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巖松,一個剛滿30歲的年輕建筑設計師,一舉拿下加拿大Mississauga市60層高的地標建筑設計權,從而使他成為公眾人物為世人矚目。國內專家表示:“這是當代華人建筑師第一次在國際上贏得大型建筑實踐。”當很多人議論當下中國是海外建筑師試驗場之時,馬巖松的海外“突圍”恰好證明這些試驗是怎樣刺激了中國建筑師的崛起和成熟
一個中國建筑師的世界“預謀”
□ 本報特約記者 凌波
馬巖松從加拿大密西沙加市回來后,就投入到了緊張的工作中。這個剛滿30歲、被業內戲稱為“嬰兒”的建筑師,突然之間接受幾十家媒體的訪問,他說,“那天的我像搖滾明星,爽!”
珠寶設計不過是小試牛刀
記得半年前去馬巖松的MAD事務所采訪,員工不過10多人,他們在北京今典花園的一個公寓樓里辦公,周圍環境顯得擁擠零亂。
那天,他穿著拖鞋、休閑裝,后來我們到他樓下的一個西餐廳里閑聊,感覺他像個還沒成熟的孩子,不知天高地厚。他當時說,要成為“建筑教父”。問他最近在干什么,他卻說:“正要幫一個同學做一套首飾設計。”在他看來,除了技術層面的東西,藝術都是相通的。還說設計大劇院的安德魯也做過珠寶設計。馬巖松說自己不是個好學生,興趣一直廣泛,學過音樂,做過電影夢,做珠寶設計不過是小試牛刀。
去年底,馬巖松的事務所搬到了北新橋附近的美術館三層,可以容納上百人工作的后現代風格辦公室簡潔空曠。那天晚上,香檳、紅酒、自助餐,諸多的朋友、前衛建筑師表示慶賀。當時突然停電,大家歡呼:“這不是成心的吧。”300平米左右的空間內突然幽暗,工作人員從樓下買回蠟燭,透過窗戶,外面依然燈火通明。有一些建筑模型正好放在窗臺上,盡管還沒有建成,感覺卻與周圍的建筑形成一種強烈對比,馬巖松說,心底有一些微微的震撼。他的一個同學告訴記者:“這個在高中還逃課去跟同桌打乒乓球的家伙,極討厭上歷史課。”
現在的他,終于要在加拿大Mississauga市建起一座高達60層被當地媒體昵稱為“瑪麗蓮·夢露大廈”的地標建筑。馬巖松向記者表示:“當地媒體采訪時,問我為什么會設計出這么一個性感的建筑?我回答,這不是你們起的名字嗎?其實這是一個動感上升的有機體。”
馬巖松說,“我們并沒有想過設計一個性感的建筑,但公眾認為它是性感的。”MAD已經接到多倫多一些建筑和藝術組織的邀請,將在當地參與更多展覽和其他的文化活動,也將為多倫多的湖濱區復興做一些工作。突然之間,許多重要的項目蜂擁而至。
有計劃的“預謀”
去年底,馬巖松曾經向記者說今后幾年MAD事務所的計劃,是想到國際上贏得一個設計項目,然而沒想到時間來得這么快。
他說:“本希望用2-3年的時間,沒想到這么快就實現了MAD歷史性的預謀。贏得這么大的一個項目,對于MAD這樣一個年輕的事務所來說,是一個很好的開始。”而這一場“預謀”,徹底把他推向了世界建筑的舞臺。
馬巖松此次在加拿大的成功勝出,是中國建筑師第一次在公開的國際競賽中贏得設計權。其實很多事情是偶然中的必然。他說:“我是在競賽網上看到的,方案截止時間是當地時間中午12點。北京時間晚上12點的時候我們還沒有完成,最后超過了半小時,他們還是接手了。我是最后一家提交的文案。”
這位因設計“浮游之島”而成名于紐約的建筑師,剛回北京時,在一個叫主題國際的工作室里,用斷續的詞語,演示并解讀著他設計的建筑作品,當時在場的人很興奮,但是也有質疑。而他總是說:“我不知道,我沒想過,我回答你的問題了嗎?”這種艱澀的誠懇,乃至這種質疑的拒絕,引起在場人的思考。當時他說:“我希望自己的設計可以快點實施,變成現實影響別人。”終于,這次在加拿大的成功勝出,讓他成為公眾人物被大家矚目。
當時有評論家認為:“要注意這個家伙,他具備有讓建筑生動起來的能力,這不是每個吃這碗飯的人都具備的素質。”這跟天賦有關。
以尖銳批評著稱的加拿大建筑評論家Christopher Hume也一改常態,他積極地認為:“這座大樓帶給Mississauga的影響,將如同西班牙古根漢姆博物館的畢爾巴鄂現象一樣具有戲劇性。”
“瘋狂”與另類
出生于上世紀70年代的馬巖松,比起現在國內的中青年建筑師,似乎更為另類。他的事務所取名為“MAD”,寓意“瘋狂”。建筑師是一個規則下的工作,作為建筑師無法改變城市意志。但就像醫生似的,不能說愛吃什么就給你吃什么,還得給你打幾針吧。
而生活中的馬巖松卻喜歡泡吧,他說這種閑聊可以給人靈感。盡管他的很多設計都是摩天大樓,但要說到給自己蓋房子,他還是愿意選擇明代建筑。
4年前,馬巖松在倫敦扎哈·哈迪德的事務所工作。那一年,正是扎哈·哈迪德從紙上建筑師被主流接受的一年。在這以前的10多年時間里,扎哈·哈迪德一直都沒有建成什么項目,而馬巖松正好見證了這個特殊的轉折時期。
他說:“我和扎哈。哈迪德有共鳴,她自從1988年出名后,一直堅持著她自己,現在的她并不是向主流轉變,而是她的先鋒設計開始被接受。你說她是哪個國家的?倫敦?紐約?所有文化都是混合的,分得出是哪個地方的嗎?她最早被提出來,是因為有人討論她這個人,怎么出現這種人了?建筑是有意圖的。首先是一種現象,適應社會,慢慢就朝這個方向發展了。”
國內專家表示:“這是當代華人建筑師第一次在國際上贏得的大型建筑實踐。”這兩年,很多人說中國是海外建筑師的試驗場,但是馬巖松的這次成功說明這些試驗恰好刺激了中國建筑師的崛起和成熟。“以前中國設計師在海外只能獲得一些小項目,通過競賽獲得這樣的大設計項目還是第一次,說明上世紀70年代出生的設計師已經開始出頭。”建筑評論家方振寧說。
現在的馬巖松,還是一樣穿著拖鞋,在辦公室里,隨時用英語通電話。像赫爾佐格、庫哈斯那樣的明星建筑師走向國際一樣,馬巖松主動張揚地宣傳自己,堅定而毫不謙虛地肯定自己。他在用實際行動,告訴大家,我有實力。我不僅是一個中國建筑人,還是一個國際建筑師。
馬巖松,出生于北京,畢業于美國耶魯大學建筑學院,獲建筑學碩士學位,主修建筑設計。曾先后在倫敦的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務所(Zaha Hadid Architects)、 紐約埃森曼建筑事務所(Eisenman Architects)和芝加哥墨菲。揚建筑事務所(Murphy/Jahn Architects)工作,2004年成立MAD建筑師事務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