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記者 冽瑋
玉米糝、玉米糕、玉米烙……地處內陸的陜西盛產谷類,當地人對玉米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們還在種植的過程中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玉米文化,包括利用玉米皮、玉米稈等制成生動有趣的手工藝品,在“綠色”革命席卷全球的今天,對玉米的熱愛幾乎滲透到了此間生活的每個角落。
返樸歸真的玉米
大老碗,玉米糝,自古以來就是陜西人的恩物。在缺糧食的年代,此間自秋天收下玉米,一直到來年農歷五月收下新麥,這一年當中的八個月里,一日三餐,就是喝玉米糝子。有人稱“以玉米為綱”,更有人編出順口溜:“早飯喝糝糝,午飯糝糝喝,晚飯是玉米把皮脫。”
曾幾何時,玉米食品的“呼聲”隨著現代生活與“綠色”經濟的發展旋律越喊越響,因為人們已逐漸認識到玉米的營養保健優勢,除了健腦、美容以外,還有防癌、抗癌的作用。
于是,玉米的身價越來越高,在西安的各大超市,一盒玉米小窩頭的價格遠比精粉面包貴;在大酒店,與拳頭相仿的刻花小陶罐,盛上“粟米羹”,每盞索價為十元人民幣。至于關中一帶農家常吃的玉米攪團,挾著濃郁的鄉土氣息,也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大雅之堂。
花樣翻新的玉米
寒風蕭瑟,西安大街小巷的低空里總飄蕩著一股玉米的微甜氣息,且很明顯地讓人嗅辨出哪是烤玉米哪是煮玉米的香味,于是在布滿了鋼筋水泥的城市里,可以讓人重溫對泥土氣息的想象或者回憶了。
同其它地區的“酒文化”、“茶文化”一樣,陜西人種玉米久了自然也就醞釀出自己的“玉米文化”,其中最值得稱道的應該是“玉米烹飪文化”。此間除了將玉米煮熟食用外,還用玉米面烹飪出花樣繁多的小吃和菜肴,例如玉米發糕、玉米烙、玉米餃子、玉米粽子、蜂窩玉米等。
至于時尚一族,喜愛的則是水果玉米、糯玉米之類的高科技農產品,含糖量高,除了可以煮或烤熟吃外,青棒階段還可像水果一樣直接生吃,口感很好。
在秋冬之際,西安的街頭隨處可見一些漂亮美眉,手里執一根插著糯玉米的筷子,大口小口地啃著,構成了一道流動的都市風景線。
裝扮時尚的玉米
八百里秦川,物華天寶,人杰地靈。過去人們在收獲玉米后,不是把玉米皮當柴燒,就是喂了牲畜。如今,這里的農民把玉米皮當成了寶貝。他們用玉米皮編成坐墊、燈罩、花籃、簾子、草鞋、草兜等各式各樣的生活用品或裝飾品賣到收購站點換錢,因為玉米皮屬綠色產品,編織而成的工藝品備受海內外客商青睞。
據了解,玉米皮制品的生產過程基本一樣,大體分為選料、上色、浸泡、編織、熏蒸、涼曬、刷漆等七個環節,全部采用手工制作。(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