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戴璐
自太平洋建設集團一夜成名之后,許多人都對BT的賺錢模式充滿了好奇。民間資本以建設——移交的方式,即所謂的BT模式,投資市政設施,究竟是怎樣賺錢的?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專門研究民間投資公用事業(yè)的郭勵宏認為,真正的BT運作,一般
要承建方自己籌錢投資項目建設,等項目完工后再轉(zhuǎn)交給委托建設部門,然后,委托方通過分期付款等方式償還投資方,并給予更高的利息回報。由此,BT方式的主要盈利來源一是政府部門給予的利息補償,二是在工程建設中嚴格控制成本,盡量低于政府的報價。
BT模式能否讓民間投資者快速膨脹錢袋?從事多年研究調(diào)查工作的郭勵宏認為,BT投資一般的回報率也就是在10%左右,而太平洋建設集團據(jù)稱有望達到35%左右的毛利率,讓人不敢想象。
嚴介和對公司在BT項目上的高利潤,公開解釋為規(guī)模效益。大致意思是,多個BT項目同時進行,可以在物流、材料、管理上進行整合與利益共享,從而使項目的造價低于政府報價,進而獲利。
那么,做大BT盤子并嚴格控制成本的模式,是否確實可以讓基礎設施投資的回報率,放大若干倍?
郭勵宏認為,這種盈利模式有可取之道,但是仍然有諸多疑惑之處。畢竟,BT項目要求投資者有30%的自有資本金,而且不許以此負債。這意味著,當企業(yè)家同時拿到多個BT項目時,他必須學會以小博大的本領,才能撬動這些項目。否則,沒錢投入,項目開不了工,簽下再多單子也形不成規(guī)模效益。
資金在各個項目間滾動使用的說法,被不止一次地提到過。換句話說,嚴介和玩的是三個茶壺兩個蓋的游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