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管理 > 正文
 

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國際化不能急功近利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03日 23:42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記者 郎 朗

  三亞、廣州報道

  李東生的這一年多,是在巨大的經營壓力和輿論旋渦中度過的。

  由于TTE和TCT兩大并購項目2005年并沒有完成“18個月扭虧”的目標, 作為TCL集團的董事長、總裁,李東生首當其沖要承擔指責;而在國內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中,TCL集團(000100.SZ)拖延至今仍未復牌,TCL集團董事會不得不于3月30日公告致歉。

  TCL集團的股權分置改革一波三折,向外資轉讓部分股權的方案目前仍在商務部審批階段,然而隨著國資委對大型國有企業MBO政策的放寬,TCL品牌管理中心有關人士表示,相信股改方案通過已“指日可待”。

  他認為政府在對待內外資企業的政策上“有問題”,本土企業正承受著內外資差異帶來的競爭力損失;而且,“國家對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政策扶持應盡快從口號落到實處”。

  今年TCL集團扭虧為盈

  《21世紀》:不久前TCL多媒體(1070.HK)發布公告稱,第四季度的業績未能達到預期,虧損額可能會進一步擴大,對此,外界十分關心TCL今年整合的情況。目前TCL備受關注的兩大國際化項目的整合情況如何?

  李東生:TCL多媒體曾預測去年第四季度會有盈利,但實際情況與預測有差距,所以才會出這個預告。但去年TCL整個國際業務整合情況還是較為順利的,集團銷售增加110多億元,海外銷售首次超過內銷,彩電全球銷售數量2560萬臺。

  雖然TTE業務整合業績沒有達到預期,但最近TCL通訊(2618.HK)在香港的增發順利完成,資本市場反應較好,這說明TCL的市場表現讓投資者有信心。

  至于什么時候能夠盈利,業界一直都很關心。去年TCL遇到的經營挑戰非常大,國際化整合付出的代價很高,今年我們依舊面臨很多困難,但我認為,TCL最艱難的時候已經度過,整個業務從今年開始會逐步恢復。

  按照我們的內部計劃,2006年從集團層面來講應該扭虧為盈,TCL集團旗下的所有企業2006年按照KPI考核的結果都提出了盈利的目標。

  《21世紀》:TTE的前CEO趙忠堯曾說過,平板電視業務的虧損是TTE歐洲業務虧損的重要原因,在歐洲市場很少有企業在平板業務上盈利,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李東生:其實從2005年下半年開始,平板電視業務不盈利的狀況得到了明顯改善,就中國市場而言,TTE平板電視業務已經實現盈利,而歐洲市場銷售規模更大,主要平板廠商已經在業務上開始做出自己的競爭優勢,并提高了產品和資金的周轉效率和速度,TTE平板周轉效率就比CRT時代提高了一倍,由原來的3個月一次提高到45天一次。

  《21世紀》:去年TCL集團的業績受到TCL移動通訊的拖累很大,今年TCL移動將有哪些調整?

  李東生:TCL移動通訊在去年對集團經營虧損的影響確實是最大的,無論是國內國外,情況都不好。

  目前TCL移動整合進度國外要比國內快,今年將繼續調整產品結構,希望逐步恢復競爭力,繼續加大拓展海外市場的力度。隨著很多競爭者的退出,海外市場環境有明顯的改善。去年下半年以來TCL在海外訂單供不應求,經營情況很健康。

  最近,自身無手機設計人員的飛利浦開始委托TCL開發一款3G手機產品,TCL因此可以獲得800萬元的開發費用,這意味著TCL手機設計能力和在通訊領域積累的技術得到認可。

  國際化不能急功近利

  《21世紀》:從去年年底出售電工等兩大業務、調整上市募集資金的用途,到最近TCL通訊在香港增發,這一系列的調整是否使TCL今年的現金流有了改善?

  李東生:2005年底這一系列整合確實對公司財務幫助很大,去年經營性虧損較大,通過出售非核心業務,TCL獲得了充足的現金收入,目前集團的資產負債率、現金流比之前明顯好轉。

  這一年多的國際整合,TCL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建立一個國際化系統和自己的管理團隊,如何學習管好歐洲人。這個能力只能在競爭中逐步建立,我認為去年的代價為企業未來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21世紀》:如今再看TCL的兩大國際化并購,您有什么想法?

  李東生:大部分人對TCL的國際化都希望立竿見影,但國際化是一個長遠的戰略,不能急功近利。

  國際化是中國消費電子企業持續成長的必由之路,成功的企業都是國際化企業,無一例外。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經濟大國、電子產品的主要提供國、全球制造中心,不管你愿不愿意,即使在本土市場也要參與國際化競爭,企業的國際化也符合國家長遠的經濟戰略。

  中國必須培養自己的跨國公司,中國不能只依靠產品加工出口來帶動經濟發展,由此帶來的貿易摩擦越來越多,為改變這一現狀,我們政府應根據市場原則,堅決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與當地的經濟體系融為一體。

  企業品牌是一個國家擴大自身經濟影響力的載體,日本、韓國的例子告訴我們,培養自己的跨國企業,是國家經濟“軟實力”的體現。

  扶持民族企業雷聲大、雨點小

  《21世紀》:TCL已經經過一年多的國際化運作,您在其中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李東生:我剛剛開完全國“兩會”,作為人大代表,我在兩會上提議要大力發展民族經濟,這在小組討論中得到認同。

  多年來引導中國經濟發展的有兩個輪子,一是引進外資,一是本土經濟發展,目前我們在引進外資方面做得很成功,但民族經濟發展卻受到了很多制約。

  我認為,這個時候政府應該更多關注民族企業的成長。國家長遠競爭力是建立在民族企業的成長基礎上的,是靠本土企業作為載體來實現的。衡量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要看這個國家有多少家跨國公司,目前我國在很多領域都缺乏真正的本土跨國公司,這對中國經濟來說是個隱患。

  雖然目前國內支持發展民族企業的理論和口號都很多,但通常都是雷聲大、雨點小,很多支持政策并沒有真正到位。

  在TCL國際化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大多數國家為了保護本土企業,對外資投入有限制,但這在國內是倒掛過來的,外資企業享受的政策優惠要遠遠大于國內企業。

  《21世紀》:去年底開始的股改中,TCL集團向高管出售5%股權的決定被叫停,你怎么看?

  李東生:就拿股改來說,向外資出售股權可以,向TCL的管理層出售就有政策限制,這明顯是政策存在問題。

  我們建議政府建立支持本土企業的配套政策,其中包括對企業管理層激勵支持措施,對外資投資應該設立一定的產業準入門檻,盡快實現內外稅制的統一等等。

  對于企業“走出去”這種開拓性的事情,我們得到的支持太少。雖然我們相信隨著改革深入,很多問題早晚會得到解決,但我們很著急。

  因為本土企業正承受著內外資差異帶來的競爭力的損失,我提出的具體建議有:培養大企業集團,要實現合并計稅方式,這種新的計稅方式將降低大企業的實際稅賦,目前大企業承擔的稅賦甚至要高于國內的小企業;對于不一樣的產業制定不同的標準,要考慮到企業的經營規模。

  《21世紀》:股改后,TCL集團國有股的比例進一步降低,目前外資收購A股優質資產的行為正在上演,TCL目前的股權結構是否存在被并購的風險?

  李東生:目前外資在TCL集團整體股權結構中所占的比例還不是很大,而且在工業資產領域的敵意收購還不多, TCL目前對并購的風險還沒有太多顧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855,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