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管理課程 > 正文
 
中國企業戰略20年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08日 17:11 經濟觀察報

  康榮平 柯銀斌/文

  關于中國企業的戰略實踐,批評甚至批判是目前占主流地位的聲音。這些批評觀點主要可歸結為:無戰略論、戰略趨同論、戰略混亂論、戰略不力論,等等。深入地分析一下這些觀點,我們不難發現,眾多的批評者都有一個隱含的前提,即把西方企業的戰略行為作為度量標準,用這個標準來評價中國企業的戰略實踐行為,結果發現兩者之間存在很大的差
周旋于幾個男人間的她 斗三國與眾將一拚高下
無線精彩 無線雅典 走入香港夢想之都
距,于是就武斷地認為這個差距就是中國企業戰略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我們這里換一個視角,從中國企業所處的環境角度,來探討20多年來中國企業的戰略實踐歷程。

  中國企業戰略環境的變遷

  任何戰略都離不開企業所處的現實環境,適應環境是戰略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我們在這里有必要首先回顧一下中國企業戰略環境的變遷。

  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企業所處的戰略環境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上不同環境因素的內容各有不同,其變遷過程見附表。

  20世紀80年代占主導地位的經濟體制是計劃經濟,在這種體制下,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式是改革:一方面,通過國有企業的承包經營、租賃經營、轉換經營機制等多種方式釋放原有企業的能量;另一方面,從限制到允許私有經濟的發展,刺激新企業的形成。整個宏觀經濟的特征是短缺經濟,改革使消費者的消費需求空前擴大,但企業產品的供應卻相對較少,總體市場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態,同時市場中的空白處極多。因此,企業產品之間基本上處于無競爭狀態,原材料供應有一定的競爭,總體而言競爭程度低。由于產品的供不應求,消費者基本上無選擇余地,消費行為是盲目的,買得到的就是好的。

  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國開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這種轉型力量的來源,一是改革,二是開放。隨著國有企業能量的釋放和民營企業的日益發展,宏觀經濟在1997年下半年開始進入“過剩經濟”時代。從總量上而言,市場供求關系基本平衡,市場空白數量日益減少。企業之間開始進入單要素競爭階段,即“一招鮮”成為競爭的有力武器,競爭程度日益加劇。

  進入21世紀,中國占主導地位的經濟體制是市場經濟。為適應全球化發展,開放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導方式。隨著開放廣度和深度的雙重推進,中國過剩經濟的特征更為突出。總體市場呈現出供大于求的局面,市場空白很小。企業之間的競爭日益走向全面競爭,或稱整體競爭,競爭程度日益激烈。消費者行為的理性化占主導地位,個性化需求顯現出來。

  戰略實踐的描述

  在上述環境之中,中國企業的戰略實踐行為呈現出如下特點。

  20世紀80年代,中國國有企業的總體戰略行為是“專業化”的。這種專業化并非西方教科書上所講的專業化,而是中國特有的專業化。其特征是:企業僅生產某類行業中的產品,但企業生產過程是“大而全”和“小而全”,即生產過程和技術的專業化程度很低。不僅如此,企業還擁有許多非經營性資產(醫院、學校等),被稱為“小社會”。民營企業的總體戰略行為比較專業化,但這種專業化并不一定是企業所有者刻意為之的,而是市場機遇造成的。與國企相比較,民營企業較少具有“小而全”等特征。

  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國企業的總體戰略行為發生了巨大變化,多元化經營成為90年代的主導戰略行為。在80年代中后期,一批軍工企業開始生產民用產品,是中國企業多元化的先行者。1992年后,多元化經營成為上市公司、民營企業的主要戰略行為。這些企業涉足的新行業主要是房地產、生物工程、金融、IT等。到90年代末期,多元化經營形成高潮。市場機遇驅動是90年代多元化經營的主要特征。盡管當時市場在總體上供求平衡,但中國作為后發展國家,仍然存在許多新的行業和市場。這些新的行業和市場,是原來根本不存在的。一旦有先行者進入,由于進入門檻較低,后來者就會蜂擁而至,戰略趨同自然產生。不過,與此同時,某些企業也開始在多元化經營基礎上實施“歸核化”戰略,以降低多元化程度,集中資源于某幾項核心業務,甚至單一核心業務。

  進入21世紀之后,中國企業的總體戰略行為開始出現差異:一是專業化企業在20世紀90年代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從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專業化”走向市場經濟下的“專業化”;還有一批90年代誕生的企業,堅持利基戰略并取得成效。二是多元化經營盡管受到許多嚴厲批評,但仍然是中國企業重要的戰略選擇和企業成長方式。三是較多的多元化企業主動采取歸核化戰略,日益取得成效。

  在競爭戰略層面,“一招鮮”的力量日益削弱,單純依靠某個賣點的產品很難在市場上較長時期地生存。低成本成為中國企業的惟一競爭武器,尤其是與跨國公司競爭。差別化戰略被少數優秀企業采用,但其戰略績效還有待觀察。

  在這種狀況下,中國企業的生產戰略重點轉向低成本與高質量,營銷戰略的重要性并未降低,變化的是營銷戰略日益走向戰略性營銷。技術研發戰略日益受到中國企業的重視,但戰略績效并不明顯。

  環境與戰略的匹配

  當前對中國企業戰略實踐的諸多批評,均隱含著以美國戰略管理理論和實踐為標準,來對中國企業的戰略實踐行為進行評判。我們認為,運用美國戰略理論來理解中國企業20世紀80~90年代的戰略實踐行為是不合適的,因為戰略必須與當時的環境相匹配。也許在20世紀80~90年代,中國企業的戰略行為并不符合美國的主流戰略理論,但它的確是中國現實環境的產物,并適應了當時的企業發展需要。

  實際上,環境與戰略要相匹配,已經為許多國家的企業發展史所證明。例如,從19世紀中期起,美國國內市場就成長為全世界最大、成長速度最快、同質性最高的市場,同時,美國企業在技術創新和組織創新上成為世界領先者,因此到20世紀20~30年代,美國企業主要以專業化戰略為主導(主要是垂直一體化方式)。隨后,美國經濟高速增長停止,出現了多次經濟危機,而世界市場日益擴大,同時企業內部的研究與開發能力增強,再加上美國于1950年制定的《反壟斷法》等,導致美國企業從二戰后到70年代主要采取多元化戰略。自80年代開始,美國企業首次面臨日韓企業的挑戰,第一次感受到全球競爭的壓力和沖擊,又再度引發美國企業回歸專業化。

  再如韓國企業。日本占領韓國期間,殖民政府嚴格限制韓國人的商業活動,當時只有少量人士可以從事商業經營。這種限制導致韓國的企業家資源嚴重缺乏,韓國政府為實現振興經濟的目標,只能采取大力扶持少數企業家控制和經營大企業的模式。再加上韓國本國市場狹小,韓國企業必須走向國際市場,而當時走向國際市場的資格就是規模。因此,韓國大企業以多元化戰略為主導也是環境所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韓國大企業陷于困境之中,中國許多經濟學家將其根源歸結為多元化戰略的錯誤。其實并不盡然,韓國企業多元化戰略使韓國成長出若干個大型跨國公司,而這些跨國公司成為韓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的重要力量。因此,多元化戰略不僅適應韓國當時的環境,而且具有歷史性作用和貢獻。但韓國企業的根本問題是:當80年代初全球環境發生變化,尤其是90年代全球化浪潮日益高漲的新環境下,韓國企業沒有能夠洞察先機,隨環境變化而調整戰略,最終在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下,被動無奈地適應變化,開始采取以歸核化為主的企業戰略。

  對中國而言,企業所處的環境既復雜又特殊。這種復雜性和特殊性,在世界企業史上是罕見的,因此中國企業的戰略實踐行為也顯現出復雜性和特殊性。對此,我們不能以一種簡單的甚至不合適的理論工具批評了事,而是應該從多個視角、運用不同方法進行理解和歸納、總結。

  在新的環境下,中國企業只有形成適應新環境和自身資源能力的企業戰略,才能逐漸成為全球經濟活動中的新生力量。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亞洲杯精彩視頻集錦
球迷關注亞洲杯決賽
雅典奧運FLASH演示
趙薇鄒雪糾紛
廣州新白云機場圖片集
二手車估價與交易平臺
健康玩家健康游戲征文
話題-上海與城市榜樣
可愛淘《狼的誘惑》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