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把婚姻上的危機叫做“七年之癢”,大意是7年是道坎,夫妻雙方感情趨于平淡而導致另尋感情出路。而職場上也有所謂“三年之癢”,其中的道理相似—————大多數人都會把職業生涯上的第一份工作作為一次嘗試和鍛煉,很少有人確定將忠于這份工作,當第三年到來,你已經初步熟悉了社會上的情況,掌握了一定的工作技能,但是又渴望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時,困惑隨即而來:我是不是該跳槽?我的下一步在哪里?難道我不該到一些更有意思、更新鮮的地方去迎接新的挑戰?
這樣的感覺你是否似曾相識?事實上,在智聯招聘的一項調查顯示,99%的職場人士表示他們正在或者曾經經歷過所謂的“三年之癢”。面對這無可躲避的職場困惑,你該如何應對?且先看看其他人的選擇。
無可躲避的“三年之癢”
在一家公司工作到3年,是不是開始對工作毫無興趣,覺得前途模糊不清?你不是唯一的。調查顯示,接近99%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經歷過“三年之癢”,只有1%的人說,他們根本就沒感覺到困惑,一直很順利?磥,“三年之癢”并非偶然,而是無可躲避的職場通病。
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在3年這道坎前陷入困惑?
遭遇三年之癢的人分為兩種,一是在目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不少人的就業哲學是先就業再擇業,因此,他們的第一份工作未必是最適合自己的。在這種前提下,不少人的心態是先在目前的崗位上鍛煉幾年,積累工作經驗,再以此為資本跳槽,而3年的時間,恰恰是一個新人鍛煉成熟的時間跨度,在此刻心生離意自然再也正常不過;而另一類人雖然正常就業,在職場初期充滿干勁,尚無困惑可言,但隨著對工作從新鮮、熟悉到日復一日的重復,工作如同左手握右手,理想與現實沖突,枯燥感逐漸涌來,從而生出紅杏出墻之意。
唯有一跳才解癢?
既然“三年之癢”如此普遍,每個人都會采取什么對策呢?調查顯示,打算通過跳槽擺脫困惑者超過了一半,其中打算跳槽,去其他行業的比例接近1/3,有30%;打算跳槽,但還在本行業的有25%;此外,打算考研,回爐學習的有17%;打算當自由職業者的有9%;打算出國,讀MBA的有4%;打算出國,學習其他專業的有4%;沒有想好的有5%。甚至有極端者打算辭職,回家休息,占6%。
事實上,在曾經遭遇過“三年之癢”的受訪者中,真正通過跳槽一解其癢的人也的確是最多的。調查顯示,在實際行動中,跳槽去本行業的公司和去其它行業的比例不相上下,分別是28.6%和28.4%;其次是繼續深造,包括考研及回爐學習(14.1%)、出國讀MBA(2.1%)和出國讀其它專業(1.0%);真的辭職回家的居然也占到了8.3%。此外,選擇當自由職業者的人有2.5%,打算創業自己做老板的也有15.1%。
跳槽是不是解決“三年之癢”的正確之道?事實上,條條大路通羅馬,面對困惑時,堅守、考研、出國、跳槽、創業、在家休整待發,要依人、依事、依時而定。如果的確是對眼下的工作性質不感興趣,和自己的個性和職業能力傾向有沖突,可以考慮職業轉換;如果是行業不景氣,前途黯淡,也可以選擇換個環境;如果是因自身能力不勝業務要求,那么,選擇進修充電是明智的方式;如果只是工作壓力大、情緒波動、與同事關系緊張等,學會放松自己、調整心情,明確自己的發展目標也許就夠了。
職業發展顧問提醒,有兩點需要注意的是,首先,考研和出國留學之后還是要面臨職場的困惑,選擇什么專業還是要和自己的特長、興趣和職業發展規劃結合起來。另外,職場有風險,跳槽需謹慎,“癢”并不是能一跳了之的,堅持是最好的止癢劑。
規劃,還是規劃
無論是走過“三年之癢”的人還是正在經受困惑的新人,驀然回首,最終的癥結還是在于職業規劃。在受訪者中,31%的人認為之所以會遭遇“三年之癢”,是因為對自己的職業未來發展缺乏規劃,占所有原因中人數最多。此外,20.3%的人認為是因為那時工作太浮躁了,很多細節關注不夠;13.6%的人則是覺得自己那時性格有些過于倔強,對上司意圖領會不夠;12.3%的人認為自己當時還是太幼稚了,工作上沒有干好;9.2%的人認為是因為那時處理人際關系一塌糊涂,現在很后悔;自己當時很出色,很為自己驕傲占6.6%;很順利地走過來了,現在工作依然很好為7.3%。
職業發展顧問分析,職海航行靠舵手,雖然激情不是規劃來的,但有目標才有動力,工作3年反而一籌莫展實際是自我迷失,無所適從,是一切重新開始還是得過且過?是向左還是向右?過去的路是否錯了?一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越早,越清晰,彎路走得少,迷惑茫然而癢的癥狀就越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