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興教授詳述草案起草過程中立法主旨表述之爭
本報見習記者 吳曉鋒
勞動合同法(草案)(以下簡稱“草案”)征求意見稿的出臺,在全社會掀起了對該草案的大討論。據悉,關于該草案的立法目的條款,起草過程中一直有“單保護”表述(“保護勞
動者的合法權益”)與“雙保護”表述(“保護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的爭論。現公布的草案在第一條中選擇的是“單保護”表述,即“為了規范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訂立和履行勞動合同的行為,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促進勞動關系和諧穩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制定本法。”就此,記者采訪了我國著名勞動合同法專家、中國勞動法學研究會副會長、湖南大學法學院博士生導師王全興教授,作為草案起草過程中的專家顧問,他就“單保護”表述的實質和理由作出了闡釋和評價。
“單保護”表述只是表明對保護勞動者的偏重或傾斜,而不是只保護勞動者而不保護用人單位
王全興談到,任何一個法律部門或任何一部法律,對其調整的社會關系的各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都會給予保護,但在立法目的條款中有的作“雙保護”表述,有的作“單保護”表述。前者如合同法第一條中“保護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的規定,這意味著給雙方當事人以同等力度的保護,即平等保護;后者是將保護某方當事人合法權益在立法目的條款中作明確表述,而將保護他方當事人合法權益的精神蘊含于其他條款中,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一條中“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的規定,勞動法第一條中“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的規定,這只是表明偏重或傾斜保護某方當事人合法權益,即對某方當事人的保護力度相對較大,而不意味著只保護某方當事人不保護他方當事人。
保護勞動者與保護用人單位是“一個硬幣兩個面”的關系
王全興進一步指出,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在利益上不僅存在矛盾而且相互依存,是“一個硬幣兩個面”的關系。從微觀層面看,由于勞動者是勞動力資源的載體,勞動力資源作為一種經濟資源是利潤的源泉,保護勞動者實際上是保護勞動力資源,保護投資者和企業的利潤源泉。從宏觀層面看,我國經濟發展正陷入“內需不足→依賴出口→低價競銷→利潤低下→勞動收入增長緩慢→內需不足”的惡性循環,而打破這一惡性循環的關節點,在于加大勞動法保護勞動者的力度,提高勞動者的收入。在過去20年左右的發展中一直實行低工資高增長的模式,據介紹,工資占GDP的比例由1989年的16%下降到今天的12%(按照最近公布的經濟普查數據所調整的GDP統計數據,這種比例會更低,或許只有10%左右)。這已嚴重抑制了國內需求的有效增長,損害了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
“單保護”表述的理由比“雙保護”表述的理由更有說服力
目前,主張“雙保護”表述的理由主要是:認為當事人雙方地位平等是合同的一般屬性,而勞動合同也應具有這種屬性。勞動法在總體上已經強調偏重保護勞動者,所以單個的勞動關系法(如勞動合同法)偏重保護的程度,應弱于勞動基準法和集體勞動關系法。也有人認為,勞動者并非都是弱者,實踐中經常出現高管人員、技術人員隨意跳槽而使企業利益受損的現象,因此,做“雙保護”表述有利于在這種情況下保護企業利益等等。王全興認為勞動法第一條關于立法目的的“單保護”表述,是昭示勞動法本質、涵蓋和統率整個勞動法體系的法律條文,不應當為勞動合同法所突破。王全興說勞動合同雖然具有當事人雙方地位平等的合同一般屬性,但同時還具有當事人雙方地位不平等的特殊性。勞動合同法(或雇用合同法)在有的國家雖然被納入民法體系,但處于民事特別法的地位,其“特別”正在于偏重保護勞動者和為實現偏重保護而對契約自由的限制。而在我國,勞動合同法是勞動法的組成部分,更應當強調偏重保護。
“強資本、弱勞動”是我國今后相當長時期內的普遍格局
王全興特別指出,“強資本、弱勞動”是我國今后相當長時期內的普遍格局,高素質勞動者雖然其與企業的相對地位高于普通勞動者,但在勞動者中所占比重很小,且其利用高素質優勢損害企業利益的現象遠遠少于企業侵害勞動者權益的現象,故只需對高素質勞動者隨意跳槽等損害企業利益的行為作出特別的限制性和懲罰性規定即可,而不必僅為此而在立法目的條款中作“雙保護”表述。
|