上是一件好事——但太多的人從中汲取了錯誤
的教訓,他們對風險及其后果的意識麻木了。
五、幾個結論
首先,美中兩國保持強有力的、建設性關系將會推動我們所有國家的利益。其次,我們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利益,即
便是最大的國家,都會受到其他國家的影響。 第三,私營企業——尤其是金融機構——的領導人應冷靜地思考過去三年的教
訓,如果私營經濟缺乏完善的風險管理機制,最好的公共改革也不會起作用。
最后,在目前的歷史變革之際,全球經濟都有取得巨大經濟成功的機會,但也應考慮到強大的反作用力,并采取相應
的有效和明智的政策。
怎樣改革中國金融
時間:9月28日上午
主題:金融改革:清醒的評價
主持人:財富雜志編輯 Cait Murphy
嘉賓:北京思源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總裁曹思源、德意志銀行集團亞太地區戰略家科迪斯(kennetb S.Co
urtis)蘇黎世金融服務集團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大衛·黑爾(David D. Hale)、中國社科院財貿經濟研究
所所長李揚
主要觀點:
一、關于銀行改革
曹思源認為,銀行所有制改革是第一位的,管理居其次。目前國有獨資銀行的壟斷帶來了低效率,金融改革滯后拖了
企業改革的后腿。銀行改革關健在于多元化,國有銀行應允許非國有資本的加入。而且還應大力發展民營銀行。科迪斯認為,
目前中國的銀行壞帳達到30%,許多銀行實際上已經破產,壞帳處理不應讓存款人承擔損失,否則會引起擠兌。除民營銀行
外,保險公司、基金公司也應盡早地民營化。李揚回顧了中國銀行業改革的四個歷史階段,指出今后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重點
包括提高資本金充足率、妥善處理壞帳和完善金融服務等內容。二、關于股票市場
李揚認為上市制度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以前是審批制,首先確定總規模;然后分配額度給各個主管部門,因此大都
集中在國有企業。如今很多高科技企業上市是通過中科院等單位推薦的方式。今年上市的企業中1/3是非國有企業。
黑爾指出,現在中國有A股、B股、H股。據傳A股將會向外國人開放,這樣A、B股市場將會進行合并,這將是投
資股票的好機會。現在國內股市是好的;關鍵是制度的問題。他認為如果將上海與臺灣的股市合并起來倒是一個好主意。
三、世界金融改革趨勢
黑爾總結了東歐八九年、拉美25年的經驗以及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提出世界金融改革呈以下六個方面的趨勢:1
、推行自由市場和資金自由流動;2、銀行私有化;3、建立專門的監管機構,使民營銀行不會不負責任;4、形成公司治理
的法律和法規框架,保證公司向銀行、股東負責;5、資金全球化,國內銀行業更多地向外資銀行開放;6、連續的匯率政策
。但他也指出中國不一定選擇同樣的道路。
主持人Cait Murphy認為中國目前正處于舊體制向西方開放體制過渡的階段。科迪斯說,50年代早期,
經常可以聽到階級斗爭,但現在這種聲音已經聽不到了,中國正處在以革命為己任的領導人向以振興經濟為己任的領導人過渡
的階段。
中國銀行體系的未來
時間:9月29日下午
主題:中國銀行體系的現狀和未來
主持人:《財富》雜志特約撰稿人Richard Tomlinson
嘉賓:布魯金斯學院高級研究員拉迪、中國光大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明康、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行長吳曉靈和中
國建設銀行行長周小川主要觀點:一、關于銀行壞帳處理拉迪認為銀行壞帳問題不解決會影響支付,甚至影響儲蓄。中國成立
資產管理公司,擴大銀行資本金,方向都是對的。但是需要注意:1、資產重組需要大筆的錢,如果發行政 府債券,需要支
付利息成本,錢從哪里來?2、應當培養良好的信用文化,避免新的壞帳;3、商業銀行不再進行“政策性和扶植性貸款”。
周小川介紹了目前信達公司處理壞帳的措施,主要有:出售不良債務,進行拍賣;重組債務人和債務公司;資產證券化;吸引
外國公司參與等。二、中國金融改革需要整體設計方案劉明康認為政府對于金融改革有很強的政治意愿,問題是缺乏整體設計
方案。他提出幾點建議:1、廣國投的破產,事先國內外的債權人都得不到任何警告的信息,“死了以后再請醫生”是不行的
。2、中央銀行討論存款保險計劃已經很多年了,但是到現在還沒有執行,如果破產,應保證存款人得到補償;3、政策解釋
的清晰度和透明度有待加強,避免信息扭曲。三、五年內對外資銀行可能開放的新領域吳曉靈認為,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將會越
來越開放。未來五年中,計劃新出臺的政策有:1、擴大客戶區,將考慮允許外資銀行向中資企業開展業務,最終擴大到個人
;2、幣種從外匯業務延伸到人民幣業務,目前已經進行試點。3、品種開發上,中資、外資銀行將享有平等的國民待遇,目
前在品種的靈活性和稅收方面,外資銀行優于中資銀行,今后要逐步縮小差距;4、地域上,目前人民幣業務集中在上海、深
圳等少數城市,將來所有開放的24個城市都會向外資銀行開放人民幣業務。
中國國企改革的出路 時間:9月29日下午主題:國有企業改革主持人:《財富》雜志特約編輯 Jim Roh
wer嘉賓:中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主任盛華仁、武漢鋼鐵集團公司總裁劉本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吳敬璉
主要觀點:
一、中國政府將采取多種手段支持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
盛華仁指出中國政府將采取剝離銀行不良資產、債權轉股權、加速扭虧無望的企業破產等政策,加速國有企業改革,
同時還將運用貼息等辦法,支持經營狀況良好的優勢國有企業技術改革。
二、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進一步完善
吳敬璉認為過去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方法是放權讓利,這種方法是有缺陷的,1993年以后中國政府已經認識到這
個問題,提出要從制度上進行改善。5年來國企改革仍然不能令人滿意,原因主要是國有經濟布點太散,沒有建立公司制的核
心架構——法人治理結構。這次十五屆四中全會在上述兩個問題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三、解決國有企業下崗人員再就業問題需要政府與企業共同努力
盛華仁說,政府將通過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第三產業來促進國有企業下崗人員再就業。同時政府還將通過社會保障制
度,為下崗失業人員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四、國有企業不能再靠國家保護
有代表提出國有企業曾經為國家做出了很大貢獻,現在一下子將國有企業放到市場中去競爭有失公平,國家應該對國
有企業中的領頭羊和國有品牌進行保護。對此,盛華仁說,國有企業的貢獻應該充分肯定,但現在我們是在搞社會主義市場經
濟,市場經濟就是競爭,所以國家除對戰略性行業進行控制外,競爭性行業的國有企業不能再依靠國家保護。
五、歡迎外資參與國有企業改革
會上有代表提出是否允許外資參股國有企業。盛華仁說,四中全會已經提出要積極探索公有制的多種形式,國有企業
要向多元投資主體轉換,因此歡迎外資參與國有企業改革。
中國面臨的最大挑戰
時間:9月28日下午
主題:建設新中國:進入攻堅階段
嘉賓:前美國貿易代表希爾斯( Ambassador Carla A.Hills)、中國科學院高級研究員
胡鞍鋼、美國布魯金斯學院高級研究員尼古拉斯·R·拉迪( Nicholas R.Lardy)和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
心教授林毅夫
主要觀點:
希爾斯女士認為中國目前最大的挑戰是如何確定中國未來發展戰略。中國要同時解決通貨緊縮,以及銀行、住房、福
利制度、國企改革等難題,而且每年有1000多萬新增就業人口。
當前中國確實在加快改革,但投資者對經濟預期有不確定感,影響近期對中國的投資信心。因此中國盡早加入WTO
至關緊要。她估計加入 WTO將增加中國1000億美元的進出口,刺激服務業發展,帶動就業。如果中國服務業達到國際
平均水平,就可增加就業9000萬人。
胡鞍鋼認為,中國長期發展面對最大的挑戰有兩類,一類是國家安全,另一類是人類安全問題,涉及到就業、收入、
貧困人口、健康、老齡化、社會保障和環境問題。
拉迪認為中國當前最大的挑戰是通縮。他認為在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中國已出現通縮的惡性螺旋。長期以來國企效益
不佳,金融部門從政策性貸款轉向惜貸,非公經濟發展較快,這倒是一條現實的出路。但去年擴大內需,只有0.87%的資
金流入私營部門,這應引起政府的密切關注。應當采取更現實的政策加快改革,譬如1978年制訂的改革政策,就是一種基
于現實的政策。同時要注意研究匯率問題,八個月來中國的貿易順差一下子減少了230億美元,這也是必須關注的。林毅夫
認為中國面臨最大的挑戰是國企改革。有人說,去年國企工業增加值只占GDP的30%左右,重要性下降了,其實更大的問
題在于國企至今仍耗用了銀行 2/3的貸款。他主張社會保障應盡快實現社會統籌,這樣,企業就可以自主決定經營和投資
,競爭失敗就可以按市場法則兼并重組。
中國開放政策走向
時間:9月28日下午
主題:中國經濟發展現狀和開放政策的走向
主題發言:國家計委主任曾培炎
主要觀點:
關于讓外商享受國民待遇問題。有些方面國有企業比外資企業有優惠條件,例如,過去外商搭乘中國民航要付較高的
機票價格。而另一方面,外資企業又享受比國有企業較低的所得稅率。中國政府已經并將繼續采取積極措施,使外資企業,包
括民營和私有企業與國有企業一樣,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享受國民待遇。
關于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服項目審批問題。中國政府正在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也歡迎外商投資這個領域。關于
項目審批,中國政府將結合投融資體制改革,簡化審批手續、但經過政府審批還是必要的,將來要進一步擴大地方審批權限。
關于金融領域開放問題。目前已有170多家外資銀行在中國開展業務,中國政府將在總結問題基礎上進一步開放。
在中國加入WTO談判中,與各方交換意見。我們要吸取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教訓,逐步開放金融。同時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和風
險控制,這將利于我們雙方。
關于社會保障制度問題。國有企業為承擔勞動力冗員付出了代價,這是計劃體制所造成的。但考慮到社會穩定,國企
的下崗減員仍需控制,逐步解決。另一方面,中國對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是前所未有的,不管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都給
予了充分的重視,勞動力市場和社會保障制度都會逐步健全和完善。
跨國公司如何看待中國
時間: 9月28日上午
主題:跨國公司與中國經濟
主持人:《財富》雜志主任編輯Geoffery CoIvin
嘉賓:可口可樂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M.Douglas Ivester、寶潔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Dur
k I Jager、巴斯夫公司執董會主席 Jurger Strube、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
主要觀點:
一、全球化是跨國公司的經營目標
Ivester說,可口可樂公司不管在哪個國家設廠,都永遠地留在了那里。即便是不賺錢。他認為首先是要樂觀
,對進入的市場有信心;其次是要有責任感,與當地的政府、企業(雇員)合作;其三是抓住機會,世界各地都會有市場機會
。Strube認為:跨國公司進入哪個國家的市場要有科學依據,看當地市場發展現狀和潛力,他強調要選好在當地的合作
伙伴,在相互了解中共同發展。
二、跨國公司最重要的經營理念是滿足消費者
Jager認為,世界各國消費者不同的地方很多,但相同點更多。寶潔公司是以消費者來定位其市場目標和策略的
。 Strube說,巴斯夫公司在 135個國家有業務,但每年都要改革技術,滿足消費者的各種需求。Ivester
認為,可口可樂產品有競爭力,很重要的一條是當地的消費者都知道這家公司。張瑞敏認為:企業設計人員應該不斷地否定自
己,設計出符合消費者需要的產品,而不是讓消費者學會適應自己的產品。
三、品牌和質量是企業經營管理的關鍵環節
Jager說,不要認為在發展中國家就可生產低質產品,其實消費者很快會知道如何選擇低價高質的產品。因此,
建立全球的品牌非常重要。Ivester說,根據在歐洲的經驗,對公司品牌有關系的事都要非常警覺,媒介對企業品牌的
影響也很重要,另外還不能忘了向公司員工提供有關公司品牌的各種資料和信息。
四、跨國公司要有全球發展戰略,也要有區域經營特色
Strube強調要在全球戰略之下決定地區經營策略。地區策略不能等待從總部慢慢下達。Jager說,寶潔公
司在中國生產的產品20%-30%是出口的,其余內銷。城市與農村收入不同,購買產品的能力也不一樣。Ivester
認為,中國在政治上是一個國家,但從市場看可細分為200個不同的市場。要選好深知這些市場的經營人員,以便跟當地的
政府、消費者打交道,即要以不同的人來對付不同的市場。
五、中國加入WTO后,可促使中國企業提高與跨國公司的競爭能力張瑞敏認為,中國加入WTO后,會迫使中國企
業與跨國公司盡快接軌,有利于借鑒跨國公司的經驗,提高中國企業的素質和競爭能力。
50年后,中國會怎樣
時間:9月 29日下午
主題: 50年后的中國:經濟巨人
演講者:李光耀
主要內容:
如今中國是世界發展最快的國家。每一個中國人都希望有一個強大、成熟、穩定的國家,這是一種最強大的力量,將
把中國推入世界市場。
中國建國后的29年,大部分時間都被浪費,當時指令性經濟否定市場力量和人的動力。1978年六成中國人生活
在貧困線下,鄧小平決心要向世界開放,以市場為經濟的原動力,要以“四小龍”和日本為借鑒,希望經濟蓬勃發展,通過改
革開放釋放人民巨大的能力。1978年以后中國年均GDP增長為8.3%。1978年中國經濟占世界的比重為5%,1
998年已達到11%(按:原文數字,可能是用平均購買力估算),貧困線下的人民已降到22%。中國經濟比二十年前增
長了五倍,人民享有經濟和社會自由,備感自豪。
如果看前20年,中國以務實主義繼續改革,GDP增長年均可望達到5.7%,再往前看30年為3.5%。如果
不發生驚人的變化,中國領導人可以團結人民向前邁進。
中國要繼續開放并轉變為法制為基礎的國家。目前教育水平太低,讀中學的只占適齡人口的67%,新興國家為80
%。中國人入大學只占5%,“四小龍”為20.30%,日本為40%。所以人才投資有很大的回報。如果今后五十年年均
GDP增長4%—6%,則2040年中國將取代日本成為亞洲最大的經濟體。過去二十年中國貿易增長是世界增長率的二倍
。目前中國外債已達146O億美元,可以看作是世界對中國的信用程度。如果中國加入WT0,這個世界將變得更穩定,因
為市場更開放,會吸引更多外資,不易重回貿易保護主義。
中國要改善法制和行政系統,私營企業人員與公務員要分離,司法要獨立,還要重組金融和銀行系統。目前五分之四
貸款是給國企的,大多數是不良債務。因此,要改革并重視私營化,否則會有銀行危機。
到2050年,中國要完成三大過渡:1、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2、從農業經濟到工業經濟;3、從集中統一到
參與程度更高的政治機制。
如果中國領導人把經濟發展放在最優先地位,則我假設,到2050年,中國的GDP為20萬億美元,為美國的五
分之四,人均GDP為12000美元,相當于韓國在亞洲金融危機前的水平。港、澳、粵經濟區的GDP堪與法國相比。人
民幣成為國際主要貨幣,與美元、歐元和日元一樣自由流動,成為世界貿易和儲備基金的主控貨幣。2050年上海如法律加
強,則會成為全球金融中心,與紐約、倫敦媲美。中國的學者、科學家、企業家成為新理念、新發展的源頭。
中國的問題是:(1)銀行系統可能崩潰;(2)失業過高和沒有社會保障體系;(3)環境惡化;(4)人口老齡
化。除非有一個新的綠色革命,否則中國將成為糧食進口大國。中國領導要大膽、有想象力和務實。如下三個因素可能使方向
偏離:
(1)臺灣問題。民族主義情緒的高漲使人失去客觀性。臺灣可能點燃導火線,因為他們認為美國將支持它。
(2)越來越大的差距:收入、生活素質、增長速度、內陸沿海都在擴大差異,會造成大量人口的流動。
(3)30年后,大城市中產階級的崛起,傳統價值觀念被歐美文化侵襲。 一個務實、堅決、有能力的領導層已帶
領中國經歷了重重障礙,他們有權威、得到人民的擁戴,如繼續為之,會確立管理、監督社會的權力,人民參與度更高。今天
我看到一個完全改變了的中國,人民的態度、習慣和敢說話的情況是令人難以置信的。通訊和自由市場的發展會使中國在今后
20年再次與眾不同,2050年中國將成為平等、有責任感的貿易、金融伙伴,如不偏離教育和經濟發展,將成為第二大或
最大的貿易國。
工業巨子看好向中國出口
時間:9月28日下午
主題:向中國出口
主持人:Christopher Redman
嘉賓:波音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Philip M.Condit、 CARGILL公司董事長Ernest
S.Micek
主要觀點:
Condit認為,在國際貿易中樹立無國界的觀念非常重要。波音737飛機的零部件有些在交貨前3年就要開始
生產,沒有貿易規則或改變規則對我們影響太大。我們需要建立全球貿易制度,而不只是雙邊貿易制度。所有參加貿易的國家
都應成為這個組織的一員,中國應盡早成為WTO的成員。CARGILL公司董事長Micek也表示同意,他認為這不但
是為了中國,也是為了亞太區和WTO本身。這主要取決于美國,但美國要認識到靠單方面貿易制裁是不行的。
Condit認為,中國建立開放的經濟體系有利于經濟的長期發展。要有這樣的概念,假如保護自己的工業,等于
給自己的經濟發展增加負擔,最終使本國工業受到損害。Micek認為中國仍有國家控制,例如限制外資企業參與小麥等農
產品在中國的銷售。農產品關稅仍是一個大問題,中國人的食品支出占收入的30—40%,50—60%的農產品稅使居民
的支付能力大大下降。當然農產品和食品涉及安全問題,中國政府理應非常謹慎。Micek表示他本人很樂觀,認為中國正
在進一步開放,盡管目前仍有蓋 300個印章的審批,但他相信官僚問題會在 5年內得到解決。
中國加入WTO后,改革經貿體系仍然相當重要。主持人 Christopher Redman認為,中國的對
外貿易還會增加,加入WTO后并不等于外貿等同內貿,仍然會有雙邊、多邊爭執。中國要花大力氣解決貪污、走私等問題。
中國證券市場的今天和明天
時間: 9月29日上午
主題:中國證券市場的今天和明天
主持人:時代(亞洲)副編輯Adilgnatius
嘉賓:上海市證券交易所總經理屠光紹和中國證券市場研究設計中心副總干事王波明
主要觀點:
中國股票市場的前景是好的。股價的波動起伏對于任何市場都是很正常的,現在中國股民自擔風險的意識已經越來越
強。
股價的波動看政府的“眼色”,是一種制度性的錯位。在中國的某一發展階段可能是存在的,但最終政府的作用應當
體現在監管上。
中國已經建立了中國證券自動報價系統,關于高科技企業和中小企業的融資,主要考慮投資以后的退出機制。沒有必
要在上海、深圳以外另外再搞第三塊市場,而是可以在上海、深圳原有基礎上,把上市規則做一些調整,成立一個“創業板塊
”,放低門檻,幫助新的科技企業上市。
B股目前存在制度性缺陷,主要問題是流通性不足,國際性大投資公司沒法參與,B股市場的流通量太小,日成交量
只有一二百萬美元,對投資人失去了吸引力。激活B股市必須動大手術,根本的解決辦法還是A、B股市場的合并,但有待時
日。
風險投資新趨勢
時間:9月28日上午
主題:風險投資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主持人:財富雜志撰稿人Neel Chowdhury
嘉賓:沃爾登國際投資集團創始人、董事長陳力武(Lip-Bu Tan)、太平洋企業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保羅·王(Paul P.Wang)和富國集團董事長嚴慈亮(Richard C.L.Yan)
主要觀點:
一、中國風險投資的癥結在于缺乏流動性
保羅·王認為,風險投資需要四個要素,資本、技術、人才和流動性,其中流動性是最關鍵的。現在,中國公司都在
尋求國外上市,這的確是一條渠道,但很麻煩。國內必須建設活躍的資本市場。根據臺灣的經驗,1993—1994年,臺
灣高科技風險投資增長很快,原因是建立一個活躍的柜臺交易市場(OTC),美國如果沒有OTC,就不會有硅谷。嚴慈亮
認為,中國有許多值得投資的產業,問題是難以通過上市的手段獲得回報。目前的做法是出售給合作伙伴,這是遠遠不夠的。
陳力武認為,香港、新加坡資金流動性很強,中國大陸落后他們大概15年。
二、中國應盡快建立健全的資本市場
嚴慈亮認為活躍的投資來自于健全的資本市場。到目前為止,私營企業無法獲得良好的、成本低廉的融資渠道。中國
政府要允許創造一個使私營企業、外資企業能夠平等進入的資本市場。他指出,中國在未來20年內的最大挑戰是就業問題,
財富500強為全球提供360萬個就業崗位,但這類企業目前并不能真正解決中國的就業問題,中國的就業只有通過發展中
小企業來解決。小企業很難吸引國外投資者的注意力,因此中國應該有一個自己的股票市場,讓這些小企業到這個市場上去融
資.對于小企業的不穩定性所帶來的風險,嚴慈亮認為應該通過銀行改革來解決,讓這些企業能獲得低成本的貸款。
三、中國需要培養高素質金融管理人才
嚴慈亮認為,中國有高素質的技術工人,也可以找到很好的會計師,但是缺乏能夠制定企業戰略計劃的高級金融管理
人才,國外聘用的專家則對中國了解不夠。中國需要一批既懂得中國國情、能同政府打交道,又能制定企業戰略的高素質資金
管理人才。關于高級人才的培養,嘉賓一致認為應該通過聘請國外優秀人才來中國培訓當地的職員。
四、未來風險投資的產業
保羅·王認為未來最看好的風險投資產業是互聯網和軟件業,而亞洲又是一個最大的市場。陳力武同意保羅·王的看
法,他還提到與網絡相關的微波、調制解調器等基礎設施的投資。嚴慈亮持不同看法,認為目前在中國首先應當投資實體企業
,如果實業不發展,電子商務無從談起.金融服務、醫療藥品業等都有很多商機,但重要的是政府必須采取更開放的政策。
網絡世界的未來
時間:9月29 日下午
主題:網絡發展中的世界
主持人:《財富》雜志編輯Peter Petre
嘉賓: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尼古拉斯·尼古拉龐蒂(Nicholas NegroPonte)、美國在線(AOL
)公司總裁Stephen M.Case、東芝公司(Toshiba)總裁西室泰興
主要觀點:
尼古拉龐蒂認為,未來網絡世界的發展有三個方向性前提:第一,少兒教育日益受到重視,網絡世界發展要求國家將
注意力轉移到對孩子的教育特別是小學教育上來;第二,教育、就業、財富的機會將不再只存在于城鎮,數字化、網絡化使農
村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第三,發展中國家對網上教育采用更大膽、更負責任的態度。同時,他還指出,網絡世界的發展
帶來了四個挑戰:第一,首先要解決電力供應是否充裕的問題;第二,應該盡快推廣電話、衛星通訊等網絡技術,四五年后可
能使用同步軌道衛星;第三,繼續降低電腦成本,四五年后,電腦價格可能會降到100美元以內;第四,電腦將使得現有的
灌輸式在校學習方式被打破,代之以交互式、游戲式的學習方式。
西室泰興在發言中表達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第一,電腦價格不應該成為網絡發展的太大問題,人們實際上是通過
網絡獲得信息,不是通過電腦;第二,信息化世界將會掩蓋和抹殺本地化、個性化特色,既拉大了富人窮人之間的差距,也拉
大了信息消費的地區性差距,可能導致新的南北問題。
美國在線(AOL)總裁 Case在發言中對中國網絡的發展思路發表了看法。他指出,目前中國網絡化還處于較
初級的階段,AOL經歷了1985年—1994年的默默無聞,只是在近五年里才高速發展起來的。中國首先要耐心完成網
絡化基礎建設,之后才能達到網絡化的騰飛;第三,中國有8500萬有線電視用戶,有數量龐大的電視機和VCD在中國家
庭,因此中國在大力發展電信通訊的同時,也可以發展以電視機和機頂盒為平臺、有線網絡或其他網絡為信息通道的信息通訊
技術,使這兩者有機結合,加速推動中國特色的網絡化。
中國信息技術發展方向
時間: 9月27日
主題:展望2003年
嘉賓:信息產業部部長吳基傳、教育部部長陳至立、科技部部長朱麗蘭、戴爾( Dell Computer C
orporation)公司總裁Michael S.Dell、雅虎(Yahoo!Inc.)聯合創始人楊致遠(Je
rry Yang)、東芝公司總裁 Taizo Mishinuro等
主要觀點:
信息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將主要著眼于提高寬帶技術,提高網絡速度,計算機與通訊的緊密連接,在此基礎上,網絡
產業將迅速發展并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IT產業將進一步朝著實用性、簡易性和可靠性的“三性”方向發展。促進個性化發
展,將推動更多小企業的產生和壯大,也將給大企業繼續發展壯大帶來機遇。與會代表認為,IT產業的進一步發展需要培養
更多的信息消費者,而這些未來的巨大的消費群體將以非技術人員為對象,這就要求IT產業提供更容易獲得和更為實用的信
息數據庫,提供更易用、更可靠的PC和網絡操作技術,發展個性化的服務(比如VOD),提高服務水平。信息技術的發展
需要開拓新的信息服務領域和更為細致的信息服務分工,有利于小企業的產生壯大;但同時,大企業也可以發揮研究開發、銷
售談判、資金人才等方面的優勢,以獲得更大的發展。
中國的IT產業市場巨大,發展迅速,為世界提供最具吸引力商機。與會代表認為,中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市場
潛力極其巨大,同時,中國的移動通信網絡服務等信息產業正在以驚人的速度發展,還擁有大量的軟件開發人才,因此在中國
發展信息產業面臨著極大的機遇。
陳至立認為,現在問題是邊遠地區沒有電腦教育,即使有了電腦也跟不上世界電腦日新月異的變化。因此,一方面中
國鼓勵進行技術創新,另一方面,外國公司也應該在追求快速、寬帶這些高精尖技術的同時,注意為不同層次需求提供選擇。
吳基傳說,中國歡迎在國外從事軟件業的人士回來工作,也歡迎國外任何一家企業來中國投資發展。
中國發展高科技要注意的問題
時間: 9月28日上午
主題:擴展中國高科技基地
主持人:《財富》雜志總編輯David Kirkpatrick
嘉賓:Sybase Inc.總裁John Chen, RochwellInternational Co
ro.董事長 Don H. Davis、北大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所長王選
主要觀點:
1、中國必須發展互聯網Kirkpatricr指出,互聯網是今后很長一段時間技術進步、經濟發展的發動機。
中國必須大力發展互聯網,加快高科技基地的建設和擴展。
2、中國科技人才基礎雄厚,發展高科技潛力巨大John Chen指出,中國比其他國家擁有更多的人才。
3、中國要發展高科技,必須創造環境留住人才
John Chen指出,中國最大的問題是人才外流,硅谷中20%-30%是中國人,麻省理工學院中有的班級
中整班人都說中國話。美國人的概念認為“人才是一種風險投資”,中國的高科技基地必須建設在良好的外部環境上,才能夠
留住人才,否則中國是在向美國無償提供最寶貴的資源。
4、中國必須加快高科技成果轉化,推進科技創新產業化John Chen指出,中國有人才優勢,創新沒有問題
。關鍵在于如何將創新轉化成一個個的商業機會。成果轉化需要公開市場,需要公開競爭,中國必須先推進這方面的環境建設
。
5、中國應該加強國內地區間、產業間、行業間的協調協作,擴大 R&D的合作伙伴和合作領域Davis指出,
高科技帶來了復雜的經營方式,必須擴展綜合性的R&D伙伴合作關系,國際上稱之為“ R&D聯合體”,用以解決競爭前
的創新合作問題。
6、中國應該提高國內國外軟件的融合度,更應該加強國產軟件的開發王選指出,目前,國外硬件、軟件帶上了資源
密碼,已經不適合為我國的重要部門如國防部門使用,中國要加快國產軟件的研發。
7、要把握好政策規制與鼓勵創新之間的平衡關系John Chen指出,中、美都應該把握好這兩方面的平衡關
系。美國限制對中國的高技術出口,使得競爭對手如以色列、法國得以輸出它們自己的科技產品。中國目前對網絡限制較多,
在某種程度上遏制了創新,從發展看是有損失的。
如何開放中國服務業
時間:9月28日上午
主題;發展中國服務行業
主持人:《亞洲周刊》總編輯安·莫里森(Ann M.Morrison)
嘉賓: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基金會秘書長、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和香港嘉里集團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郭禮丞(
Kuor Khoon Chen)
主要觀點:
主持人認為在中國經濟的發展中,服務業的發展十分重要,長期以來中國服務業不少領域不對外開放或部分對外開放
,而 WTO新一輪談判的重點之一就是服務業。
中國對服務業開放的基本態度
安·莫里森提出,朱基總理訪美,就中國加入 WTO問題與美國談判。其中關于金融服務業開放的方案大多數美
國人認為是很好的,因此對之后未達成協議感到十分遺憾,但中國人是否正因為未達成協議而感到松口氣?樊綱認為,大多數
中國人認為中國應當加入WTO。不管WTO以后的談判如何進行,中國仍應堅持對外開放。當然,如果沒有談判時間表,進
程可能會慢一點。但早晚會開放,壓力也是有的,中國政府也在做這方面準備。我們也希望加快步伐。
影響中國服務業進一步開放的因素
政治因素。安·莫里森提出,是否會有政治因素影響服務業發展。如嘉里集團在北京投資的“中國大飯店”是否受到
當時“六·四”事件的影響。郭禮丞認為,北京“六·四”事件發生時,“中國大飯店”已建造了 85%左右。盡管當時有
一些人暫時離開了北京,但我們認為不會影響到我們的投資。“六·四”事件后沒有幾天,暫時離開的人又回到了北京。
政府效率和官僚作風。安·莫里森提出,有些外國商人認為在北京同政府談判需花很多時間。特別是有些政府部門還
存在嚴重的官僚作風。郭禮丞說,我們在開始創業的時候是遇到了一些困難,中國有很多法律、法規,我們必須了解。我們還
必須得到北京批準。我們與他們討論,他們不一定了解、理解我們。有的時候,我們就要請客吃飯。但這和其他國家相比,并
沒有多大區別。經過近10年發展,現在請客吃飯的現象好多了,人們更加職業化了,比較重視了解他們的合作伙伴。中國今
天的官僚和文牘主義要比過去好多了。貪污、受賄等腐敗現象。
安·莫里森擔心中國官員的貪污、受賄等嚴重問題會影響到中國的外商投資者。郭禮丞則認為,在中國做生意,只要
行一次賄,你的紀錄就會被破壞。在中國,不少外商這樣做,想走捷徑,特別是基層部門的經理。郭禮丞告誡各大跨國公司的
總裁:這對你們公司形象不利,行賄最終會影響實際問題解決。
世界大公司評說中國房地產業
時間: 9月28日下午16時至17時
主題:中國房地產開發的現狀和前景
主持人:《時代》周刊駐東亞記者 Terry McCarthy
嘉賓: Chreod公司總裁 EdwardLeman、日本森建筑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Minoru M
ori、中國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王石
主要觀點:
1、中國房地產市場有著巨大的潛力。這主要源于四個方面:一是中國城市的人均住房面積還相當低,如上海人均住
房面積約為13平方米,而人口密度和上海相近的東京、紐約達到35平方米;二是中國城市化進入加速發展階段,對商住樓
產生很大的需求;三是中國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人們收入水平提高,住房已成為人民消費的首要目標;四是住房信貸日趨完善
,按揭期限最長可達30-40年。
2、房地產業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的條件還不成熟。雖然通過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1997年以來房地
產業在一些省市發展速度很快,如上海因實施了所得稅返還、公房上市、公積金補貼等措施,住房銷售1998年增40%,
1999年同期增60%,但從全國總體來看,地區差異非常明顯,房地產業作為支柱產業還有待時日。首先,房地產企業的
規模都非常小,上海前十位房地產企業的銷售只占整個房產銷售的23%,深圳更少,僅為13%,而香港卻達到80%以上
;其次,房地產開發中的各類收費名目繁多,不利于房地產的可持續發展;第三,房產企業融資在有些地區仍然比較困難。
3、房地產開發要注意功能的綜合性。日本東京在城市規劃和房地產開發方面的一個重要教訓就是過分強調功能分區
,使城市內部的商務區、居住區相互分離,一方面導致城市中心晝夜人口密度的巨大反差,形成“空洞化”,更重要是造成工
作地和居住地的分離,使市民通勤時間和距離大大增加,東京居民每天平均通勤時間為6小時,是紐約人的兩倍,不僅影響了
居民的工作、休息和生活,而且造成了較為嚴重的環境污染。
4、房地產開發要處理好政府和企業的關系。政府部門不應完全退出房地產,尤其是住房的開發,應仍然為低收入者
提供廉租屋。
人力資源中西方的觀念差異
時間:9月 28日上午
主題:人力資源管理
主持人:Fisher
嘉賓:挪威 NORSK HYDRO公司業務組織開發部主任、中歐管理學院院長Derong Chen女士、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Will.m A Fisher、 EZI公司執行合伙 Bill Henderson
主要觀點:
1、中西方人力資源管理的方式有著明顯差異,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在西方公司,下屬和員工的管理是指令
性的,下級的義務就是服從,操作是主導一切的;而在中國,操作雖然也很重要,但需要考慮關系和權力的因素。其二;西方
注重透徹的分析,中國企業則 “跟著感覺走”,缺乏足夠的計劃和分析。如果將管理概括為“科學+藝術”,西方主要強調
科學,而中國則更注重藝術。其三,西方企業人才在競爭中大多體現了“雙贏戰略”,大家可以相互容忍,每個人的潛力都能
得到發揮,而中國企業中對員工的管理是懲罰多于幫助,員工間也缺乏必要的協作。
2、“關系”是中國式管理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因素。“關系”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因素,一方面反映了中國管理制度不
夠健全,另一方面也反映中國人事管理更具有人情味的一面。”關系”不是一個“是與否”的問題,關鍵是如何應付、控制和
平衡,利用其積極的一面。國外企業如果希望進入中國市場,就必須利用這種關系。中國的一些企業則要避免“家庭化”的傾
向,避免將企業建成由家庭成員組成的帝國。
3、“恐懼管理”是人才管理的短期行為,“加強交流、相互信任”才是長期戰略。一些外資企業剛進入中國時,由
于對中國國情缺乏了解,對中方人員采取了一種威脅懲罰的恐懼管理方式;這不應成為企業長期的人才管理戰略。事實上中外
在人才管理方面存在許多共同點,在中國使用西方棄用的方法是一種短期行為。中國人是很有智力的出色人群,如果有合適的
動力,他們將是不可戰勝的。合資企業的外籍管理人員應予中方員工充分的信任,以極大的熱情支持他們。
4、“管理人才地方化”不是惟一的方向。管理人才來自何處并不重要,關鍵是要對中國有很好的了解,有豐富的管
理工作經驗。語言問題是一個非常次要的問題。歸國留學人員雖然有良好的語言能力,是外資企業可以依靠的力量,但他們能
否取得成功,關鍵還在于他們能否適應不斷發展的國內形勢和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