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園林承載中國記憶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2日 13:38 財經時報
本報記者 王海珍 《財經時報》:你具體有什么樣的造園理念?可否談一些你幼時的園林記憶? 葉放:造園時,有兩個對我特別重要的思路。第一個就是要以現代理念造園。無論元素符號,還是語言手段,都融入我對現代文化的解讀。藝術是呈現文化的生命體,隨時代變化而發展。第二個思路是,將藝術回歸生活。琴棋書畫作為古代文人的生活狀態,已經傳承了千百年,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推出門外。 記得童年時家里辦堂會,可能是才子佳人戲不讓我們小孩子看,晚飯后就安排我去睡覺了。當演出開始,絲竹聲傳過來,我就頻頻借口上廁所,因為可以經過窗口遠遠看見舞臺一角。婉轉的聲音、迷朦的燈光,那份記憶非常美妙。因此,當昆曲、評彈出現在南石皮記的雅集后,參與過的中外人士不計其數,這文化體驗的魅力讓每個人都很陶醉和留戀。 《財經時報》:在你的園林里舉辦這些雅集,是不是為了表達你對傳統文人生活的向往? 葉放:更確切地說,是為了讓藝術回歸生活。操琴、聽曲、吟詩以及品茗、讀書,這些雅集活動強調居家時的藝術體驗。傳統文人的生活曾經充滿了哲學精神,文化思想被附著到生活的每個情節,他們把生活中的事物變成一種審美、一種理念的積淀,文化不只是被仰視和珍藏的專屬。而今天的生活變得異常務實和物質化,與文化的距離變得遙遠。 現在我們要強調生活的品質、價值和信仰,并不是要講大道理,而是讓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我們也常參加藝術活動,但那都停留在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和大劇院、音樂廳等殿堂里,和你的生活沒有什么直接關系。 《財經時報》:能否談談園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作用?你造園時是否已經考慮到雅集所需要的場所問題? 葉放:確實,我造園時就有這樣的構想。水榭、平臺和可靠坐的曲廊等,就是為現在的藝文活動而設計的。因為庭園本就是中國文化的承載空間和傳遞媒介。 其實,古琴是文人間交流的一種語言方式,并不適合大型的舞臺演奏,在城市生活中,庭園是操弄它的最佳場所了。而昆曲則更是,《牡丹亭》、《西廂記》等等,不需要什么道具,一個眼神、一個手勢就可以借景山水花木。雅集是古琴、昆曲、評彈等藝術世代傳承的傳統方式。 《財經時報》:像古人那樣聽戲,做壽筵,這樣的活動,是否有“玩文化”的嫌疑? 葉放:不能這么說。局外人看見我們做的壽筵,首先的想法是,我們在拍電影,而且是古裝戲。再仔細看看,又不像。當你發現自己在電影般的情境中生活著,自然會充分感受到,其實我們的禮儀是多么快樂。 我們借助程式化的禮儀,還可以保存傳統,比如傳統建筑、傳統音樂、傳統服裝和傳統手藝等,并借助這種與傳統的親密接觸,喚起對文化的記憶,讓你在快樂的過程中感受到文化的影響力。文化不能太媚俗,也不是太清高,讓深刻的東西變得親和才是高明,讓風雅走進我們的生活,這才是最重要的。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