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畫家葉放:700萬元蘇州造園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2日 13:37 財經時報
本報記者 王海珍 擁有私家園林,是古代中國士大夫們的夢想。如今,蘇州畫家葉放重拾古人園林夢,耗費巨資興建了一所現代私家園林。他試圖以此恢復中國的園林文化,塑造一種藝術和生活融為一體的人間仙境 在有天堂之稱的蘇州,私家園林是這個城市最顯著的象征,像拙政園、留園等經典園林,都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現在,有人想延續蘇州歷史悠久的園林文化,造一個園林過生活。 蘇州畫家葉放擅長現代水墨畫,對他而言,“南石皮記”園林,是他另外一種藝術創作,只不過這種創作,是以泉石代替了筆墨。 “造一個園林一直以來是我的夢想,”葉放說。葉放是乾隆年間的狀元畢沅的后人,外曾祖父任定海知府時建造了畢園,葉放生于園,長于園,直到文革時期,園林被人當作“七十二家房客”的大雜院,才被迫搬離園林。但是兒時小徑彎彎、院落深深的園林痕跡,卻一直在葉放心中揮之不去。 現代人的園林夢 2002年,葉放和幾位朋友共五戶人家,商量著一起買下了蘇州十全街南石皮弄里的一排聯體別墅。房子價格不算高,每家最初買房大概花了100萬元,都有一個獨立的小花園,被開發商稍微收拾了一下居然有模有樣,潛藏在葉放心中的私家園林夢蠢蠢欲動,他說服其他幾位朋友,打掉隔墻,連在一起成為一個獨立的大空間,算下來光院子內部就有500平方米左右,成為園林最原始的胚子。 葉放的幾位鄰居,兩家來自臺灣地區,兩家為美籍華人。臺灣人中一個是開畫廊的,另一個是臺灣古董界的教父級人物。美籍華人都是IT界精英,一個是摩托羅拉研發中心負責人,另一個是思科中國華東區總經理。五戶人家關系融洽,都是追求生活風雅之人,對園林生活心生向往,信任葉放,建造園林就全權交給葉放了。 在建園林之前,葉放查看了大量的中國古代園林著作,中國明代造園家計成的《園冶》中提到“三匠七主”,意思是園子最終的樣子三分靠匠人,七分靠主人。主人的意趣決定著園子的氣質。園林如藝術品,本身就是一種即興的創作。葉放按照自己兒時園林的影子,開始構建他的現代園林,2002年2月,南石皮記正式開工。 “圖紙是自己畫,工人也是自己親自選過之后聘請的,某些時候,我有些追求完美。”葉放笑著說。一頭飄逸長發,嘴角總是隱含笑意的他隨和溫厚,不是喜歡較勁的人,只是對園林除外。 六個月后,假山建成,開始移花接木;繼而開始填充細節之美。葉放用許多新鮮的元素,讓整個景觀更適合現代人的審美觀。屋檐上用玻璃來裝飾,是葉放的一個創新。按他的說法,古時“結草為廬”也是有不同式樣的,有全草的,也有木草結合的,所以這種材質嫁接的方法也是有典可循的。玻璃屋檐上的書法,作為裝飾也記載著主人的哲學思想,三面分別是王羲之的《蘭亭序》、懷素的《自敘帖》、楊凝式的《神仙起居法》,剛好是儒釋道三家思想的集成。這是兒時畢園留給葉放的深深烙印。每家屋前都有個美人靠,有疏有密,很有節奏感,樣式一致,卻不呆板。 造這個園林時,葉放遭遇很多議論,有的說是不守古訓,有的說是遠離了章法。意見大都來自有豐富園林經驗的老工人們,在給亭子上瓦的時候,葉放建議用全瓦,而施工者認為蘇州園林就應該是用小瓦的,甚至有段時間,一心復古的工人用罷工來抗議葉放對園林的創新。在朋友眼中不怎么會說“NO”的葉放,卻堅持自己的想法,在他的堅持下,還是放棄了小瓦的傳統做法。 葉放有自己的道理,因為只有這樣,才和周圍的建筑和諧。園子是今天的,所以一定得適應今天的生活,衛生間有空調,這樣才是舒適的,更何況小瓦全瓦之爭。另外還有各個時段不斷變幻的燈光,屋檐上雨棚的玻璃材質。現代與古典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有生活便利,也有古意情趣。這也如同葉放本人,雖然喜好復古生活,有士大夫的生活情結,卻并不妨礙他用手機,用電郵這樣的現代通訊工具。 歷時三年,耗資200萬元,精挑細選700多噸石頭、30多種古樹名木,外加葉放在江浙等地選購材料時跑壞的一雙鞋子,終于,葉放心中的園林建成了,取名“南石皮記”,以應南石皮弄這一地名,更多的是有一份隨意淡雅的小品含義在內。 “南石皮記”雖小巧,里面卻包含著水榭、半亭、假山、石室,半欄橋、荷花池、美人靠、活水源等各種古典園林的建筑元素。園林四季,各種花次第開放,先是臘梅、迎春,之后有桃花、紫藤、金銀花,八月間荷花艷滿水池,十月是石榴的天下……葉放的園林生活才剛剛開始。 傳統的園中雅集 葉放造園時心思細膩之處令人嘆服。園林內的每一處都有典故出處,比如單邊的橋、“扣石為兄”的故事等,這些細微的地方做得相當精致。 園中有池,一角是假山,園雖不大,假山卻石質琳瓏。為這假山,葉放花了功夫,今天壘起來,明天他左看右看,覺得不美便叫人拆開重做,不厭煩瑣。園中的植物也有講究,無論是階前細葉纖纖的書帶草還是墻下紅豆累累的天竺,抑或是池中的幾莖殘荷,院中的三竿翠竹,仿佛都能從詩文里找到出處。 玻璃推門和橋上的玻璃裝飾帶上有自己做的回文詩詞,文人的詩詞游戲被葉放用來裝飾這個雅致的庭院。房子的墻壁上有零星的文字雕刻,把漢字作為一種符號鐫刻在日常的生活中。從后門進來,還有一個有趣內容:文字游戲。進門的門軒上有個待對的對子:煙鎖池塘柳。偏旁上含著金、木、水、火、土。對的要求是不僅意思上對,文字上對,而且文字的偏旁上也要對。葉放說,如果你對好了,獎品是南石皮記請你三個月的吃住。 池塘內最初放養了十五條鯉魚,一年多的時間內,竟然繁衍了上百條,若是有人拍拍手,上百條紅色的錦鯉似通人性一般,就會齊唰唰游過來。葉放說,功勞全歸他女兒,每天放學回來,小女孩會拿著魚食,蹦蹦跳跳地跑去喂魚,拍手漸成了放魚食的信號,于是魚兒聽到拍手聲就會一起飛奔,場面煞是壯觀。 每日,葉放就在自己的園林里休憩,畫畫,閑時背著手走過小徑彎彎,兒時的回憶會慢慢彌漫上來,這是屬于他自己的空間。還有一些時間,他會將自己的園林貢獻成為文人雅士聚會的場所。如今,外地文人去蘇州不去葉放家,會覺得是一個遺憾,他的私家園林,也漸漸成為許多雅士墨客聚集的地方。 私家園林造好以后,他常常在園子里與友人一起舉辦各種雅集,堂會。現代人對這類名字有點陌生了,雅集、堂會被PARTY、聚會這種更為西化的詞語取代,葉放有時會想,中國人接受西方的時尚觀點時,到底有多少是真正意義的領會?又有多少成為潮流的盲目附庸?而我們的時尚標準又在哪里呢? 他將每一次雅集視作創作,會投入十分認真的準備。比如去年中秋節,他策劃了賞月雅集,三十個國家的美術館館長,在上海參加完雙年展后,跑來蘇州尋幽訪古,晚上一群人來到南石皮記,參加葉放組織的的賞月雅集。先游園品茗,再聽曲觀戲,評彈開篇有“賞中秋”、“鶯鶯拜月”、“蘇州好風光”等,昆曲折子有“驚夢”、“尋夢”、“拾畫”等,來賓們散坐在水邊平臺、欄桿和曲橋之上,每每唱過一段后,還要問上幾句。雖然有的未必能夠聽懂,但是中國傳統文化卻給他們許多沖擊,一位德國朋友說:“你給我們帶來了無法言傳的感悟。” 雅集中還有壽筵,葉放會受壽星之邀,策劃一個古意盎然的壽筵,如果有人開車,需在進園林很遠的地方,停下,換成古時的小黃包車入內。曲徑幽幽,會有一到兩個古時丫鬟裝束的女孩擎著燈籠在前面引路,邊上還有江南絲竹伴奏,入場的人必須穿布鞋,葉放解釋說,這是情景暗示,更易與園林氛圍相契合。 之后是古式的拜壽儀式,主賓抱拳作揖,寒暄致禮。小輩還要下跪叩拜。等客人都來齊之后,由丫鬟帶著游園,然后壽筵正式開始。在這種儀式中,參與者會發現,中國的民俗禮儀,不僅有禮有節,還蘊含著豐富的精神托賦與情感介入。喜歡古式壽筵的人很多,許多人盼著葉放能為自己的壽筵做雅集策劃。葉放說,雅集在我來說,是一種藝術創作。從中,可以感受到中國文化的獨有韻味。 園林里的現代生活 葉放是好古之人,寫字喜好繁體,出門愛穿唐裝,名片上的電話號碼也是零伍壹貳……,有人說他是名士,過著士大夫生活,他反駁:“現代生活中不可能出現名士,生態環境不同、文化狀態不同,我所做的只不過是想要恢復一種文化。”這些雅集對于葉放而言,并非僅僅是表達了一種對傳統文人生活的向往,更確切地說,是為了讓藝術回歸生活。 在葉放完成“南石皮記”后,曾經不下八、九十人找上門來讓葉放幫助他們造園林,來者有商賈富戶,有房地產商,也有文人藝術家,葉放一一婉拒,只接了一個園林修復的工作。“那個園林曾經是唐伯虎舊居,”葉放說,他修建園林,是作為一個文化記憶來完成,余者不接。 而對于私家園林這種形式是否會成為現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葉放的理解是,園林具有一定的文化情結,它強調的是融于自然,將生活融于藝術,把藝術置入生活的一種生活方式。在現代社會的背景下,經濟快速發展,涌現出了很多具有這樣經濟能力的人,他們為了暫且躲避現實生活的叨擾,就有可能去呈現這種夢想。但是葉放也擔心,商家的推波助瀾,可能會將園林生活變成一種符號,變成一種點綴。 在南石皮記建造完成之后的札記上,五位戶主每人留一段話,寫一寫感受。大家都以為愛好風雅,喜好古詩詞的葉放,會來一段絢麗華采的文字,誰知他提筆寫了一句:“造一個園子過日子。”如此大白話與他平時行文喜歡“之乎者也”的風格大相徑庭,葉放說:“這是我的真實想法,園林是一個生活的地方,不是標本,也不是符號,它是實現讓藝術回歸生活的地方。” 葉放的作品,畫的也是亭臺樓閣的園林,他會時常將自己置身于作品之中,仿佛自己就是筆下園子里的一個員外。現在,我們好奇的是,當他全心交付給這座園林,在古代游走時,突然迸響的手機鈴聲,是不是會讓他悵然所失?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