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生活 > 正文
 

情調法國慢生活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13日 14:35 財經時報

  陳利純

  懂得品嘗法國餐不是附庸風雅,而是一種商務人士的社交技巧,體現一個人的社交素質,讓你贏得更多的商業機會

  食物不是餐桌上的物體,而是一個人生活的狀態。在巴黎,形容一個人輕松自在,
會說être dans son assiette(在他自己的盤子里);在紐約,形容一個人很有錢,會說“他去Jean Georges吃飯”。或許我們還無法像彼得·梅爾那般瀟灑,放棄了倫敦的高薪到普洛旺斯過悠閑的生活,但是,至少我們可以走進餐廳,走近餐桌,用美食“法國”地生活。

  流動的盛宴:法國美食節

  法國美食節在中國已經舉辦到第五屆了。雖然北京王府井大街上只有100米左右的展區,但各自展區里的法國傳統食品卻是琳瑯滿目:葡萄酒、奶制品、巧克力、咖啡和水。巴黎人自詡“每一次進餐都意味著一場宴會”,對于這個流動的盛宴,他們也不忘裝點上法式的精致:矗立的“埃菲爾鐵塔”讓人感受到了法國氛圍,精心挑選的圖片展奉上了一道視覺甜點。聽覺也沒有被怠慢,每天下午都有一場法國音樂表演。客人還可以坐在半封閉式的休閑區里,悠閑地享用這一切——正如法國食品協會北京區經理雷鳴先生強調的:“法國食品要慢慢地享用。”

  熙來攘往的人群輪番圍住了展賣區的柜臺,不少人對這些包裝精致的法國食品充滿了好奇,一位女士甚至執意想要購買柜臺里裝飾用的小禮包——或許在這樣的氛圍里,一切都變得美味無比。女性消費者,特別是抱著孩子前往的媽媽們比較喜歡奶酪和巧克力,而最受歡迎的仍然是葡萄酒。據法國食品協會市場推廣經理張文輝介紹,最初進入中國市場的法國葡萄酒廠家有中途退出去,后來又進來的。隨著他們對中國市場的了解,進駐的廠家已是越來越多。

  去年法國食品協會在北京、上海、香港、臺北、東京、首爾為70多個酒莊做了一次巡展,結果廠家都認為中國比其他國家更有潛力。法國葡萄酒在中國的銷量也一路穩步上升,目前大概占市場份額的38%。本次美食節,更是匯集了法國最優秀的葡萄酒商。記者在現場詢問了幾位消費者,他們多數表示是買回去送人的。張文輝解釋,用葡萄酒送禮是北京市場的趨勢,而上海則日常銷量比較大。“其實法國葡萄酒是種佐餐酒,這個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中國人還未形成這樣的概念。如果形成了,這個市場將非常大。”

  品美食拼時尚

  在時尚人士眼中,法國就是時尚的代名詞。其實法國還是一個農業大國,是全球第三大農產品出口國。占用了全國54%土地面積的不是

奢侈品旗艦店、香榭麗舍大街、左岸,而是農牧業。在著名的11個葡萄酒產區內擁有近8萬家歷史長達幾個世紀的葡萄酒莊園,連奶酪都有400多種。當然,在吃方面法國人同樣不失時尚,即使吃飯問題也辦成奢華的、感官刺激的、同時又不失嚴肅的展覽。

  農產品工業是法國第一大產業,2004年營業額達到1,380億歐元,而且這個數字還在逐年上升。法國人最愛吃的菜是蝸牛和青蛙腿,最喜歡的食品是奶酪,最名貴的菜是鵝肝,家常菜是炸牛排外加土豆絲,名流顯貴的佳釀是香檳,情人之間饋贈的是朗姆酒。作為葡萄酒之鄉,法國人還是世界飲酒冠軍。

  了解法國人的最好方式是品法國葡萄酒、吃法國大餐,檢驗一個人的品味階層和時尚程度也一樣。正如彼得·梅爾在《品位》中所說,一個上層人如果不懂如何吃某道法國菜肯定會臉紅耳熱。即使你不屑于以上層人自居,在隆重的晚宴中誤把漱口水喝下去,或者把洗指碗里的花當甜點這樣的事也不大體面,說不定就會被暗暗稱為“漱口水先生”或“洗指碗小姐”了。

  越來越多的商務人士像學習打高爾夫球一樣學習品葡萄酒,逸香葡萄酒公司總經理文含的觀點則有另一面的代表性:“懂得品酒不是附庸風雅,而是一種商務人士的技巧,體現一個人的社交素質,讓你去賺更多的錢。”其實從路易十四開始,法國的飲食外交便世界聞名。在法式宴會鼎盛時期,餐桌上一次可上200道菜。一般而言,一頓法國菜有開胃酒、頭盤、湯、主菜、甜品和咖啡,這樣吃下來也要花上幾個小時,可以道盡國事家事天下事。

  輝映城市氣質的法國餐廳

  近幾年巴黎人嘴邊多了一個新詞:fooding,就是food+feeling(食物加感受)。其實是用一個新詞總結了傳統:品美食,講感受,重感情。也就是說,除了食物的色香味及營養外,還講究餐廳的環境、擺盤的藝術、味道的搭配等形成的感受,重視在同桌共餐中培養感情。

  法國的餐飲大致可以有四種不同的類別:Café(咖啡館),Bistrot(法式小酒館),La Brasserie(法式啤酒屋),Gastronomique(高級餐廳)。其餐飲各有風味,惟一相同的是“精致晚餐”。想在三星餐廳吃晚餐,最好提前一兩個月預定,臨時訂位子,可能只能吃午餐。如果吃晚餐的時候突然眼前一黑,那多半不是停電,而是有人過生日。

  咖啡館一直是詩人的寫作間、藝術家的起居室、智慧的學堂,“這些人在有名堂的咖啡館做著相同的事,只坐在那里喝咖啡、嚼舌根、互飆眼神”(海明威)。如今的法國,“哲學咖啡館”大行其道,經常組織哲學討論的咖啡館在巴黎有30多家,在法國共有200多家,還定期出版《哲學咖啡館月刊》,報道各地哲學咖啡館的活動情況。

  不同的人喜歡去不同的餐廳。薩特和波伏娃去花神咖啡館,王爾德去雙叟咖啡館,普魯斯特則總呆在拉貝羅斯餐廳。不同城市的法國餐廳,浸潤著城市的人文特質,也折射出不同城市的人文氣質。不介意大排檔的廣州人,喜歡在平民的地方大快朵頤;講究體面的

上海人,一般會在時尚的場所細嚼慢咽;皇城根下的北京人,則難以忘懷宮廷式的高貴。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