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改革下一步就是改體制
百姓抱怨看病難看病貴,醫生吐槽收入低費力不討好,種種矛盾現象說明供求關系嚴重不平衡。被扭曲了的醫療服務價格確定機制,催生了全盤扭曲的醫療服務和醫生收入分配機制,如何破解這一難題,恐怕還需回到體制改革這一源頭
文|錢學明
“看病難、看病貴”已經成為壓在百姓心頭的“大山”,也是黨和政府力圖設法解決的重大民生問題。然而,醫療作為一種服務,有其特殊性,不但技術含量高,而且關乎性命人的生命。
一邊是病人對醫療水平的無限追求,另一邊是高水平醫生培養和成長難度大、周期長;一邊是病人不惜代價尋求高質量的醫療服務,另一邊是病人抱怨掛專家號難,看病貴;一邊是大醫院人滿為患,另一邊是小醫院門可羅雀;一邊是醫務人員嚴重不足,另一邊是醫學生就業率低,改行的不少;一邊是醫生嚴重超負荷工作,另一邊是醫生收入水平偏低。
種種矛盾現象說明供求關系嚴重不平衡,醫療服務價格、醫生價值沒有得到體現。被扭曲了的醫療服務價格確定機制,催生了全盤扭曲的醫療服務和醫生收入分配機制,病人花了高價買不來應有的服務,醫生出力卻不討好。
為何“看病難、看病貴”
看病“難”、看病“貴”、服務“差”,其根源可以概括為三方面。
一是不合理的醫生資源分布機制,讓病人跟著醫生“往上走”,造成看病難。雖然國家十分強調分級診療,但基層醫生水平確實難如人意,病人寧愿少報銷、多跑路,也要去上級醫院。雖然國家強調加強基層的醫療服務能力,然而,由于體制、機制、編制、工資和個人事業前途的迥然不同,有經驗、有能力的醫生“往上走”,基層又不利于培養新醫生。
二是不合理的價格確定機制,讓藥品、耗材價格虛高,處方過大,造成看病貴。看似合理合法的藥品、耗材招標采購制度,其背后隱藏著巨大的利益輸送。
三是不合理的醫院分配和考核機制,讓醫生的行為明顯趨利,不為病人著想,造成了服務差。
上林醫改破解“難、貴、差”難題
廣西上林縣于2014年開始實施醫療衛生服務縣鄉一體化管理改革,做到“三不變,三統一”,即機構位置和行政編制不變,以確保改革穩定推進;鄉鎮衛生院承擔的公共服務職能和業務不變,以確保鄉鎮衛生院的公益和公立性質;收費標準不變,以確保群眾利益。縣醫院對縣鄉兩級人員統一調配,業務統一管理,財務統籌安排。強調向基層傾斜,強化公共服務職能,全員競聘上崗,績效考核,全面提升衛生院的服務能力和水平,提高全縣醫療資源分配效率。
鄉鎮衛生院同時增掛縣醫院分院牌子。在管理上,鄉鎮衛生院既相對獨立,又接受縣醫院的統一領導。縣醫院向每個鄉鎮衛生院派遣一名主任醫生,要求每周坐診不少于一天,為期一年,到期輪流。同時,縣醫院向每個鄉鎮衛生院派遣一名主治醫生和一名護士,全日制蹲點,為期四個月,到期輪換,負責帶領和提升鄉鎮衛生院的醫療和護理水平,實現醫療和護理服務的規范化、標準化。同時,下派醫生的工資由縣醫院統一發放,并增加交通補貼。鄉鎮衛生院的醫生輪流有計劃地到縣醫院跟班接受培訓。縣鄉兩級的編制統籌使用,統一由縣醫院招收畢業生,然后一進行培養使用。
上林縣的醫改模式達到了縣醫院、鄉鎮醫院、群眾、醫保“四贏”的效果。鄉鎮衛生院提升了醫療服務能力,解決了“看不了病”的問題;縣醫院提升了效率,小病不出鄉鎮衛生院,解決了縣醫院“一床難求”的問題;看病群眾得到實惠,不出鄉鎮就能得到縣醫院水平的診療,又可按照鄉鎮衛生院的標準收費。
以普通闌尾炎手術為例,鄉鎮衛生院要3500元,縣醫院需要5000元,市醫院為8000元。由于報銷比例不同,自己承擔部分分別是350元、1500元、4000元,相差4倍、11倍,這還沒有計算交通和陪護成本。由此可見,解決看病難、看病貴,體制改革是關鍵。
城市醫院改革探路
城市如何解決看病難?同樣需要過體制改革。可以借鑒縣以下建立醫共體的成功做法,以城市為單位,將各個社區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分別與各個市級醫院實行“三不變、三統一”的一體化管理,建立醫共體,讓上下兩級醫生合理流動,按需分配。同時,所有公立醫院不再對外直接掛專家號,一律只掛普通號。并將專家分成兩部分,主任醫師留在市級醫院,所有副主任醫師,全部輪流分配到相應的社區醫療服務中心,形成前臺有若干個門診醫生出診,后臺有專家支撐的分級診療體制。初診或普通疾病,門診醫生直接診斷醫治,對于特殊病例或反復復診的疑難病例,則由首診門診醫生向專家報告,申請專家會診,專家則先聽取門診醫生的初步判斷,再詢問和查看病人的病情,形成診斷意見。這樣,醫療機構內部就形成了分級診療。
通過醫療服務重心下移,診療資源下沉,引導病人在基層醫療機構首診,形成真正的分級診療。同時上下兩級醫療機構內部的一體化管理,有利于實現雙向轉診,結果互證。
如何解決城市看病貴?關鍵是要解決藥品價格虛高。可以探索醫保局主導的藥品、耗材價格談判制度,抑制價格虛高。醫療服務價格需要特殊的管理機制,形成“買賣”雙方的約束機制。醫保局作為參加醫保人員的代表,是醫療服務最大客戶,可以利用其龐大的醫保資源,與醫療服務機構展開平等的談判。一方面對進入醫保的藥物和耗材,通過與企業一對一的談判,確定報銷的藥品價格。另一方面,通過與醫療機構(或醫療主管部門)的談判,確定醫療服務的合理價格,通過醫保付費保證醫療服務機構獲得正當合理收益。讓藥品的價格控制在生產企業生產成本加合理利潤的水平上,這是解決看病貴的主要舉措,也為解決其他復雜問題奠定基礎。醫院內部的藥品采購方法需要改變,應該在醫保局公布的醫保準入藥品目錄中,直接向生產企業采購,消除中間環節。同時實行“醫生選擇,院長決策,部門均衡采購”,讓所有有處方權的醫生選擇某種藥物的生產廠家,院長決策后,由部門按醫院所選幾家廠商,均衡采購。
如何解決醫療服務差的難題?這需要改進公立醫院的分配和考核管理辦法。公立醫院的經費應該主要來源于醫保支付和財政提供的公共經費,醫院經營狀況、管理水平高低只對醫院管理層進行考核。醫生工資類似于公務員陽光工資,維持在合理水平,且不同醫院、不同部門之間沒有太大差異,僅與醫生水平、工作量、工作環境和患者滿意程度有關,與處方、醫院效益完全脫鉤。公立醫院院長以及醫院管理層的工資,則建立績效考核機制,實行年薪制。從而形成“管理層對醫院發展負責”,“醫生對病人負責”的機制。
另外,要做到“公”、“私”分明,公立醫院保基本公共服務,民營醫院滿足多樣化、個性化服務需求。縣、市兩級公立醫院,主要負責帶領鄉鎮衛生院、城市社區醫療衛生服務中心,構成內在一體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醫共體),真正實現“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目標。市級公立醫院的資源分配,以公共資源均等化為原則,盡量縮小醫院之間的水平差距。省級公立醫院應該把為市、縣醫院培養人才和解決疑難雜癥作為自身的主要任務。國家級公立醫院及醫科大學醫院的任務是培養人才、解決疑難雜癥、從事醫學研究。
同時,大力支持社會辦醫院。民營醫院的發展,將極大地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醫療服務需求,也能滿足部分醫生憑水平實現高收入的愿望,容易實現“病人得到完善的醫療服務,醫生實現個人愿望,國家減輕財政負擔”的三贏局面。而且,民營醫院與藥廠、藥商、醫生、患者作為平等的商業服務關系,容易形成市場定價機制,為公立醫院改革提供市場參考環境。
(作者錢學明系全國政協委員、民建廣西區委主委)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責任編輯:陳楚潺
除了干貨,就是走私貨!——掃描二維碼關注新浪雜志官方微信,專注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