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達集團的黑色黃金夢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21日 17:37 中國經濟周刊 | |||||||||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鄒錫蘭 ★陳奕彤/廣東報道 2005年秋季廣交會剛落下帷幕,東莞方達環宇環保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胡昱就開始馬不停蹄地忙碌起來。 因為公司的環保項目—廢舊輪胎循環再利用處理設備在廣交會上吸引了太多的眼球。
此時,胡昱的老板—東莞方達集團董事長麥校勛又是擔憂又是興奮。擔憂是因為從2001年開始,他已經義無反顧地在這個項目上壓了4000萬元;興奮是因為直覺告訴他,這可能曙光到來的預兆。 實際上,在今年的5月17日,當方達集團與俄羅斯特克諾進口貿易公司舉行產品交接儀式,正式向俄羅斯出口成套智能型廢舊輪胎再生設備的時候,麥校勛已經看到了些許希望。 業內對于那次“交接”的評價是—“我國第一套智能型廢舊輪胎再生設備成功地挺進了國際市場”。 黑色污染—全世界的難題 人類常常無法駕馭人類文明的產物,而那些被稱為“黑色污染”的廢舊輪胎就是這樣一類東西。 或堆、或燒、或埋,或者用來填海,即使美日等發達國家也找不到處理廢舊輪胎的好辦法。在發達國家的城市交接處往往能找到這樣一類地方:成堆的輪胎猶如綿延不斷的黑山,在陽光下散發出些許腐敗的氣味,老鼠亂竄,蚊蟲滋生—這就是廢舊輪胎堆放場。 據了解,在美國每處理一條廢舊輪胎的補貼是3-5美元。葡萄牙每噸的價碼是70歐元。即使這樣還是無法抑制人類制造廢舊輪胎的速度。一組數據是,全世界廢舊輪胎已積存30億條,并以每年約10億條的速度增長。 中國的情況同樣不能樂觀。2004年我國輪胎產量達到2.39億條居世界第二,而今年產生的廢舊輪胎已超過1.12億條,約320萬噸。 一個事實是,我國并沒有像發達國家那樣的官方廢舊輪胎堆放場。相當一部分廢舊輪胎堆放在農民自家的小煉油廠里。 “兩個磚砌的窯爐爐火正旺,對著上面的土制鍋爐加熱,兩根6米多高的煙囪直冒黑煙,煉制出來的重油就順著一條長長的塑料管流入銹跡斑斑的油罐。煉油的時候冒出的煙很高,且臭味熏人。”這是國內一家農民私人煉油廠煉油的場景。 據稱,像這樣的小煉油廠,每天要燒近百只廢舊輪胎,一晝夜可煉一噸多油。油的主要去向是銷往農村。一些經常使用這種油的農民經常為手扶拖拉機的油嘴堵塞而煩惱。 有資料顯示,我國廢舊輪胎目前主要用于三個方面:其一是舊輪胎翻新再利用。其二是廢舊輪胎生產膠粉與再生膠。其三是將廢輪胎用于生產農用鞋底、建筑用灰桶、豬食槽等低技術的粗放產品。再就是近年來剛興起的有一些農民非法用廢輪胎煉油等。 雖然早在1999年,國家已嚴令禁止利用廢舊輪胎土法煉油以及使用此類燃油。但據業內人士估計,農民用輪胎非法煉油占據了廢舊輪胎處理的50%以上。 撞了南墻也不回頭 麥校勛說,正是上述原因堅定了他進軍廢舊輪胎處理行業的決心。1999年,他決定一試。 中國輪胎翻修利用協會會長姜治云介紹,目前世界對廢舊輪胎再生處理的技術有四種:一是液氮冷凍法,二是油浸處理法,三是爆破粉碎處理法,四是常溫處理法。液氮冷凍法、油浸法及爆破粉碎法由于成本高,加之會產生二次環境污染而不能推廣運用,而常溫法則代表了未來廢舊輪胎處理的趨勢。 1999年,聽說澳大利亞有不錯的廢舊輪胎處理設備,麥校勛決定去碰一下運氣。但購買一套設備需要4000-5000萬元,而年處理量只有幾千噸。更糟糕的是,“產品變性,根本用不了。”麥校勛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就在這個時候,北京某研究機構研制出一種廢舊輪胎處理技術。2000年麥校勛按照“對方出技術,方達集團出資金”的合作方式簽下了協議,還拿出820萬元購買了全套設備—主要采用化學浸泡法。 “藥水非常貴,8000元/噸,總成本就達到4000元/噸。”搞技術出身的東莞市方達環宇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鄧裕潮稱,“理論上可行,實際沒有辦法工業化。” 這種情況維持了一年。2001年方達集團無奈之下與該公司終止合作。1000多萬元的投入只買了一個教訓。 由于國內外沒有任何可以借鑒的成功案例,不少朋友認為,一個民營企業搞廢舊輪胎再生,就像制造“永動機”那樣—不可能。 “但總不能半途而廢吧。”麥校勛還是義無反顧。 2001年,方達集團自己組織了一批人馬開始整理資料著手研究廢舊輪胎的常溫處理法。“我們也到處請專家。”按照方達集團副總裁李圣杰的說法:“專才、歪才都用上了。” 據《中國經濟周刊》了解,常溫處理法的工藝思路并不復雜:輪胎清洗、切塊—將鋼絲和纖維分離—再研磨成30目左右的膠粉。但是在實踐過程中卻不那么容易。特別是研磨技術。由于要求研磨顆粒的直徑很小,而橡膠的燃燒點非常低,在機械刀具的飛速運動之下,橡膠塊極容易起火。 “一起火就宣告失敗,耗費了3、4年,投資了4000萬元,先后失敗了100多次。”鄧裕潮對《中國經濟周刊》坦言,“簡直就是撞南墻嘛!” 每一次失敗,研究人員都要對研磨機刀片的形狀、個數、厚薄、材料重新推敲。 2004年10月份,“南墻”終于被麥校勛撞倒了。 方達集團廢舊輪胎循環再利用處理設備有了雛形。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以專家評審的形式對這套設備進行了鑒定,并在2004年10月28日獲得批準認為這項技術具有世界領先水平,其中有橡膠研磨機、氣流分選機、橡膠中碎機、細型碎粒機、雙磨盤研磨機已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同年,方達集團與華南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權威專家合作,實現了自動化和機器的性能逐漸穩定。2004年底第一套裝置年產量達到3000噸。2005年初,方達集團帶有智能化控制系統萬噸生產線基本成熟。 目前,方達集團已經成功申請和正在申報的專利技術多達15項,其中常溫粉碎生產精細橡膠粉的方法正在向PCT(國際知識產權組織)申請專利保護。 黑色污染變“黃金” 2005年春季廣交會上,俄羅斯人向方達集團熱情地揮舞著小旗。 由于俄羅斯天氣嚴寒,如果得不到即時處理,廢舊輪胎幾乎要像化石一樣永久存放下去,這是一個可怕的后果。為此,俄羅斯特克諾進口貿易公司受政府委托采購廢舊輪胎處理設備。 他們去了德國、美國和東南亞,在中國也考察了幾個廠子,最后在廣交會看到了方達的產品。俄羅斯人說,方達的生產線非常實用,價格也公道。5月,這家俄羅斯公司定了三套設備:一套3000噸生產線,兩套萬噸生產線,總標的額在2000萬元。 由于天然橡膠是一種重要的戰略物資,目前各國都在尋找天然橡膠的替代品。其中,膠粉是大多數國家公認的可部分替代天然橡膠的再生資源。 李圣杰向《中國經濟周刊》介紹說,膠粉除了可用于輪胎等橡膠制品生產外,在改性瀝青鋪設高等級公路、鐵路和地鐵軌枕墊、運動場跑道、防漏防滲材料、建筑行業、橡塑制品等領域都有著廣泛的市場。同時,精細膠粉的應用在許多新的應用領域正在不斷開發,如草坪建設、體育運動場鋪設,塑料改性、水泥改性等。其中鋪設高等級公路的用途已經被業內外人士關注。 交通部北京公路科學研究所博士、副研究員王旭東認為:“在公路工程中應用廢舊輪胎橡膠粉的意義在于,既解決了社會環保問題,又改善路面使用性能和降低工程造價。” 從我國對膠粉的需求來看,到2010年,需求量預計在35萬噸左右,將比2004年增長10倍。 特別是道路膠粉改性瀝青的推廣應用,交通部已完成了西部大開發項目,即在四川、貴州、廣東、河北、吉林鋪了膠粉改性瀝青試驗路段;在城市道路方面、北京、上海、天津也鋪了試驗路段。北京將膠粉改性瀝青道路作為迎奧運項目的重點工程之一。同時,國家發改委已將廢舊輪胎的利用作為“十一五”國家重點支持項目。 看起來,整個行業的希望就在眼前,而所謂“黑色污染”,其實只是放錯了地方的黃金。 不能不說的尷尬 其實,按照預期,方達集團只搞深加工,不打算賣設備。而現實總是個令人沮喪的,如今深加工只占方達集團的一小部分業務收入。 據了解,方達集團所有的研發均靠自有資金完成。唯一從政府獲得的支持是東莞經貿委的20萬補貼。 姜治云會長認為:“現在國內利用廢舊輪胎生產膠粉的技術是成熟的,但因為國家缺乏鼓勵性政策,整個行業生存環境一直不樂觀。” 方達集團曾派專人去汽車修理廠和廢品收購站挨家挨戶的收購廢舊輪胎。但粗略翻新和土法煉油將廢舊輪胎價格炒到了900-1000元/噸。 “高的時候1100元/噸”,而市場上膠粉售價在1700-2000元/噸。利潤太薄了,搞不好連成本都回不來。”李圣杰說。 而在歐美發達國家,處理舊輪胎非但不用支付費用,還能從政府獲得一定的補貼,根據當地法律,粗略的翻新和土法煉油是被絕對禁止的。而我國廢舊輪胎的回收利用還沒有一部正規的管理法規,回收體系尚未建立。 “也曾經想過從國外進口廢舊輪胎原料。”李圣杰說,“但這好像是不允許的。”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檢驗監管司劉世遠處長說,到目前為止,中國還沒有法律或相關文件明確規定舊輪胎是否可以進口,因此,作為執法者在實際工作中將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去國外辦廠?目前就更不可能了。”李圣杰說。雖然有華商表示愿意協助方達集團在美國設廠,但因為集團資金及人才問題,方達只能把這個計劃后置。 為了緩解資金壓力,麥校勛和他的下屬們決定賣設備—有的整體出售,有的分開出售。 秋季廣交會結束后,方達集團的研磨機、氣流分選機、中碎機、細型碎粒機將分別以每臺幾十萬的價格賣出,以回籠部分資金。而與華南理工大學共同研制成功的膠粉快速脫硫專利技術也早已經以850萬的價給賣給了安徽普華集團公司。 “目前只能生存第一。”麥校勛說,“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