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商學院動態 > 正文
 

學殤 逝去的大學精神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07日 16:17 《董事會》

  文/魏云芳

  如果要想成為一個偉大的國家,有眾多大學還不夠,還必須有偉大的大學,至少要有一兩所。“偉大”主要是就它的精神氣質而言,要挑戰世界,而又包容世界;立足本國,而又面向全球;傳承過去,而又超越過去;把握未來,而又腳踏實地

  中世紀的歐洲,有三個機構是并列的,一是教會,二是世俗政府,三是大學,由此可見大學的重要和獨立。大學不但是培養人才的地方,更是塑造和發展人文精神的地方;因此大學教育的兩個基本使命:一是人類創造能力的挖掘和提升,二是人類文明的延續和提升,前者只是就專業人才的培養標準而言,后者則涉及到大學對精神世界的關照。

  大學之本

  在世界上多數偉大的文明里,很早就有了高等教育機構。古希臘有柏拉圖執教的“學院”。中國有“太學”、“國子監”等,后來還有“四大書院”。這些機構都不是今天“大學”的直接來源。今天的大學來源于中世紀末。公元11世紀,“大學”最親近的祖先在意大利中部的博羅納出現。11世紀末至12世紀初,“大學”在法國和英國先后出現,然后逐步傳播到西班牙、葡萄牙、德國以及美國等地。

  大學從其在近代出現直到今天,人們就沒有停止過對大學“應該是什么”這一理念的探討和爭論,其間的演變,至少經歷了從教育機構、研究機構到服務機構三個階段。但是對于什么是大學精神,卻是百年來一以貫之:它就是1852年英國紅衣主教紐曼說的:大學乃是“一切知識和科學、事實和原理、探索和發現、實驗和思索的高級保護力量;它描繪出理智的疆域,并表明在那里對任何一邊既不侵犯也不屈服”。

  中國現代大學教育的創立,要追溯到20世紀初。雖然起步(以1928年國立清華大學的成立時間為標志)相對較晚,但現在大家公認,中國現代教育的起點卻不低,而且很快能和西方大學接軌。這一切應當歸功于20世紀初那一代傳統讀書人,如北大校長蔡元培、南開的創始人嚴修、交通大學校長葉恭綽等,雖然他們的基礎教育是在封閉環境中完成的,然而他們又是眼界開闊之人,出去走一走,就能敏感地把握世界的潮流,從而實現了中國教育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

  由于中國現代大學的開端直接與現代教育接軌,這使得中國現代大學從一開始就呈現出一派生機。清華大學自1928年正式建立國立大學,到1937年抗戰爆發之時,只用了約10年的時間就成為世界知名大學。她成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她在開始之時就能夠吸取現代大學的精華,那就是大學獨立和教授治校,這是現代大學的命脈。交通大學校長葉恭綽在其開學典禮上有過一個演講,足以看作是中國現代大學教育之本。他說:“諸君皆學問中人,請先言學問之事。我認為諸君修學當以三事為準衡:第一,研究學術,當以學術本身為前提,不受外力支配以達學術獨立境界;第二,人類生存世界貴有貢獻,必能盡力致用不負一生歲月;第三,學術獨立斯不難應用,學術愈精,應用愈廣,此所謂學術獨立非必與致用分離。夫學術之事,自有精神與范圍,非以外力逼迫而得善果者。”此后,此宗旨又為烽火中西南聯大所秉承、發揚。以至于20世紀前幾十年,誕生多位中國百年來的一些學術大師,一些可以比肩世界的煌煌學術成果也多出自此時。

  大學之亂

  雖說在建國后的四十年,中國大學未出過幾個學術大師,但多數大學仍秉以“教書、育人”之精神,多數教授們仍秉承前代的衣缽,專心于“學術、授業、解惑”。然而,歷史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的大學發生了讓人瞠目的改變——各種亂象登堂入室,幾欲成為主流態勢。

  亂象之一,學術腐敗無窮盡。言學術,自然離不開大學,言大學自然離不開教授。有人用這樣的一句話來描述上世紀90年代末之后中國大學教授們的學術生活:“他們突然間由謙謙君子一下子變成了小偷強盜。”中國學術腐敗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況呢?截至2005年12月31日,在互聯網上以Google檢索“學術腐敗”這一關鍵詞,可以看到中文網頁有909000之巨,其中中文簡體網頁占86.4%,說明它們絕大多數與大陸學界有關。要知道,一個時代的學風,從本質上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文化精神。

  確切地說,中國的學術腐敗還不是單純的“學術方面的腐敗”,而應該定義為“學術界的系統腐敗”,而且表現為一個漸進的三個層面:一是學術行為的腐敗,這是個人行為,主要表現就是學者在從事學術工作時不遵守科學道德,或利用自己的學術地位從事不道德、甚至非法的牟利活動;二是學術權力的腐敗,這是集團行為,主要表現就是在學術界,權力運用的實質就是瓜分、掠奪學術資源,也就是進行對自己有利的利益再分配;三是學術原則的腐敗,這是學術界系統的整體行為,主要表現就是學術界的頭面人物打著“學術”的幌子,與貪官為伍,與奸商勾結,把攫取利益的黑手伸向政府和社會。

  亂象之二,“菜”教授與“水”博士齊飛,“爛”校長共成亂一色。以過去的教授為研究對象的謝勇說過:“過去的教授是手工生產的,少,也就值錢,今日的教授是機器生產的,多,也就貶值了。如果一個社會什么人都敢以教授自居,那自然什么人也就敢隨意嘲弄教授了。” 確實,在中國的大學,教授人數之多、教授等級之繁雜也是旁無鄰舍。據說一個大學校長的司機竟被評為副教授,而一個大學的膳食科長都不稀罕當教授,而要當博導。這也許是坊間笑話,但在中國的大學里,任何人,只要稍微有點手段,并且靠夠了一定的年頭,就可以得到教授的頭銜卻是事實。“大學教授太多太濫”,這是全國政協委員、華東理工大學教授張鑒祖做出的結論。

  這當然還是就教授的數量而言的。如果就學術水平而言,今日的教授更應當感到面紅耳赤、心之有愧才對。就目前而言,中國大學教授整體學術水平之低劣,不論是與世界各國橫向比較,還是與中國百余年學術史的縱向比較,都可謂創了歷史新低。中國的教授到底有多“菜”?沒有真才實學的商人吳征,竟能夠輕而易舉地成為北大清華的客座教授,或可說明一些問題。

  在過去的十年間,中國學術界多得不僅是教授,還有博士。博士多到了什么程度?據說目前在讀博士生人數已經達到12萬人,僅次于美國和德國,穩居世界第三。按教育部的規劃,到2010年,中國每年將有5萬人獲得博士學位,成為世界第一。而眼下博士的教育幾乎可以與牧童放羊相媲美。一個博導同時指導幾十名、上百名博士研究生的例子已經算不上是新聞了。據說某大學的一次博士論文答辯會,一位博導的8名弟子同時上陣,一舉拿下了8個博士學位。這也難怪人們把這些新科博士稱為“水”博士。中國的博士到底有多么“水”?北京科技大學冶金系的一個博士研究生在七天之內完成博士論文,可以說是世界之最。

  那么中國的大學校長“爛”到了什么程度?看一看下面這個榜單讀者就自己做結論吧。涉嫌上海交大招生黑幕的有其校長在內的4名中國一流大學校長;涉嫌抄襲剽竊的有東南大學校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公開嫖娼的有合肥工業大學副校長;參與經濟犯罪的有延安大學校長、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院長、同濟大學副校長、首都經貿大學副校長、成都大學副校長、成都理工大學副校長……如此大規模的大學校長腐敗,不僅在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發生過,在世界歷史上也絕無僅有。

  亂象之三,“招生黑幕”次第來。大學手中有什么特權嗎?有!第一,他們有招收學生的特權;第二,他們有授予學位的特權。在我們這個重視知識、重視學位、喜好攀比、講究“面子”的國度,這兩大特權自然可以得到出神入化的運用。

  中國大學使用授予學位特權的招數是五花八門,什么

專升本,什么函授碩士生,什么學位博士,其本質,與販賣學位毫無二致。最近有消息說,
北京大學
哲學系的一個研究生班錄取了一名只有初中學歷的青年,并且接連催促對方交納兩萬多元的學費。所以說,在目前的中國,只要有實權,什么樣的學位都能夠得到;只要肯交錢,什么樣的學位都可以買到。

  利用招收學生的特權來搞腐敗,我們已知的有,被央視曝光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在自家BBS上現形的上海交通大學,能讓沒有繪畫基礎的人在美術系高考專業課中得到第一、第二名成績的海南大學。大學招生到底黑到了什么程度?一位經常采訪高校和地方教育部門的記者坦言,就他所知,以上曝光的招生丑聞,僅是高校招生黑幕的冰山一角。

  其實,與研究生招生相比,高考招生還算是比較公正的。研究生招生有保送推研、代培擴招等多種名堂,而每個名堂下面都有各自的骯臟勾當。不久前,

武漢大學的“推研”黑幕被揭:該校新聞與傳播學院專業學習成績前三名的學生,在“推研”時竟然全部落到前三名之外。至于原因呢……其實,就是在通過正常考試這個途徑來招收研究生,很多大學做得也不干不凈:由于專業課考題由招生的教授來出,而考卷也是由他來判,再加上所謂的“復試”,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一個教授想招誰,誰就能夠考上;如果他不想招誰,即使是累死,考上的希望也不大。這在中國的很多大學已經是公開的秘密。有位博導就恬不知恥地這么炫耀:他招的研究生,或者是局級干部,或者是美女。

  亂象之四,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鼓噪。從創立國內一流大學的“211”工程到創立世界一流大學的“985”工程,可以看出政府對于建設高質量大學的決心。但從教育學的角度來審視,“985”工程是非常有悖常理的。首先,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從未有過由中央政府出面、如此大規模地打造“世界一流大學”的先例。其次,僅靠金錢不能夠造就世界一流大學,這已經是國際高等教育界的共識。第三,目前世界公認的一流大學幾乎都是自己成長起來的,而推動他們成長的動力有兩個,一是堅持學術原則,二是擁有充沛的資金。中國的大學放棄學術原則在先,要靠金錢進入一流大學行列,無異于緣木求魚之舉。

  這一幕無疑讓我們看到某種相似之處,只不過上世紀50年代的“大躍進”是發生在經濟領域,而當下的是在教育界。大躍進的實質與結局,已經被歷史充分地證明了它的盲目和失敗。而在當時,中國的一些學術領袖就曾為那場運動提供“理論依據”,甚至推波助瀾。而同樣在 “985”工程開始后的幾年間,中國學術界的頭面人物,也就是北大、清華的校長書記們,罔顧歷史事實和現實條件,先后提出了北大、清華進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的“時間表”。事實上,開列進入一流大學行列時間表,在性質上與在大躍進年代提出“畝產萬斤”理論是一樣的。歷史的悲劇正在重新上演。

  大學之嘆

  以上中國大學校園內的種種亂象,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在大學乃至整個中國學術界成為“主旋律”,倒是恪守學術根本、學人底線的教授反倒成了“珍稀”之品。對今天的中國大學而言,大學精神為何物,恐怕已是十分遙遠的事情了。在這樣的氛圍下,大學校長似乎首先不是教育家,而首先是一個官員。且不說上世紀上半葉蔡元培、胡適時代的中國大學氛圍,就是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的大學氛圍,今天的中國大學也已遠遠落后了。我們很難想象這樣的大學還能夠教書育人嗎?更不要說堪當本應該承擔的“科教興國”的重任了。

  2001年年初,瑞士洛桑國際管理開發研究院發表的《2000年度國際競爭力報告》顯示,中國的國民素質、科學技術和國際競爭力在世界的排名連續下滑:國民素質由1998年的第二十四位滑至第二十九位,科學技術由第十三位滑至第二十八位,國際競爭力由第二十四位降至第三十一位。清華大學教授就此進行調查后認為,這與中國高等教育素質嚴重下滑有關,主要原因是高等院校教師中出現“斷層”、行政干預過多、高校創新受限制等因素制約。

  根據2003年年底發表的《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競爭力報告》,中國的全球“增長競爭力”下滑了十一位。在全球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中,中國由2002年的第三十三位,降到2003年度的第四十四位,排在波蘭之前,南非和斯洛伐克之后,其中以技術和公共機構兩個單項最為落后。該份報告的負責人、經濟學家Augusto Lopez-Claros強調:“全球競爭力報告并非著重在目前的經濟水平,而是以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動力為準。”而“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動力”的源泉,正是大學。

  2005年10月8日的英國《金融時報》以“中國高素質大學生短缺有礙經濟增長”為題,報道了咨詢公司麥肯錫就中國大學生質量所做的調查:中國缺乏訓練有素的畢業生,這可能阻礙中國的經濟增長以及發展更先進的產業。大學采用的是基于理論的、教科書的、事實的、導師傳授的教育方式,既未教給學生為全球企業工作所需的實用和團隊協作技能,也沒培養出學生創新能力的潛質。

  香港中文大學的金耀基教授很清醒地指出:“現在全世界各地的華人都在沾沾自喜,因為國際上有很多人都在說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我不知道這話的根據在哪里。在我看來,要想21世紀成為中國人的世紀,中國必須要有幾十所世界級的大學。”而香港科技大學的丁學良教授,在研究了世界眾多大學的興衰與大國的興衰之后的結論是:“要想成為一個大國,必須有眾多的大學。這里的大國不一定指疆域遼闊——‘大國’在英語里不是‘a big country’,乃是‘a great power’,是指在經濟規模、創造的物質財富、全球競爭力、國際影響力等方面,對全球都有重要意義。而如果要想成為一個偉大國家,有眾多大學還不夠,還必須有偉大的大學,至少要有一兩所。‘偉大’主要是就它的精神氣質而言,要挑戰世界,而又包容世界;立足本國,而又面向全球;傳承過去,而又超越過去;把握未來,而又腳踏實地。”顯然,擁有這樣的大學,對于當下的中國可能只是一個美麗的夢。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