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像一個國家公司 人是其唯一自然資源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07日 09:40 《IT經理世界》 | |||||||||
一位剛到新加坡做生意的中國企業家說,稱這個國家為“新加坡有限公司”是很恰當的。 劉雪梅/文 “我們國家面積小,人口少,資源不足!痹谛录悠略L問,幾乎每一位受訪的新加坡
697平方公里,全國400多萬人口,從人口和國土面積而言,新加坡無疑是一個很小的“城市國家”,只是馬來半島末端的一個小點。但它在全球高科技產業中卻有著獨特的地位。目前,世界前100強IT企業中的70家企業入駐新加坡,有來自德國、日本、韓國等國的50多家孵化器和企業促進中心;157家風險投資基金齊集新加坡,管理基金總額達161億新元(約合100億美元)。 一位剛到新加坡做生意的中國企業家說,稱這個國家為“新加坡有限公司”是很恰當的,因為它不僅僅是一個國家,一座城市(只包括一個主要島嶼和西北以及南部的一些附屬島礁),更像一家公司,組織嚴謹,上下齊心。 國家新定位:創新 9月27日的“環球企都@新加坡2005”晚宴上,摩托羅拉亞太區總裁梁念堅從新加坡國務資政吳作棟手中接過了今年的“亞洲創新獎”金獎獎杯。獲獎項目是由摩托羅拉設在上海的研發中心開發的中文手機短信最新書寫系統。這種手寫識別系統已經應用于摩托羅拉去年11月在亞太市場推出的A668機型,而在新加坡市場上尚未推出,卻已經拿了獎。 “亞洲創新獎”是由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和《亞洲華爾街日報》聯合設立的。此次獲獎的項目還有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為煩惱的青少年而設的“憂郁小王子之路”網站,馬來西亞的“天然空調”,印度的“兩棲自行車”、“改良水井滑輪”、“電子手杖”和“省力花生挖掘機”等等。 新加坡為什么要耗錢耗力設立這樣一個面向全亞洲的獎項?與它又有什么樣的好處?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新加坡就一直致力于吸引跨國公司的投資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7000多家跨國公司在此設立運營中心,其中60%選擇新加坡作為區域總部。但是現在這一經濟模式已經不再獨特,雖然跨國公司仍是投資與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但隨著中國和印度等國家的相繼崛起,褪下上世紀80年代亞洲“四小龍”之一光環的新加坡必須另建一個平臺:通過拓展海外經濟空間、利用教育充分開發人力資源以及專注于研究與開發,從而推動一個創新的知識型經濟體的形成。一年一評的“亞洲創新獎”設立的一個重要目的即在于彰顯了新加坡在亞洲乃至全球“創新中心”的國家形象。 事實上,從1965年脫離馬來西亞建立獨立國家以來,幾乎每隔10年,新加坡的經濟結構就要發生一次脫胎換骨的變化,先后經歷了從最初的勞工密集型的傳統工業到科技信息工業,再到目前的知識經濟三個階段。 前總理李光耀曾說,新加坡不像中國香港,可以放棄制造業,它必須通過投資保留制造業,同時以更高深的技術增進生產力與保持競爭力,重點就是要引進高附加值的投資。高附加值的制造業和服務業將是新加坡經濟增長的雙引擎,制造業GDP的貢獻率在25%以上,服務業去年占GDP的13%。 當天親自為“亞洲創新獎”頒獎的國務資政吳作棟對1000多名全球企業家說,創新基本上是由生存與維持競爭力的意識所推動。由于缺乏天然資源和腹地,新加坡發展初期主要是依靠對未來趨勢的預測以及政策上的創新。 為此,新加坡專門設立了一個“研究、創新及創業理事會”(Research,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Council),為政府在這三方面的策略上提供咨詢。剛剛過去的幾個月里,這個理事會出訪了經濟高度發達的北歐五國,研究其如何成功組織國內資源,實現良好的經濟增長。 理事會建議政府將新的研發策略作為下個5年科技計劃的一部分,將新加坡變成一個能吸引某些領域優秀人才的人才“磁場”,為長期經濟發展提供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些策略包括:未來5年內,科研和改革的經費將由2003年占GDP的2.15%增至3%;加強發展優勢領域,如電子、化學、海事工程和生物醫藥,并投資在環境及水科技等新領域,在基礎研究和直接的策略性研究之間取得平衡;鼓勵科研活動,加強研發項目的商業價值。 新加坡每年成立的高科技起步公司平均為3600家。與此相呼應,新加坡的創意基金業也越來越活躍。2001年底開始,有150家左右的創意起步公司獲得了稱為“種子基金”的“起步企業計劃”的支持,因為有了基金的支持,新加坡的商業培育中心逐漸增加,如今已達95家。這些培育中心協助培育1000家企業。 人是唯一的自然資源 在去新加坡的飛機上,當天的《聯合早報》頭版有一條新聞,大意是政府督促一些尚未將舊窗戶框換新的政府組屋的居民盡快行動,費用將部分由政府承擔,F在約有90%的新加坡人居住在建屋發展局的組屋里。建屋局是國家發展部屬下的機構。新加坡政府就是這樣,幾乎事無巨細,把精力投注在非常實際和具體的事務上。 在新加坡這個天然資源極為匱乏的島國上,人是唯一可以掌握的自然資源,因此人力資源受到相當的重視。人力部(Ministry of Manpower,簡稱MOM)部長黃永宏也是國防部第二部長。在過去的20年里,在新加坡的各項國家經費開支中,教育支出從來都居第二位,僅次于國防預算。 新加坡的策略是,用政府的經費來引導,形成一流科技人才的產業集群,發揮國際人才中心的效果,吸引更多的專業人才。人力部已經在海外設立了9個“聯系新加坡”的據點,就像一家企業設的分公司一樣,作為吸引和引進海外專業人才的前哨。但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更多的是主動出擊、全球搜才。例如,為了在生物科技產業上發揮世界級的影響力,新加坡和澳洲合資的E.S. Cell公司不惜巨資邀來主導復制多莉羊的蘇格蘭籍科學家柯曼(Alan Colman)。另外,新加坡政府還設立了“國家研究基金”(N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資助長期性的策略研究項目。 在這個崇尚精英教育的國家,新加坡政府人力政策的主要目標是通過持續的教育、培訓和再培訓,促進終生學習和終生就業,最有效地使用現有的人力資源。新加坡是亞洲較早經歷人口老齡化危機的國家之一,在兩年前,人力部就對企業承諾,如果企業對員工進行培訓,人力部和全國雇主聯合會將資助90%的訓練經費。而且,不排除通過立法提高退休年齡的可能性(目前退休年齡為62歲)。但是,“我們不認為立法是全部的答案! 黃永宏說,“我們有來自三個方面的挑戰:雇主、雇員和工作流程!彼頁P過一些公司為配合年長的工作群體,對工作場所進行了適當的調整。比如,麥當勞根據年長員工的身高把店里櫥柜的高度調低;蛘,在工廠的流水線上,老年員工因為遠視眼看不清屏幕,公司花錢換個大一些的屏幕。政府甚至可以提供一部分資金給企業進行更換。 誰在塑造新加坡 在新加坡這個“國家公司”的組織架構中,如果說建屋局類似于“后勤部”,人力部類似于“人事部”,那么新加坡經濟發展局(簡稱EDB)就相當于“企劃部門”了。實際上,從新加坡經濟的每一次轉型到若干具體措施的推行,EDB都是背后的一只積極的推手。 “EDB的歷史比新加坡建國的歷史還長!盓DB助理局長蔡特鑫在9月26日的午餐會上回答記者的詢問。作為新加坡經濟發展的領導機構,EDB是1961年從原來的工業促進局改制而來的,現在的主要任務是負責制訂和實施商業與投資策略,協助加強新加坡作為商業與投資環球中樞的地位。 EDB剛成立的頭幾年,派駐海外的年輕官員四處奔走,希望能吸引外國投資者來新加坡實地考察。而那些公司的執行長們連新加坡在哪兒都搞不清楚,還得轉著地球儀指給他們看。李光耀每次訪問美國和歐洲時,EDB都會安排他跟這些公司的頭頭腦腦會面或一起吃飯,以增進他們到新加坡投資的信心。去年,一本名為HEART WORK的書(中文名為《心耘:一群經濟精英打造新加坡成為第一的關鍵歷程》)梳理了EDB在建國40年中的特殊貢獻。李光耀在序里寫道:要克服瞬息萬變世界的未知挑戰,經發局自早期就有的生氣勃勃、“萬事皆行”的苦干精神必須永生不息。 EDB的核心是1995年成立的國際咨詢理事會,為EDB在全球和區域商業戰略上提供建議和規劃。理事會的副主席就是最近投資中國銀行、建行和民生銀行的淡馬錫控股公司首席執行官、總理李顯龍的夫人何晶。而14名成員是來自世界各國最知名企業的最高管理者,其中包括TCL的主席兼CEO李東生。 通過投資,EDB將觸角深入到了國家經濟的每一個領域,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新加坡的經濟模式為什么被稱作“國家資本主義”了,即通過國家控制的私人企業來進行投資,主導資本市場。除此之外,EDB還為在新加坡開展業務的國內外公司提供服務,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并為新加坡培養了一代的領導人與企業人才。 9月28日,微軟新加坡公司和飛利浦新加坡公司首次成為EDB推出的“以新加坡為基地的企業促進計劃”(LEAP)下的外國伙伴。EDB主席張銘堅說,希望新加坡本地的10萬家中小企業及一些起步公司,可以和7000家跨國公司及其他大公司有所聯系,形成比較完整的企業生態。數據顯示,不僅新加坡本地的起步公司越來越多,外國人在新加坡設立起步公司也有增加趨勢,2004年新設的起步公司中,有1/6來自外國。 今年,EDB還撥出3000萬新元設立“商業天使計劃”(Business Angel Scheme),借助天使投資的經驗和網絡,發掘并資助具有良好發展潛質的起步企業。無論是本地或是外國企業,只要在新加坡注冊并在新加坡有業務,都可申請商業天使計劃。EDB估計,此計劃到2007年將可為經濟帶來約10億新元增值,并制造5000個工作崗位。這些公司當中,有11家年營業額已超過100萬新元,70%的公司已成功地將個別的創新概念開發成產品或服務并推入市場。 相關文章:新加坡:中國企業的“碼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